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中秋前夕,我收到二哥張新秩先生從臺灣寄來的包裹,打開一看,是三民書局印行的唐詩宋詞,并附有一信,二哥殷勤囑咐,要我多讀讀傳統(tǒng)詩詞,我們兄弟遠隔千山,相約互讀,聊寄相思。其中還夾有二哥手書蘇軾《水調歌頭·中秋》手卷。書法勁健俊拔,意態(tài)飛揚,雖是近書,仍墨色沉靜,水氣淋漓,讓我激動不已,淚眼模糊。 我的思緒,回到十幾年前的那個秋天。那時正是楓葉飄丹,秋風送爽的日子,我們相識在廬山桃花源中,因相同的志趣與愛好,彼此都有相見恨晚之感。二哥長于詩詞,沉醉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仰慕陶淵明的為人與風骨及蘇東坡的放達與深情,對東籬覽菊,秋月傳懷情有獨鐘,我們也因陶菊而結緣,因蘇月而傳情。這次隨郵寄書,正好趕上中秋待月,不由得讓我想起九百多年前那次朗然如照的千秋月色及兄弟手足的曠古深情。 公元1076年,那是蘇軾到任密州后的第二個中秋。本已是想與弟弟子由能夠靠近點工作,沒想到任密州后仍是不能相見,屈指數來,大概已有六、七年之久了吧,也不知他們一家大小現在過得如何?想念兄弟之情、家人之親與日俱增,想當年兄弟倆"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那時的兄弟手足,意氣風發(fā),讓朝野上下都為之驚羨。當朝的太皇太后甚是憐才,曾對皇帝說是我朝萬幸,又添兩位未來的宰相之才,一定要好好愛護,倍加珍惜。 然事情總難預料,當王安石推行的改革步驟讓他感到理論與實踐的巨大差距時,他不斷的上書執(zhí)言,表達自己對改革的看法,朝中那些持反對意見的人如司馬光們卻躲得遠遠的,緘默不語,只有他秉性耿直,秉筆直書,不吐不暢,讓當權者極為不快,且矛盾越來越深,越來越大,以至水火不容。長安是呆不下去了,不如遠離廟堂。于是自請外放,回避爭執(zhí),回避喧囂。一紙圣令,便攜家?guī)Э冢瑏淼酵窦s如水的江南。 杭州是個好地方,這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對于天性豁達,命酷山水的他來說,無異是蛟龍得水,放虎歸山。白天處理繁雜的公務,晚上對月朗吟自我的詩篇,忙時走村串戶,查寒問苦,暇時則泛舟湖上,理歌縵弦。不斷地與一些文人雅士、僧侶藝伎交往。不知不覺五年過去,家人天各一方,天涯涕淚,念弟的情懷時時在心中隱動,希望朝中能把自己調到與弟弟相近一點的地方,于是一紙圣令來到密州。密州離子由的汝州仍是山遙路長,相去甚遠,不能與親弟相逢,轉眼,又是兩年。 弟弟子由是個穩(wěn)健持重的人,平時是敏于事而訥于言,但也常常是因哥哥的仗義執(zhí)言而受牽連,兄弟倆也經常相互勸慰,取長補短,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為此,他們不免付出沉重的代價。真是性格決定命運,這一路的坎坷顛簸與兄弟阻隔讓他們更是彼此牽掛,心有所念。此念在心中常常是隱隱作痛,愈演愈烈,象久儲的窖藏不斷發(fā)酵,情感的柵欄靜待一夕的噴張,雖不肯說,卻又難忘,縱然欲說,天涯路遙,脈脈此情誰訴?他是個豁達的人,縱情時可能忘乎所以,孤寂時又淚流滿面。常常是借酒澆愁,對月傷懷。 這年中秋,月色如水,好風如潮,幾個好友同聚快哉亭,杯盞交錯,詩酒相和,慢慢已月近中天。他攜壺把盞,仰望長空,一輪皓月,纖云不染,一聲長嘆,讓人感慨系之,側首而望,默然不語,只是不斷的添酒獨飲,此時的杯酒已蕩然無味,混同月色。"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很顯然,此時的他,心思浩茫,有了醉意,他索性無拘無束,輾轉于月下,醉舞于中庭。感覺這個世界也在舞動,在旋轉,在飛馳,他借著酒興,一面揮舞,一面朗吟,仿佛自己身臨明月里,心與古人連,旁若無人似的將情緒達到亙古無垠的亢奮: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朦朧中,分離多年的弟弟子由仿佛從月影中走來,一介書生,一襲輕衫,口不離詞,手不釋卷,沒有風塵,沒有滄桑,還是初來時少年模樣,他的印象還停留在多年前兄弟共客長安時的樣子。弟弟平時少言寡語,少年老成,不像哥哥子瞻,成天樂嗬嗬,心直口快,見事都喜歡直言直語,甚至面帶笑臉,語含譏諷。理解的人認為幽默風趣,性派天真,不理解的人則覺得是恃才傲物,藐視周遭,這讓人很不舒服。其實他更多的時候是無心沒肺,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很容易轉身忘記,像水漫沙痕,轉瞬即逝。有人說,君子好處,小人難防,這話一點不假,自己無意中的言語與吟唱,當然是吐了胸中塊壘,有時也往往得罪那些戚戚私語的小人。沒辦法,他天性就是個不拘小節(jié)的人,無意的得罪常常讓他付出成倍的代價,自己卻冥然不知。面對今晚的一輪圓月,千情萬緒,古往今從,兄弟阻隔,親人分離,不由悲從中來。多情的明月啊,為何要在人們離散的時候而圓呢?難道真不解風情,不解人間困苦?多情的明月啊,多了解一下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吧,多關愛一下生民的疾苦涂炭。否則,就縱是千山朗照,萬民共仰又有什么意義呢?但愿天上人間同理,花常好,人常聚,月常圓。 等他醒來時,已是第二天晌午,昨晚的過往已忘了大半,昨晚的朗吟又模糊隱約,他憑著記憶,將吟唱一一記下,反復又看了兩遍,感覺仍有不妥,遂在吟前,加上一行小字: 丙辰中秋 ,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是啊,說是"歡飲達旦",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出這"歡"字中的悲苦離情、五味雜陳呢?亦歡亦醉,亦喜亦悲,貌似無心,實屬有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他沉默許久,抬頭,四望,踉蹌幾步,然后擲筆揚袖,蕭然而去。 第二年的中秋,弟弟子由來到徐州,兄弟倆終于相聚,千種情萬般苦一齊涌上心頭,讓兩個大男人老淚縱橫,子由也清吟出《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斯人已古,斯情恒在,千秋的月色年年照人。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二哥寄來的手卷,字里行間仍藏著當年的月色與深情,懸之書齋,已有多年,每于靜處,總是對卷凝思,借月傳懷。我與二哥隔海相望已有16個年頭了。也就是說,籬邊的陶菊已16次開了又落,中秋的蘇月已16輪圓了又缺,當年曾照澈過蘇子兄弟的那輪中秋朗月,透過歷史時空的重重迷霧,也照臨在你我身上,照臨在每一個望月懷人的中國人心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情愫被后人不斷演繹出新的故事,新的傳說。 "江山依舊, 無題的故事, 被所有客走天涯的人, 斟進杯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