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生下來的命運是注定的嗎?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了很多人。 對于“命運”的問題,一直以來不少人爭論不休,有些人覺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也有人認為“我命由我不由天”。 其實,在明朝的時候,一個名叫袁了凡的人就曾經被這個問題困惑過,但是不久后他就解開了疑惑,并將自己關于“命運”的心得全部總結下來,寫下了一本書,叫做《了凡四訓》。 在《了凡四訓》成書的200多年后,曾國藩因為看過此書而將自己的號改為“滌生”,這個名號取自于袁了凡之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也?!辈⒋藭袨樽又秱兊谋刈x書目。 之后,我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胡適將此書奉為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了凡四訓》的影響不僅存在于國內,并且影響到了東亞其他國家,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遇見了《了凡四訓》,并從中頓悟到了人生。 如今,《了凡四訓》依舊暢銷,它影響著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人,幫助這些人改變命運,獲得成功,而這些受到裨益的人群又將此書進一步宣揚。 就連中央電視臺,也做專門過節(jié)目《了凡家風》,將此書專門推薦?!读朔菜挠枴返降资窃趺礃拥囊槐緯?,居然能夠受到如此多人的推薦? 從今天開始,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共讀《了凡四訓》,讓大家能夠從中了解到關于“命運“的真諦,從而過上更好的生活。 請大家在閱讀的時候思索以下三個問題: 對于“命運“二字,你是怎么看待的? 讀了此書以后,你對于“命運“的理解是否有改變? 讀了此書以后,你決定如何去做? 今天這一期,小編為大家共讀《了凡四訓》的第一部分:立命之學,讓大家對于“命運“有新的認識。 進退有命,遲速有時 在《了凡四訓》的“立命之學“這一部分中,在開頭,袁了凡以自己為例,講了曾經的一段經歷: 在他小時候——那時候他的本名還叫作袁黃,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于是袁黃的母親讓其放棄科舉,改行學醫(yī),將來能混得一個飯碗。 不久后,袁黃便在慈云寺遇見了一位姓孔的老人,那老人為袁黃算了命,說其將來會當官,還將袁黃哪一年考試會考第幾名,哪一年成為廩生,哪一年當上貢生以及哪一年辭官回鄉(xiāng)都算得清清楚楚,順便還算出了兩個袁黃不太愿意聽到的事情: 一是他終身無子,二是他會在五十三歲那年離開這個世界。 從那以后,袁黃身上發(fā)生的事情都奇跡般地和孔姓老人所算的結果相合,這讓袁黃不得不信這世間真的有“命數“二字的存在。 就像袁了凡在書中所寫: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袁了凡自己相信了命數,不再對于命運有什么強求。 而這一切在他遇見云谷禪師以后有了極大的改變,袁黃在和云谷禪師交流了“命運“了以后,深知”命運“其實是可以改變的,這些也就成為后來《了凡四訓》統(tǒng)領全篇的思想綱要。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云谷禪師關于命運二字,闡述的第一點便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其實通俗點來講,就是我們每個人要相信命運是可以通過自己來改變的。 這是思想上的根本轉變,一定要去掉命中注定的固化思想。在書中袁黃因為對于孔先生所算的命數堅信不疑,所以對于人生也沒有什么大的追求??墒窃乒榷U師則告訴他: “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 云谷禪師的話翻譯過來,就是說在這世界上,只有凡夫俗子才會有所謂的命數,非常非常善良的人,命數很難困住他。 換句話說,認命的人,這輩子注定只是凡夫俗子。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那些在行動之前,一定要樹立起自己能改變命運的信心,就如古話所說“我命由我不由天“,當一個人從被動認命變成主動地改變命運,領悟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他的人生才會有真正的改變。 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 在堅定了人可以改變“命運“的思想后,云谷禪師告訴袁黃,該如何通過自己來改變命運。 袁黃向云谷禪師說了孔先生給自己算的命數,并且從六個角度的過失來分析了自己沒有子嗣的原因,并認為自己福德淺薄。 而云谷禪師則告訴袁黃其福德淺薄沒有子嗣,但是可以做善事積德來培養(yǎng)自己的福德,并且告訴袁黃既然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那就要徹底扭轉過來。一定要積德,對人寬容,和氣慈愛,保養(yǎng)精神。 最后,云谷禪師對袁黃說: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 在認識到如何改變命運以后,一個人就如同得到了新生,他不再為過去的命數所禁錮,超越固有命數,決定自己的命運。 在聽了云谷禪師的說法以后,袁黃醍醐灌頂,將自己的名號“學?!案臑椤绷朔病?,意思便是證悟了關于創(chuàng)造自己命運的深刻道理,不想像反復一樣被命運束縛。 云谷禪師和袁黃的對話,不僅告訴了袁黃一個人的命數是可以改變的,同時告訴袁黃一個人的命數是靠自己的心來改變的。 為何說是“心“? 雖然在書中,云谷禪師告訴袁黃,他是需要行善來積累自己的福德。但是行善只是傳遞自己心靈的行動,并非目的。 云谷禪師之所以讓袁黃行善,是因為袁黃意識到了自己先前的種種錯誤,而他行善,正是讓他改正從前錯誤的一種方式,只有誠心行善,才能真正達到改變命運的目的。 當一個人做善事抱有功利心的話,今天做一件,明天就停止,那么沒有達到真正行善的境界,就難以達到成功的目的。 所以當面對如何改變命運這個問題的時候,如果只是回答“行善“就有些太浮于表面,《了凡四訓》所要傳遞的是,一個人想要真正改變命數,更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顆真誠的心,只做好事,莫問前程。 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當了解如何改變命運以后,改了號的袁了凡在佛前懺悔,而他的命運也漸漸地和孔先生的測算偏離: 他參加禮部的考試,考了第一名,和孔先生算的第三名有差池。 也因為此,袁了凡更加小心地反省自己,自律地生活著。 后來,袁了凡又發(fā)愿做善事三千,只求得一子。當三千善事還沒有做完地時候,袁了凡就有了兒子天啟。 從那以后,袁了凡就更加用心地做善事,他每做一件善事,就會記錄下來。然后他又發(fā)誓做一萬件善事,希望能夠中進士。 果然在三年后,袁了凡就中了進士,當上了官,他為此專門準備了一本簿子。起名叫做《治心編》,講每天行善、犯錯都記錄在上面,晚上上香和上天稟報。 盡管如此用心,可是袁了凡的夫人還是愁眉苦臉,覺得袁了凡的一萬件善事可能沒有盡頭。 恰好,那天晚上袁了凡就做了一個夢,夢見天神對他說只要他能夠減少當地老百姓交糧的數量,這件事就抵得上一萬件好事了。 造福了百姓的袁了凡本應該在五十三歲壽終正寢,卻在五十三歲那年平安度過,在他六十九歲那年,袁了凡深刻領悟到了命運是自己能夠改變的道理。 于是,袁了凡將自己對于人生、命運的領悟寫成了一本書,并告誡孩子: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這就是袁了凡教育孩子的“立命之學“,立命其實就是要創(chuàng)造命運,不被命運所束縛。 而命運就是由心而造,心在哪里,命就在哪里。 |
|
來自: 西安古西樓 > 《精選書單一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