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 杜甫 (唐)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學(xué)習(xí)打卡說明 各位同學(xué),為了督促大家養(yǎng)成良好的習(xí)慣,我們發(fā)起了一次學(xué)習(xí)打卡的活動,一起加入我們的酈波古詩詞學(xué)習(xí)打卡計劃,造就一個更美好的自己吧!! 注意:7天內(nèi)一次都沒打卡的學(xué)員將被移出學(xué)習(xí)群(7天沒有打卡一次證明你不是來學(xué)習(xí)) 打卡滿十天還有機(jī)會獲得一套酈波古詩詞課程哦 ▼ 1、長按保存打卡圖片, ▼ 2、復(fù)制下面文字 ▼ 3、圖片+文字分享到朋友圈并截圖到群里完成打卡 1、復(fù)制下面文字↓↓↓↓。 酈波古詩詞學(xué)習(xí)第27天 我已報名由南京師范大學(xué)酈波教授主講的『古詩詞』線上免費(fèi)講堂,跟著酈波教授一起,領(lǐng)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古詩詞魅力,豐富文學(xué)知識,修身養(yǎng)性!免費(fèi)名額有限哦,趕緊加入吧! 2、長按保存打卡圖↓↓↓ 3操作示范:圖片+文字分享到朋友圈,完成打卡 ↓↓↓ 我們前此講了崔顥的《黃鶴樓》與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講了李白與崔顥之間登樓賦詩的千古公案。想當(dāng)年,年輕的李白登上黃鶴樓,見大江東去,胸次浩然。作為“詩仙”的李白,錦繡文章、華彩妙句幾乎要脫口而出,卻不料抬頭處見崔顥的《黃鶴樓》詩,最終竟然“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乃至千古詩仙 廢然擱筆而去。后又做《鸚鵡洲》欲與崔顥《黃鶴樓》相較,卻徒然東施效顰,難望黃鶴之頸。即便詩才如李白,也要經(jīng)一生沉浮之沉淀,終于于晚年在石頭城下、在金陵城中登金陵鳳凰臺,詠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千古佳句,才能與崔顥的《黃鶴樓》不分上下、各擅勝場,終于了卻青蓮居士千古登臨一分高下的心愿。 所以就登樓賦詩而言,這是古人最喜歡的事,也是最難的一件事。因?yàn)槿羟按擞忻嗣?、名篇名著,想要后來居上,則何其難也!連詩仙李白登黃鶴樓都要擱筆,那么“詩圣”杜甫呢?當(dāng)他登上岳陽樓的時候,前此已有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面臨這樣的雄詞偉句,老杜會不會像李白那樣擱筆廢然而嘆呢?當(dāng)然不會。因?yàn)檫@時登岳陽樓的是老杜,而當(dāng)年登黃鶴樓的是小白,當(dāng)小白變成太白的時候,已然超越。而五十七歲的杜甫登上岳陽樓的時候,他的平實(shí)內(nèi)斂、他的滄桑博大早已能讓他超越一切。我們今天要賞讀的就是他的千古名作《登岳陽樓》,詩云: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今天去岳陽樓,還會看到有一幅千古名聯(lián),上聯(lián)云:“后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毕侣?lián)云:“昔聞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詩?!彼^文以載道,“后樂先憂”是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才可說達(dá)到文以載道的最高境界,所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可為文之極致;而與之相對應(yīng)的就是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可謂詩之極致,也就是說徹悟了杜甫的這首《登岳陽樓》,才能明白詩的味道。確實(shí),就律詩而言,杜甫晚年五十七歲所作的這首《登岳陽樓》,真是“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xì)”的典型,而且不只是從格律,從詩歌即景抒情的意境,以及“詩言志”的胸懷與抱負(fù),以及詩可以興觀群怨的最高的眼界與格局,這首《登岳陽樓》都可謂是典范中的典范,詩中的詩。那么這首五律的奧妙到底在哪里呢?我們就文本逐句來看一下。 首先第一聯(lián),毫無稀奇之處,仿佛平平道來,“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边@大概是一種最平實(shí)的寫法了。很早以前就聽過聞名遐邇的天下之湖,今日有幸方登上湖邊的天下之樓。仇兆鰲先生注杜詩曰:“首聯(lián)昔聞、今上,初登喜也。”是說終于了卻心愿、終于登上心神向往久之的岳陽樓,所以是一種喜悅的心情。后人則對此多有批駁,說縱觀全詩,老杜“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正是大悲之境,何來登樓之喜?其實(shí)我個人倒認(rèn)為,老杜此時登樓心境不可曰不喜,也不可曰不悲,甚至亦不可曰喜、不可曰悲,所以,他首聯(lián)寫來,你看筆法,是極平實(shí),極平的,明明是在寫詩,卻是一種散文的筆法,“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奔兪菙⑹觯路鸺兪强陀^地記錄,但仔細(xì)揣摩,又綿里藏針。你看,按照律詩的技法,頷聯(lián)與頸聯(lián)要求對仗,而首聯(lián)與尾聯(lián)并沒有嚴(yán)格的對仗要求,但這一句看上去純是客觀敘述的一聯(lián)?!拔袈劇睂Α敖裆稀?,“洞庭水”對“岳陽樓”,平平淡淡之中卻對得是極其的工整嚴(yán)密,在一片平實(shí)之中已暗藏天地,所謂大巧不工,大音希聲,所謂大道至簡、重劍無鋒,大概就是老杜此時的境界吧。 平實(shí)平淡而不平庸,因?yàn)榻酉聛淼念h聯(lián)立刻就另開天地,“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一聯(lián)仔細(xì)推敲,真是別有天地。坼是裂開的意思,所以第三句向來的解讀,都是說洞庭湖浩瀚無際、波濤連綿,像把吳地與楚地一則向東、一則向南給裂開了一樣。這是寫洞庭湖水的蒼茫之力,仿佛把吳地擠向了遠(yuǎn)遠(yuǎn)的東邊,把楚地擠向了南邊,這樣?xùn)|南之間就像大地被裂開一樣,這也是大多杜詩注本最通行的解讀。而后來的文學(xué)史也基本上選用了這種解讀方式,比如社科院文研所的《唐詩選》就說,吳楚是指春秋戰(zhàn)國的吳楚兩國之地,大致說來,吳在洞庭湖東,楚在湖西,所以說吳楚之地好像被洞庭湖分作了兩半。而杜詩研究專家蕭滌非先生的《杜甫詩選注》也說:“湖在楚之東、吳之南?!崩ɑ∵€說了一個“這是大致的說法”?!叭糁蟹种?,故曰坼”。所以概而言之,自古及今基本上都認(rèn)為是洞庭湖水把吳楚之地,一則向東一則向南給分裂開成兩大塊,所以說叫“吳楚東南坼”。因?yàn)槲已芯坑?xùn)詁學(xué)、文字學(xué),那么從文字上反復(fù)推敲、反復(fù)揣摩,我個人覺得這種說法雖然歷來已成定論,但似乎沒有理解老杜的原意,沒有達(dá)到老杜的境界。 首先一個問題,如果說,吳在洞庭湖東,楚在湖西,好像被洞庭湖分作兩半,那么為什么不是說“吳楚東西側(cè)”,卻說“吳楚東南坼”呢?而且回到春秋時期的史實(shí),我們也覺得這種的地理感覺似是而非。春秋的時候,楚國的地域可以東至太湖,甚至現(xiàn)在的蘇北很多地方,曾經(jīng)也是楚國的地盤。包括像南京,古時稱金陵。為什么稱金陵?因?yàn)槭浅踝钤缭谶@設(shè)金陵驛,所以這一塊地方又被稱為吳頭楚尾。所以即使王昌齡在《芙蓉樓送辛漸》時也說,從南京到鎮(zhèn)江的這一帶寧鎮(zhèn)山脈叫“平明送客楚山孤”。所以東南那一帶曾經(jīng)很多地方都皆為楚地。但反過來,吳國也曾經(jīng)是春秋五霸,曾經(jīng)揮兵西上,有一代軍事天才孫武子帶兵,千里奔襲,曾短時間地攻滅楚都。但就春秋時期的地形而言,論吳國的地理邊界,似乎從來都與洞庭湖無關(guān)。 事實(shí)上洞庭湖與吳國遠(yuǎn)離千里,又怎么能夠分開吳楚之地呢?所以除非老杜所說的不是春秋五霸中之吳,不是吳王闔閭之吳、吳王夫差之吳,而是三國魏、蜀、吳之吳,而是東吳之吳,一切地理上的疑惑便可迎刃而解。因?yàn)樵狸?,春秋?zhàn)國時屬楚國,到三國的時候,則屬東吳了?!度龂尽菚酚涊d:“孫權(quán)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guān)羽?!迸崴芍⒃唬骸鞍颓鸾裨话土辍!卑土暌簿褪乾F(xiàn)在的岳陽,而岳陽樓的前身,當(dāng)?shù)叵鄠魇侨龂鴷r東吳水師都督周瑜周公瑾在洞庭湖訓(xùn)練水軍的閱兵臺。不過《巴陵縣志》記載說:“岳陽樓在縣西,或曰魯肅閱軍樓也?!彼圆徽撌囚斆C的還是周瑜的閱軍樓,終歸是東吳的水師閱軍樓、閱兵臺。而且岳陽樓在岳陽城西,是岳陽城的西樓,樓外是煙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杜甫身臨岳陽樓上,如果面向洞庭湖的話,他的身后,也就是東南方向那大片的神州沃土,就是春秋時的楚地與三國時的吳地呀。所以老杜說的吳楚,不應(yīng)該是被洞庭湖分開的吳和楚兩塊地方,而應(yīng)該指的是同一塊地方,是洞庭湖身后的中國東南的這一大片廣袤富饒的千里沃土,而這一片東南之地,春秋時屬楚地,三國時屬吳地。當(dāng)然可能有人會問,那為什么不叫楚吳?應(yīng)該是楚國排在前面,東吳排在后面啊。這很簡單,因?yàn)閺脑娐傻囊髞砜矗@一句的第二個字應(yīng)該是一個仄聲字,而吳字是一個平聲字,楚字是一個仄聲字,所以必須是“吳楚東南坼”,不能是“楚吳東南坼”。所以這個“坼”字,它分開的不是吳與楚。 那么問題就來了,那么它既然分開的不是吳與楚,不是東與南,那它分開的到底是什么呢?“坼”這個字,《說文解字》說“坼者,裂也”,就是分開、裂開的意思,而且它的偏旁是土旁,所以是大地的裂開。所以《淮南子》有說“天旱地坼”,是指干旱的時候大地被旱得裂開;《詩經(jīng)·大雅·生民》篇亦有“不坼不副”之說。但是,“坼”字的這個裂開之意,從訓(xùn)詁的角度上來講,它還有一個非常獨(dú)特的用法,就是《周禮》里所說的“卜人占坼”。這說的是什么呢?是古人占卜的時候,比如說用甲骨。所謂甲骨文,就來自于甲骨的占卜。占卜時所觀察的那個裂紋,那個就是占卜的重要依據(jù)。所以又有“坼兆”之說,“坼兆”就是用龜甲、用獸骨占卜時,那個裂紋所顯示的預(yù)兆。所以這樣的“坼”字,這樣的分裂、裂紋、裂隙、裂縫,它又有了神秘的命運(yùn)信息,甚至是神秘的宇宙信息。所以“吳楚東南坼”,也就是被這煙波浩渺的、具有蒼茫之意的洞庭湖水裂開的大地,其實(shí)裂開的是什么部分呢?是整個東南與華夏神州??! 山海經(jīng)有云:“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边@就是古人,我們的先民對我們這片神州大地地形上的一個粗略的認(rèn)識。而使得地陷東南,造成整個東南之地如裂開漂浮的板塊一樣的這種洪荒偉力,竟然是來自于洞庭湖水的蒼茫之力,所以,第四句接下去說:“乾坤日夜浮?!边@種蒼茫之力何其偉岸,使得整個天地,都恰似在湖水中日夜浮動。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曾說,洞庭湖“廣圓五百里,日月若出沒其中”;曹孟德《觀滄?!芬嘤小叭赵轮?,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之句。所以,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十個字中無一字提到水,卻寫盡了洞庭湖水的蒼茫浩瀚之力。本來前有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幾乎已把洞庭湖水的偉岸之力寫到窮盡,但老杜更翻其上。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曰:“三、四句雄跨今古, 比之孟襄陽實(shí)寫洞庭,本領(lǐng)更大?!?,高棅的《唐詩品匯》也說:“吳楚二句,氣壓百代,為五言雄渾之絕。” 那么這兩句只是寫盡了氣勢與格局的雄渾超絕嗎?仔細(xì)推敲其實(shí)不然,老杜此時登樓已經(jīng)是五十七歲高齡,離他蒼涼離世,只有一年多的時間,此時他江湖漂泊,而且身染沉疴。此時的老杜已不是當(dāng)年《望岳》時“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杜甫,也不是前些年《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杜甫,此時的老杜不僅不能“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甚至接下來還要南轅北轍,還要溯湘江而上,流離失所,悲苦莫名,甚至最后要困于、死于孤舟之上。那么此時依然窮困潦倒、窮愁莫名的老杜,又為什么能說出“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的這樣雄跨今古、氣壓百代的名聯(lián)來呢?他難道要說的只是一種氣勢與格局嗎?這一聯(lián),后人評論可謂是整篇《登岳陽樓》的“筋骨”所在,那么它除了有東南地域之變,其中還蘊(yùn)藏著怎樣的情感?而后人所說“只有讀懂老杜的《登岳陽樓》始可言詩”的奧妙又在哪里?我們且聽下回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