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亡國之愁 出生于公元937年的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按立長不立幼的常規(guī),志在風(fēng)月、不問政事的李煜應(yīng)該是登不上皇位的。偏偏天意使然。一個轉(zhuǎn)彎,李煜的命運就發(fā)生了"逆轉(zhuǎn)"。 公元959年,太子李弘冀擔(dān)心自己繼承的帝位會遭遇"兄終弟繼",殘忍地殺害叔父李景遂后,沒幾個月竟然也跟著去了。李煜前面的幾個哥哥又過早離開了人世。 當(dāng)南唐中主李璟不得不考慮另立太子時,大臣鐘謨意欲擁立李煜的弟弟李從善為太子,朝議時全然沒有考慮中主的感受,隨心所欲地指責(zé)、攻擊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 鐘謨的伎倆讓任性的中主李璟勃然大怒,當(dāng)即把鐘謨流放饒州,立召22歲的李煜入住東宮,封吳王,以尚書令參與政事。兩年后,又立李煜為太子監(jiān)國。 就在那年(公元961年)的七月,中主李璟悄然病逝。就這樣,沒有想到的皇位毫無懸念地落在24歲的李煜身上。 也許,這就是李煜的命吧。不可能繼位的李煜繼位了,史稱南唐后主。 但不通政治的李煜只管消極守業(yè),一味向北宋納貢稱臣,醉心于風(fēng)花雪月之中。南唐破亡不過是遲早的事。 公元975年,趙匡胤親率北宋大軍攻破南唐京城金陵,李煜被俘投降。李煜偏安執(zhí)政15年的南唐就這樣灰飛煙滅。 李煜降宋后,屈辱地受封為違命侯、隴西郡公,過了三年悲慘的階下囚生活。 公元978年,被宋太宗趙光義賜"牽機(jī)"酒毒死,死時僅42歲。 作為亡國之君的李煜,亡國帶給他的"愁",也許是最大的"愁"吧。 二、愛好之愁 南唐后主李煜原本是典型的文藝青年,自幼柔弱尚文,兼之在南唐深宮中長大,偏好聲色。 沉醉于文藝的道路上,極有稟賦的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通音曉律。 擅行書,"全錯刀"法,筆力遒勁,如寒松霜竹,又因偏好大寫,筆峰揮灑如意,亦稱"撮襟書"。代表作有《升元帖》等。 工于竹畫,自根至梢鉤勒而成,世稱"鐵鉤鎖"。 精通音律,相傳他與大周后根據(jù)失傳的《霓裳羽衣曲》的曲譜追尋,不僅更正有誤的地方,還重訂譜曲,比唐時更清越動聽。代表作有《念家山》、《振金鈴曲》等。 精于鑒賞,收藏于宮中的圖書、畫帖達(dá)萬卷以上,其中不乏有鐘繇、王羲之等"大家"的書畫真跡。 只可惜,李煜文藝方面的這些藏品,隨著國破家亡時"賊兵"所放的那一把大火,一切都付之一炬。 這把大火瞬間使李煜的這些愛好"灰飛煙滅",這個"愁"呀,又是怎樣的一個"愁"字了得! 三、家破之愁 大小周后,是李煜深愛的伉儷,只嘆她們生不逢時,結(jié)局凄慘,留下悲愴的愛恨傳奇。 當(dāng)年的大小周后,系南唐重臣司徒周宗之女,均以貌美冠絕天下。大周后,周嗇,名娥皇,不僅貌美,還有才氣。她通曉史書,善音律,尤工琵琶。小周后,周薇,字女英,大周后之妹,容貌美麗、神彩端靜。 大周后19歲時被李煜納為妃,25歲時,冊封為皇后,極受恩寵,夫妻兩人常琴瑟互合。據(jù)說,李煜譜曲《念家山》后,大周后旋及起舞彈奏詞調(diào),作《邀醉舞破》呼應(yīng)。 李煜對大周后用情可謂極深,為她創(chuàng)作了多首記述兒女柔情的詩詞如《書琵琶背》、《梅花二首》、《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玉樓春.曉妝初了明肌雪》、《長相思.一重山》等。 但李煜又迷戀大周后之妹周薇。說李煜用情不專吧,他一生又偏偏只愛大小周后,再沒對其他人動過心。也許,這就是李煜的偏好。 大周后得大病后,李煜一方面朝夕探視,親自嘗藥溫待適宜后方予食之。另一方面,又與周薇卿卿我我,"郎有情、妾有意",打得火熱。 李煜與周薇悄悄幽會,寫下有名的艷詞《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這首詞把幽會的場景寫得緊張刺激而又溫馨浪漫,讓人感慨。 據(jù)說,大周后為此而加劇病情,29歲時即郁郁而終,李煜為之作《昭惠周后誄》、《挽辭》抒發(fā)自己深哀巨痛之情。李煜是真情還是假意?不得而知。 大周后死后,李煜馬上迎娶了小周后,19歲時就冊封其為皇后。兩人婚后竟更加珍愛,相約白頭偕老。 公元975年,小周后隨被俘的李煜入宋都開封,屈辱地受封為鄭國夫人,被趙光義垂涎。陰毒的趙光義稱帝后,公然強(qiáng)幸小周后,并令畫師繪成《熙陵幸小周后圖》收藏于宮中。 李煜為此悲傷地創(chuàng)作了絕命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李煜死后,不久小周后亦隨之而去,死時年僅28歲。 大小周后英年而去,這個"愁",應(yīng)當(dāng)是李煜本色人生最感傷的"愁"吧。 四、千古詞帝之愁 李煜的詞現(xiàn)存世四十多首,他的詞前期明顯受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影響,詞風(fēng)綺麗柔靡,香艷嫵媚。如他描寫宮庭生活的《浣溪沙.紅日已高三丈透》:
把宮廷通宵歌舞的場景描述得聲色豪奢、風(fēng)情旖旎。 陰差陽錯的是,南唐后主李煜降宋之后的階下囚生活,讓他深切地體會到國破家亡后的凄涼悲哀。他又不會像劉禪那樣"此間樂,不思蜀"懂得自保,心中始終惦念故國,率直地表達(dá)出來,兼之宋太宗趙光義又蓄意凌辱他摯愛的小周后,更讓多愁善感的李煜悲從中來,一改"花間"詞風(fēng),轉(zhuǎn)向直悟人生苦難無常,真正用血淚寫下國破家亡后的凄慘之詞,濃烈地表達(dá)了哀婉的意境,形成自己獨有的清新婉致的詞風(fēng),藝術(shù)感染力極強(qiáng),從而奠定了李煜"千古詞帝"的詞壇地位。 如李煜降宋時,揮筆寫下《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這首詞直抒胸臆,把南唐時的繁華和南唐亡國后的悔恨都真切地表達(dá)出來。 降宋后,李煜在《浪淘沙.簾外雨潺潺》這首詞里,更是情真意切地訴說了自己的不幸,形象地寫出了亡國之君的感受:
此外,他在《望江南.多少恨》、《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等等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里,含蓄深沉地道盡人生的失意惆悵和夢醒之后的悲痛、離愁。其中的名句如:"車如流水馬如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等等廣為誦讀,流傳至今。 于是,人們記住了"亡國之君"李煜,也記住了他文青的特質(zhì),還有他摯愛的大小周后。尤其是李煜后期的詞,無論是傷別傷情,還是心懷故國,都寫得生動感人,突破前期濃麗雕琢的詞風(fēng),一躍而由伶工之詞變?yōu)槭看蠓蛑~! 從這些詞里,字里行間透著李煜揮之不去的"幾多愁"。愁呀愁,愁白了頭。謹(jǐn)愿南唐后主"千古詞帝"李煜的這些"愁",一江春水向“西”流! 作者: 作者:李大奎,本文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