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美學的人,連顏值都會變高 荷蘭國家旅游會議促進局宣布不再沿用徽標上的Holland字樣,改為NL與Netherlands,原來,改的只是徽標。更相當于一次“正名”吧,畢竟,人家的官方名稱可一直是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啊。說起尼德蘭,就一定會想到尼德蘭革命。小印還是從高中歷史書上學來的呢。據(jù)說現(xiàn)在的小朋友們已經不學這個名詞解釋了…… 中世紀時期,“尼德蘭”這個詞匯包括的可不止今天我們泛稱的“荷蘭”,還包括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尼德蘭人,很團結,很勤奮。據(jù)說,他們也有點“土”。尼德蘭人屬于日耳曼民族?!澳岬绿m”即為“低洼之地”,曾遍布河流沼澤,常年泛濫,這也造就了尼德蘭人樸實勤勞的性格基礎。“重實質多于形式,喜歡真實多于美麗的外觀,喜歡復雜的、不規(guī)則的、自然的事物勝過經過安排的、修剪的、美化的、轉化的東西。這種本性在于他們的宗教和文學中占據(jù)著主導思想,也支配了他們的藝術,在繪畫上尤為突出”。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土”,尼德蘭與同期的意大利形成南北呼應的兩個文化繁榮重地,創(chuàng)造了以真實之美著稱的尼德蘭藝術。尼德蘭文藝復興興起于14世紀末至15世紀初,脫胎于哥特繪畫體系,以宗教繪畫的祭壇畫、木版畫為主。善用散點透視,對細節(jié)具有絲毫不肯放過的偏執(zhí)情節(jié)。尼德蘭藝術的奠基人凡·艾克兄弟合作完成的《根特祭壇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油畫之父”揚·凡·艾克。他大膽改良了蛋彩畫,使油畫顏料不再易干,更可以一層一層地敷色,故其對細節(jié)的把控與體現(xiàn)遠超同期的意大利畫家。 這幅新婚夫婦相可以說是后期荷蘭美術風俗彩畫的雛形。若放大看,鏡子的十個突起上有十幅小畫,真的是可怕的細節(jié)狂魔啊。尼德蘭曾屬西班牙領地,尼德蘭人多信奉新教。而西班牙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以天主教為國教。教義的碰撞使西班牙國王選擇了殘酷的宗教統(tǒng)治,新教徒被紛紛處死,尼德蘭的經濟也大受損失。 到了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進思想不斷傳入,反封建、反天主教會的思想傳播,人民的反抗精神高漲。老彼得·勃魯蓋爾(1525-1569)創(chuàng)作了許多關于革命的畫作,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的動蕩,具有極強的文化隱喻與現(xiàn)實批判。這些作品也被認為是最早的描寫現(xiàn)代題材的歷史畫兼風俗畫。終于,尼德蘭人民受盡壓迫,奮起反抗,戰(zhàn)爭長達80年,以勝利告終,這便是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資產階級革命,尼德蘭革命。被稱為荷蘭的北尼德蘭,建立了歐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荷蘭共和國”,被稱為佛蘭德斯的南尼德蘭,因為貴族妥協(xié)導致革命失敗,仍被西班牙侵略,也被屈辱地叫做“西班牙尼德蘭”。至此,也出現(xiàn)了因地區(qū)區(qū)別的兩個畫派:17世紀,是荷蘭的“黃金時期”。這里的荷蘭,指的就是北尼德蘭,也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荷蘭了。這一時期,經濟、文化、藝術、科技等皆取得了光輝的成就。對世界來說,17世紀也是“荷蘭的世紀”。16世紀,歐洲美術進入巴洛克時代。然而17世紀的荷蘭并未卷入這一浪潮,日益繁榮興盛的北尼德蘭早已拜托了教會的束縛,轉向現(xiàn)實主義。荷蘭資本經濟發(fā)達,人民富足,中產階級不斷增多,訂購肖像畫的需求也日漸流行。畫家的畫筆逐漸脫離了宗教神學的束縛,題材愈發(fā)自由。有“人肉照相機”之稱的倫勃朗·哈爾曼松·范·萊因(1606-1669),是肖像畫的代表人物。他對于光的運用超凡絕倫,表現(xiàn)出空間絕妙的深縱關系。 照相機發(fā)明于1939年,由于畫得過于逼真,常被人質疑是穿越來的……在這期間,肖像畫盛行,新的藏家階層興起,許多畫家的畫風被富有的贊助人的意愿影響甚至左右。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擊協(xié)會合資請倫勃朗繪制群像,并要求依照軍銜大小構圖。倫勃朗未不愿隨波逐流更改畫風,眾人表示不滿并要求重畫,倫勃朗并未答應。于是,射擊協(xié)會將倫勃朗告上法庭,直接導致了他晚年的窮苦貧困。訂購人的需求與藝術的需求形成矛盾,倫勃朗選擇了后者。也許真正的藝術家,永遠不會為任何外物改變初心。繪畫不再是上層社會貴族階層的專有物,人人具有購買藝術品的需求與能力。連肉店老板,都樂意買一幅畫掛在沿街的店鋪中。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到,荷蘭商販甚至愿意節(jié)約飲食開銷購買畫作。弗蘭斯·哈爾斯(1581-1666)常為平民作畫。擅長抓住某個瞬間的人物內心情緒,相較于那些經過精心布置而作的、精美絕倫的定格肖像畫而言,更顯出一種淳樸的順其自然。相傳哈爾斯敲打畫布作畫,慷慨激昂。在寥寥甚至稍顯不經意的筆觸間,故意隱去深思熟慮的痕跡,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觀感平衡。這種民族現(xiàn)實主義充分體現(xiàn)在約翰內斯·維米爾(1632-1675)、以描繪風俗為主的“荷蘭小畫派”的代表人物的畫中。維米爾是光與色彩的大師,每一幅畫都經過精心構思與構圖,展現(xiàn)在畫布上時,卻全無匠氣。他熱愛生活場景中布滿陽光的房間,將限定場景中的美感發(fā)揚到極致。面對這些平和柔美的畫中人時,誰會想到他總是入不敷出,經常以畫換取面包呢?同期的歐洲繪畫還在繪制巨制的宗教場景與大尺幅的國王肖像,此時的荷蘭已對此不感興趣了。臨海國家荷蘭風景優(yōu)美,以及市民階層對小幅藝術品裝點家庭需求的日益增加,促使了描畫祖國自然風光的風景畫的發(fā)展。風車、樹林、帆船……這些標志性的風景成為了畫家筆下的??停髀冻鰧ψ鎳吧芍缘南矏壑?。17世紀的南尼德蘭仍被西班牙統(tǒng)治,佛蘭德斯美術理所應當?shù)匮永m(xù)了16世紀彌漫全歐洲的巴洛克風格,畫風華美奢靡,繪制宗教與歷史,以適應天主教與貴族的需要。佛蘭德斯美術中對于歷史畫與宗教化的青睞,極大程度上是歌頌統(tǒng)治者、期盼王朝統(tǒng)治的連續(xù),以及表達他們的虔誠之心。彼得·保羅·魯本斯(1577-1640)為佛蘭德斯美術的代表人物,巴洛克繪畫的大師。魯本斯藝術生涯中的作品數(shù)高達3000多幅,喜用強烈的對比色體現(xiàn)人體肌肉的線條律動感。荷蘭畫派與佛蘭德斯畫派可謂同源異派,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兩者漸行漸遠。只可惜,英國內戰(zhàn)后,大力打壓荷蘭,爆發(fā)了英荷戰(zhàn)爭,荷蘭戰(zhàn)敗。在這之后,荷蘭國力大不如前,金光閃閃的黃金時代也走向終結。但黃金時期留下的熠熠生輝的藝術作品,依舊震撼著我們的心靈,也是激發(fā)后世創(chuàng)作的源泉。1830年,佛蘭德斯爆發(fā)革命,從此便與尼德蘭徹底分裂,成立了新的王國——比利時王國。直到現(xiàn)在,比利時還保留著“東佛蘭德斯”、“西佛蘭德斯”等地名,算是比利時對往日美好時光的懷念吧?但是,你可以管尼德蘭叫荷蘭,但不能管比利時叫佛蘭德斯。荷蘭這篇肥沃土壤上誕生的偉大畫家不在少數(shù)2、幻境與現(xiàn)實的完美融合——試析隱藏在尼德蘭文藝復興繪畫中神秘主義的現(xiàn)實因素5、試論尼德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及其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