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去愁晚,關河歸思涼。西游無紫氣,一夕九回腸。
——【唐】高蟾《關中》 西安(長安)在中國歷史前半期(至唐)一直作為首都存在,這是由于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在當時中國的地理形勢所決定。這里是“天下上游,交通四達;金城千里,四塞為固;天府之國,富饒之地?!?/span> 古都長安位于“有八百里平川”之稱的關中平原,處于渭河中下游地區(qū),南倚秦嶺山脈,北臨北山山系,東部寬闊,有三四百里;西以寶雞隴坻為界,東至潼關黃河華山為界。關中平原在全國的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其次,關中處于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幾大地區(qū)的交界處,位置十分重要,西北通戎狄,西南連巴蜀,東北接三晉,東南達荊楚。西安(長安)位于中國內陸和邊疆交界的地域內立地,提供了作為國都,維護國內統(tǒng)治和通融對外關系的必要條件。中國歷史前半期的邊疆壓力主要來自西北,因此前半期西安最合適建都。再者,關中四面環(huán)山繞水,天然的“四塞為固”。東有崤山、華山與黃河,設函谷關、潼關;北倚北山山脈,有蕭關、金鎖關;西控隴坻,設隴關;南面秦嶺,設大散關、武關、子午關等。最后,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是當時公認的富饒之地。尤其在修建鄭國渠后,大大的促進了關中農業(yè)的發(fā)展,滿足國都的糧食需求。西安小平原是關中平原上最開闊的一段,臨潼以東或周至以西,南北長均不過二三十里,唯獨西安周邊長達百里,為大規(guī)模城市建設提供了必要場地。西安小平原由許多黃土臺原組成,地形高亢,不易受水災,許多宮殿都建在咸陽塬、龍首原等高地之上。 古代渭河下游可行駛大船,這使得西安處于關中地區(qū)的水陸交通樞紐位置,有“天下輔輳,并會而至”之稱。在秦之前,長安控制著東西干道的渡口,而且還控制著通向山東各國的陸路。秦統(tǒng)一全國后,興修馳道、直道,使得長安成為全國的交通樞紐中心,也為后世選擇西安作為都城提供有利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