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創(chuàng)作(四) 漁洋絕句第一法
王漁洋
漁洋是清詩人,即王士禎(1634—1711),字子真、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謚文簡。原名王士禛,雍正皇帝繼位后,為避“胤禛”諱,稱為王士正。到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下詔改為王士禎。新城(今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杰出詩人。博學好古,能鑒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詩為一代宗匠,與朱彝尊并稱。書法高秀似晉人??滴鯐r繼錢謙益而主盟詩壇。論詩創(chuàng)神韻說。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后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余習。 1624年,明朝滅亡時,他年僅十歲,沒有太多的歷史宿帳和感情包袱。而作為一個讀書人,他又必須把個人的前途和新的清王朝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他的感情很復雜:他的歷代祖先在明朝都是高官,既有對明王朝的懷念;而因為清朝對他的栽培和重用,又有對清王朝的報效之心。這兩種感情,在他的詩中交集反映出來。 王士禎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他五歲入家塾讀書。六七歲的時候讀《詩經》,順治十五年(1658),王士禎22歲中進士,后升遷至刑部尚書的高位,文名漸著。 順治十六年選為揚州推官,其詩受到詩壇盟主錢謙益的稱贊,并希望他代已而起,主持風雅。錢謙益去世后,王士禎真成為一代正宗。 王士禎是清初詩壇上“神韻說”的倡導者。后人所輯《帶經堂詩話》,反映了他的論詩主張。王士禎論詩以“神韻”為宗,而其淵源則本于司空圖和嚴羽。他鼓吹“妙悟”、“興趣”,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最能體現(xiàn)王士禎“神韻說”理論,并且寫得好的是他的七言絕句。
《漁洋絕句十二法》 原名《七絕12種作法》,源自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大學詩詞寫作教程》,其中的《第八章絕句的作法:以漁洋七絕為例》。在這章節(jié)中,徐教授認為,歷史上寫七絕寫得最好的當屬唐代的李白、王昌齡,其后的應以清代王士禛、龔自珍最未著名。他認為王士禎的七絕以“風神情味”勝,龔自珍的則以“思力絕倫、茂郁清深”見勝;漁洋詩有法度,學之易有所得;龔自珍的詩簫狂劍怨,詞句也極其漂亮,容易打動人,但如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學之必流于浮滑。所以徐教授更推崇王漁洋的七絕,對其七絕的創(chuàng)作方法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漁陽七絕十二法”的概念,成為廣大詩詞愛好者初學絕句創(chuàng)作的重要指南。 徐晉如教授在這一章里寫道:“大抵七言絕句章法只在一、二句正說,三、四句轉折,并不像律詩一樣有明顯的起承轉合。短短四句,要做到婉曲回環(huán),就往往以第三句為主,而以第四句承接之。亦有以第三句為輔翼,第四句轉折者。絕句要詩絕意不絕,漁洋的處理方式就是結句大都宕開一筆,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絕不直接說出主題,而把聯(lián)想的空間留給讀者。即所謂神韻之法?!币虼怂呀^句創(chuàng)作的概括重點放在三、四句上。《漁洋絕句12法》,1—7法為第一部分,這部分主要是以第三句為主,8—11法重點講第四句的作法,第12法將絕句中的對偶(不一定對仗)。
【漁洋絕法一】:前二句或賦陳,或起興,或議論,第三句以否定詞轉接。 賦陳,就是直接敘述;興起,就是以寫景開始。 步驟: 【起句】用寫景的辦法交代清楚時間。 【承句】 交代清楚地點、人物,施事行為等。 一二句要平鋪直敘,交代清楚時間地點就可以了。 【轉句】是關鍵,這句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整個創(chuàng)作成敗。所以,必須狠下功夫。 要點,第三句用含有否定詞的句子轉折,宕開一筆,另立新意(注意要和第一句若即若離,重在離,不能和一二句抱得太緊。同時兼顧與一二句要有內在的聯(lián)系), 【合句】抱緊第三句,扣主題,或議論或感慨。 下面看例詩: 《訪紀伯紫隱居》 【清】王士禎 閑踏春泥著屐來,煙波百曲孝侯臺。 柴門徑僻少人跡,門外野棠花亂開。 【注釋】:清順治十八年(1661)春,王漁洋赴江寧(南京),訪友瀏覽,即事賦詩,著有《白門集》。這期間結交了不少布衣朋友,其中也有明代遺民紀映鐘。這首詩就是寫拜訪紀映鐘的。描述了紀映鐘住處的清幽僻靜。詩外之意是贊揚紀映鐘的清高。 閑:悠閑。閑踏,信步。 著:穿著。 屐:木制拖鞋。今音讀(jī)木屐,古入聲十一陌部,讀(jì),音同記。 曲:彎曲,此處作繚繞解。 孝侯臺:又稱周處臺。1700多年前,江蘇出了傳奇人物,名叫周處。宜興人將他與南山之虎、長橋之蛟合稱為“三害”。為了給鄉(xiāng)親們除害,周處殺虎斬蛟,悔過自新,成了東吳時期的一代名相。后人為了紀念他,在他出任東觀左丞時讀過書的地方建了一座“周處讀書臺”(也叫孝侯臺)。南京明城墻武定門段曾發(fā)現(xiàn)一處遺址,明城墻研究權威楊國慶認為該遺址應該是東吳時建的,就是孝侯臺。 僻:偏僻。 野棠:野海棠。 亂:此處指野海棠花開得很爛漫。 【譯文】: 穿木屐踏春泥信步而來,煙波曲折掩映周孝侯臺。 柴門路徑偏僻很少人跡,門外的野棠花恣意亂開。 我們來看看王漁陽是怎樣寫這首詩的: 【創(chuàng)作手法】: 一、全詩脈絡: 
先看綠箭頭:
首句以“閑”“來”間接扣題“訪”,表明來訪的心情; 次句以“煙波”承首句的“春”; 第三句以“僻”接“孝侯臺”,孝侯臺建在金陵明城墻武定門段,說明“紀伯紫隱居”在城外,能看見“煙波百曲孝侯臺”,必為城外遠處回望,所以偏僻。 第四句以“門外”接“柴門”,以“花”接“人跡”,是訪者正常心理:來訪首先關注的是主人在不在家,當然先看門;然后再看到門外的海棠花。 再看紅箭頭: 全詩句句不離“隱居”: 首句的“泥”、次句的“孝侯臺”、第三句的“少人跡”,第四句的“花亂開”,無不說明紀伯紫的居所在遠離城市的偏僻之處,而且是少有人來的。 全詩只寫來訪所見景色,從頭至尾,既無交代是否見到隱居者,也沒對隱居者作任何描述。但由 “僻”、“少”、“亂”三個形容詞烘托出隱居者閑逸、清高的情趣,也回應了第一字“閑”。 這就是王士禎“神韻”的妙處,即令人“妙悟”,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二、句法:
起句“ ”以“賦”法點明時間(春泥)、心情(閑)、方式:走路(踏春、著屐)。七個字,一個形容詞,三個動詞,三個名詞,把一幅悠閑的春游圖簡潔、形象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首字形容詞“閑”,是統(tǒng)領全篇的關鍵字,為全詩定了調。 這個“閑”,指的是心態(tài),與“隱”呼應。 承句“ ”同樣是賦法。此句是路中回眸所見景色。只用了一個動詞“曲”,就描畫出一個被煙波環(huán)繞著的孝侯臺的縹緲畫面。而此句,也是為轉句作好了鋪墊。 這個畫面,說明紀映鐘幽居之處在江寧明城墻武定門外的某一個地方。所以可以在煙波繚繞處看到孝侯臺,這也是對題目“隱居”的烘托。 請?zhí)貏e留意: 轉句“ ”整句可以譯為:“主人的住處關著柴門,小路偏僻不熱鬧,沒有多少人跡”。 “僻”,就是“不熱鬧”;“少”表示的是“沒有多少”。“不”、“沒有”是什么性質的詞?是否定詞。而否定詞組成的句子就是否定句。 王漁陽絕句第一法的特征,就是使用否定句型來實現(xiàn)“轉”的作用。紀映鐘住處用的是柴門,說明主人生活儉樸,徑僻說明地點偏僻,主人深居簡出。 合句“ ”則以野海棠花恣意盛開來反襯“少人跡”,暗喻紀映鐘的清高情懷。 在這一法中,這首是特別的。所以我專門舉這首來說明。后面我再發(fā)幾首用這一法的其他漁洋的詩,大家對比一下。謀篇的整體來看,前兩句為一節(jié),用“賦陳”法,描寫“訪”的過程;后兩句為一節(jié),以否定句式,以景興情,借以抒發(fā)對隱居者情操的贊嘆。 王漁洋類似這種手法的詩作還有: 《高郵雨泊》 寒雨秦郵夜泊船,南湖新漲水連天。 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注】 清順治十七年農歷三月,詩人赴揚州推官任,途經高郵(今屬江蘇),泊船于高郵湖,觸景生情,遙想出生于高郵的北宋大詞人秦觀而有此作。
詩前兩句寫景。首句中“秦郵”即高郵,”“寒雨”為秋雨,乃暗示經高郵之季節(jié),“夜”則點明雨泊的具體時間。首句寫詩人于深秋寒雨瀟瀟之夜泊船于秦郵,此乃破題。次句則進而把高郵雨泊地點具體化為“南湖”,即高郵南部的武安湖?!靶聺q水連天”描繪出此時由于“寒雨”不停,南湖水勢為之漲起,放眼望去煙波浩渺,水天相連,難以分辨的情景,從而開拓出一個凄清迷蒙的意境。 (2) 夜雨中的南湖既凄迷又空寂,看不到一條漁船,一個人影,自然空間的清寂無人引起了詩人心理空間的寂寞之感。于是乃有“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之感嘆。此時,面對高郵南湖,作為一代詩壇才人更感寂寞的是五百年間的文壇沒有再出現(xiàn)像高郵秦淮海這樣才華超群的詞人。淮海為秦觀號淮海居士的簡稱,他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距此時正約“五百年”。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乃婉約詞派的主要詞人,創(chuàng)造了“情韻兼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新詞風。詩人稱“寂寞人間五百年”,當然是夸飾之言,旨在推崇秦觀在文壇的重要地位;又,王士禛詞風格亦以婉約綿邈見長,與秦觀相近,因此才有這種惺惺惜惺惺的仰慕之情。詩人于慨嘆不見風流秦淮海的同時,亦暗寓步武秦觀,欲打破文壇“寂寞”之意。此乃詩人“情寄”之所在。
《瓜洲渡江二首(之二)》 揚子橋頭雞未鳴,瓜洲城外日東生。 風波不憚西津渡,一見金焦雙眼明。
《題沈朗倩石崖秋柳小景》 宮柳煙含六代愁,絲絲畏見冶城秋。 無情畫里逢搖落,一夜西風滿石頭。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六》 青溪水木最清華,王謝烏衣六代夸。 不奈更尋江總宅,寒煙已失段侯家。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七》 當年賜第有輝光,開國中山異姓王。 莫問萬春園舊事,朱門草沒大功坊。 《大風渡江三首之二》 紅襟雙燕掠波輕,夾岸飛花細浪生。 南北船過不得語,風帆一霎翦江行。 《竹公溪二首之一》 漏天未放十分晴,處處江村有笛聲。 水遠山長聽不足,竹郎祠下竹雞鳴。 《江行望烏尤山》 墨魚吹浪一江浮,爾雅臺荒古木秋。 碧水丹山留不得,風帆回首別烏尤。 《宋陵》 洛水邙山飽廢興,宋家幽寢閟魚燈。 奉香不見臨安使,白日茫茫下七陵。 請大家朗讀,并自行分析轉句的“否定詞”是哪個?
下面再看一首例詩: 《七絕·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人認為,導致周瑜戰(zhàn)爭勝利的因素是東風,但他并不正面描寫東風如何幫助周瑜戰(zhàn)爭取得勝利,而是在第三句,也就是以含有“不與”否定詞的句子--東風不與周郎便--宕開一筆,另立新意,從另一方面著筆:假使東風不給周瑜提供方便,擊敗南下的曹軍,歷史上將會變成另一個樣子。 詩人在第三句只是筆鋒輕輕一轉,第四句緊抱第三句議論,就完全改不了戰(zhàn)爭的形勢及周瑜在戰(zhàn)爭中的地位與作用,把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決定作用的赤壁大戰(zhàn)歸結為僥幸與偶然。 下面再看看網友的習作: 七絕 寒流 悲風夜襲一陳狂,葉落紛紛萬木傷。 秋興不知來客意,寒潮豈問眾炎涼。
此詩背景是上個世紀末,當時國有、集體等企業(yè)改制,將公有制財產以極其低廉的價格連送帶賣給了個人,一夜間絕大部分產業(yè)工人被迫買斷和面臨失業(yè)。然而使得極少數(shù)利益關系人先富起來,成為百萬、千萬元乃至億萬富翁?,F(xiàn)今社會形成的貧富兩極分化不能排除與此無關,也給全社會留下了深深的傷痛。作者回憶此事,不免傷感溯源而作。 七絕 寒流 作者:飛鴻踏雪 連綿青岫盛開花,岸柳毿毿映日斜。 悠水閑風留不住,輕舟一葉向天涯。
作業(yè): 1、漁洋絕句法一法則是什么? 2、以漁洋絕句法一,寫一首七絕《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