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狀況都是暫時性的。沒有一件事維持不變,沒有一件事保持靜定。一件事往哪個方向變,操之在你。"——《與神對話》 上文我們一起探索了討好型人格形成原因背后的三個“是否”: 1、你是否在原生家庭里感受過無條件的愛? 2、你是否承擔過邊界不清的情緒? 3、你是否從小被教育要善良、謙虛、與人為善? 針對這三個問題,可以繼續(xù)挖掘的東西還有很多,也能從中發(fā)現(xiàn)討好型人格一系列行為模式背后的真實訴求,以及對應的解決辦法。 01.討好行為的背后,究竟在訴求什么?一句話概括:“我們施予他人的,恰恰是我們最想獲得的?!庇懞眯腿烁竦娜耍?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er;">最渴望的是被人看到自己的善良,渴望被人幫助和照顧,這些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最真實的、最自然的情感與需求。 那為何,他們無法直接表達最真實的訴求,而只能通過討好行為,來試圖讓對方你注意到他們最本真的情感需求呢? 根本原因是缺愛前提下導致的低自尊水平及資格感缺乏。 所謂低自尊,是指你一直在內(nèi)心給自己打低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這是一種很喪的心理狀態(tài)。當自尊水平低的時候,人際關系中你總習慣貶低自己,抬高他人。 而這一行為一方面與我們從小的教育為人謙虛有關,當從小習慣夸贊別人而貶低自己,過度地謙虛就變成謙卑,漸漸地這種模式會延續(xù)至成年,浸入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糟糕的是,你的每一次貶低自己,都是在給自我作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就是不好的,就是沒有資格的。你的每一句話,生活都聽在耳內(nèi),在下一次如你所說反饋給你。 另一方面,當你聽到別人一直用人好心善、乖巧聽話來評價你,你漸漸認為外界這些評價詞匯就是你人格中最大的優(yōu)點,你需要不斷獲取這些肯定來平衡內(nèi)心對自己苛刻的負面評價。 長此以往,在這樣的心態(tài)中,你也很難做到不卑不亢地對待自己,對待他人,更別提大方承認自己的正當情感與需求。每一次討好他人的行為,都是在不斷地說服自己:我的需求和情感不重要,我沒有資格直接表達情感和需求。 02.那么,你需要為此做出改變嗎?分析了討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看到了內(nèi)在的缺失,你是否想要直面這個問題,并為此做出改變了呢? 這個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任何人都沒有資格要求你做出改變或不做改變。 這話是什么意思呢?雖然討好型常常會跟身邊信任的人抱怨:我就是討好型人格,老是被人說你人好,但我不喜歡這樣,我也想像別人一樣活得有自我。 可真相是,你真的想要改變嗎?你真的認為這個行為模式?jīng)]有為你獲取些好處嗎?你真的一點都不喜歡被人評價為“好人”嗎? 很多時候你一直在重復的、無法改變的行為模式,也正是因為你非常需要它。職場中,你因為擅長討好同事,感覺自己“受歡迎”“被信任”“人緣不錯”;生活中,因為討好家人朋友,你感到自己“被喜歡”“被愛”“滿足了別人的期待”。這就是你需要用這個方式,在關系里獲得需要的認可和肯定。 如果你享受這種被肯定的感覺,那就享受其中,并自然地承擔它帶給你的困擾吧。畢竟每一種選擇,天然帶著失去。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選擇之后的接受和承擔。 但是,如果你已為此感到疲憊不堪,在每次討好和試圖say No的過程中,被內(nèi)心糾結和自我批評耗光了全部力氣,并愈發(fā)感到自身一文不值,愈發(fā)害怕被拒絕和排斥,愈發(fā)被人不當一回事。那么,這個討好的行為模式,已嚴重影響了你的自我價值感,你內(nèi)心的聲音在強有力地吶喊,你會聽到那個堅定的聲音——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正如馬洛伊·山多爾《草葉集》那句: 如果有一天,當工作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不再適合你的性格了,那時,且只有那時,你才能尋求改變。 一樣的,只要當這個聲音沖出胸膛,你才會停下來傾聽它想告訴你的事,它渴望你深挖內(nèi)在的真實情感需求,并用實際有效的辦法走出拒絕做討好型的第一步。 03.如果你想改變,該怎么做呢?1)自我覺察,挖掘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和需求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正視自己心中那些說不出口的情感和需求。當你意識到自己正要去討好他人的時候,不妨向內(nèi)覺察一番,問問自己:在這個討好行為的背后,我自己真實的情感與需求到底是什么? 而當做了討好行為時,也無需過度自責,而是真誠地與自己對話:我感覺如何?我到底愿不愿意這么做? 剛開始這么做時,也許你會有點不自在,也可能會下意識略過,不去面對。不要緊,一步一步來。但你可以常常對自己說一句話,即: 任何時候,我都要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多問問自己內(nèi)心真實想法和需求。 這樣,你才能慢慢從過度關注他人的需求,轉而關注自身內(nèi)在,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 2)學會說“不”,建立邊界意識 忠于自己,建立邊界,在一次次說不——“不能、不想、不要、不行”的過程中,形成內(nèi)在生長的圍墻,逐漸離開融合狀態(tài),逐漸走向分離與獨立,而不是一團黏糊糊、邊界不清的假親密。 這個Say No就是一個推開的心理動作,包含著勇氣、決心、敢于承擔以及忍受孤獨。也唯有此,人才能夠擁有自我,才能與人建立真正平等又互相尊重的關系。 而這個動作,需要不斷練習。第一步往往是最困難的,熟練之后真的可以開掛。你會發(fā)現(xiàn),一次拒絕一次爽,次次拒絕次次爽。至于怎么邁出Say No的第一步,在下篇文章中,亭哥會結合案例再做分解。 3)提升自我價值,建立資格感 關于自我價值,有一個公式:自信+自愛+自尊=自我價值。拆分開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建立和提升都是一個大工程。而最底層,就是一個資格感的建立。 往往,討好型人格的資格感缺失,是因為內(nèi)心有個聲音“我沒有資格獲得爸爸媽媽的愛”引起,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更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價值?!皼]有資格”成為內(nèi)心深處最大的限制性信念,也一步步地趨向自我實現(xiàn)預言。 這使得他們不敢追求夢想,不敢提出要求,不知如何達成目標,不知如何拒絕。同時,沒有資格感的人,往往害怕會成為別人的負擔,亦會常常有一種自責的感覺。 要建立資格感,把地基打牢,可以通過列資格感清單來練習。即,列出一張清單,在各種環(huán)境及場合下,你完全可以擁有支配和主動權的事情。比如,在家里,我有資格決定今天吃什么;在公司,我有資格決定和同事分享什么話題;在關系中,我有資格決定是否接受對方的要求。 列舉出盡可能多的領域,你能完全自主決定的事,越多越好。每一天至少選擇清單上的一條,心中默念強化,并同時在一天的時間里,去做到這一條所說的內(nèi)容。 如此重復一段時間,對于內(nèi)心資格感及自我價值,就會大大提升。甚至連眼神表情,身體語言都會隨著價值的提升而改變。 亭哥回想自己曾受困多年的情緒性進食問題,也是因為內(nèi)心苛刻的審判官,在責令自己沒有資格吃胖。即便在我瘦到不足80斤的時候,仍覺得自己胖,沒有資格多吃。 也是因為自我價值低,覺得外在形象是經(jīng)年累月必須保持的一部分。而后在實戰(zhàn)過程中,逐漸建立起資格感: 我有資格,決定今天努力工作一天;我也有資格,決定今天完全放松一天;我有資格擁有健康的體魄,我也有資格大吃大喝享樂。 而這些有資格的話語,絕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和心腦同步,從內(nèi)心真正建立起資格感。 如果你也想拾起被遺忘的資格感,那就每一天從資格感清單中選一個去做到它吧。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