圖 / 來源網(wǎng)絡,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人心向善,從緣而行。生活,所得即是應得,以情暖情,彌久經(jīng)香。 人可以為了生活而卑躬屈膝,但不可以因此失去尊嚴;心可以因為感情而投降,卻不能忘卻底線。這個世界,非黑即白,沒有絕對的真相,亦沒有天衣無縫的假相。善與惡是一種相對存在的一種理念,是建立在道德和良知之上的一種區(qū)分。一把刀用在廚師手中,它就是烹飪的工具;被殺手拿在手中,就是殺人奪命的兇器。刀子本身沒有對和錯,決定它時好時壞的源頭,都來自于使用它的人。而人們心中的善惡,本身也沒有絕對的定義。做人不是做判斷題,只有對與錯,看重的是情與理。一男子因為賭博欠下高額的外債,周圍親戚朋友無一人伸出援手,他只好向父母索要,父母也拒絕了他的請求。人生不可能一路風順,總有跌宕起伏的時候。在落難的時候,都希望有人幫扶一把。但是,“落難”也要看是什么樣的難,“幫忙”也要看是幫什么樣的人。幫與不幫,都無對錯;就如同善良和道德,不能被當成要挾人的籌碼。傳說孔子在釣魚的時候,從不用大網(wǎng)將魚一網(wǎng)打盡,只是手拿一桿魚竿,悠然地佇立在池塘邊,耐心地等待魚兒上鉤,頗有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風范。他在射鳥的時候,只射飛鳥,從來不射歸巢的鳥,因為歸巢的鳥往往是有孕育后代的鳥。古人心中所謂的“仁”,實則就是常懷惻隱之心。對世界萬物,都懷著一顆充滿“愛”的真情實感,并將這種情感付諸行動。世間萬物本是一體,你投以世界以溫柔,世界回以你陽光。你若報以不仁,也只會招來不義。當今社會,”有識無仁“者并不少見。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清華大學生弒母案”,聞者心痛,觀者心驚。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折射出學校和家庭對孩子情感教育的缺失。對待人情冷漠,生命不尊重的心理,讓他成為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這樣的“高材生”又能有什么用?王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核心,致良知的目的就是更好的規(guī)范善和惡的區(qū)別。 南懷瑾先生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span> 人生喪失敬畏之心,就形同將欲望的野獸放出道德的牢籠,任憑野性發(fā)展,委實可怕。 沒有敬畏之心的人,也就沒有了道德底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放任自我為所欲為,到最后無法無天,釀成惡果。 在當今錯綜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要秉承一顆充滿善良的心,心中懷有良知與對天地,對人對事的敬畏,才能時刻自省,自成方圓。 踏踏實實做事,干干凈凈做人。秉承良知,一心向善,一心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