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升平…」 婉轉的歌聲傳來,伴著外灘涼涼的夜色,這十里洋場一片流光溢彩,繁華至極。 可走進高樓背后的窄路小巷,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滿身風雨 你從海上來 前不久,一組老上海的照片在抖音上爆紅,一經分享,便引贊無數。 即便是在十二月這樣「正兒八經」的冬天,上海的街道上仍舊鋪滿了金黃的梧桐,落葉在風中打轉,像是深秋的不舍和眷戀。
可若再到上海,我想你會更愛去那些老街老巷老洋房,看一出市井煙火,飲一壇民國風韻。 路邊矗立著的百年老洋房,滄桑卻不衰敗,在傍晚的點點霞光中,復古又文藝。 一瞬間,像是來到了某個歐洲小鎮(zhèn),可房頂上的國旗又時刻提醒著人們: 魯迅筆下的上海,是向往光明的戰(zhàn)場。 張愛玲筆下的上海,是孕育愛情的華麗蜜所。 錢鐘書筆下的上海, 是《圍城》里白墻黑瓦的弄堂。 …… 晨光熹微時,菜場熙熙攘攘,一番討價還價后,老伯少婦各自拿著戰(zhàn)利品,眉眼間有低調的歡喜。 日暮黃昏后,摩天大樓掩映在云霧中,亮起朦朧的燈光,襯得另一頭的弄堂分外恬靜。 有人說,這座城市沒有閑,因為所有人都在為生活奔波不停。 可是,許多人似乎忘記了,過了上班高峰期的上海,卻是安靜得不像話。 這是一個,與你印象中完全不同的上海 01 走入老街洋房 看見最風流的上海 魔都的喧囂街區(qū)總是人群擁擠如蟻群,但走進老靜街道的市井煙火,你會愛上這個滿身風雨海上來的城。 去武康路,武康大樓里感受形色名流穿梭其中的處處風流。 酷似熨斗狀的武康大樓是這條路上最顯眼的標識。 「當角辮散了,蝴蝶花不在飛翔,唯聽皮鞋聲沉悶,孤獨?!?/p> 《色戒》中王佳芝和和易先生就常幽會在福開森路「武康路」99號,而故事在這里一開始就注定了沉悶和孤獨。 去多倫路,臺格小路上看盡流淌在街道上的百年老故事。 它是在上海虹口區(qū),550米的一條短短的小馬路,路雖短,故事卻很長。 慢慢行走在這條小方塊的臺格路上,靜心體會在景云里那段灰白歲月中,魯迅、茅盾、瞿秋白、丁玲匆匆而過的身影。
樓宇不再熱情澎湃,只是靜靜地立在那里,等待遇著拾花人。 去思南路,私人領地上一眼最是復古浪漫的上海情調。 思南公館中燈火通明,樂聲裊裊,各式花園洋房、聯(lián)排建筑、里弄和現代公寓,縱然樣式有千百分不同,但格調卻都默契一致。 周身散發(fā)著專屬老上海氣質,向來往的人訴說著這座城市最完整的模樣。
如今生根百年在這塊土地上,比巴黎原生的更茂密,無南京古木的厚重,繁盛而優(yōu)雅是思南路的法桐。 去湖南路,曲徑青苔上再一眼梧桐掩映下的文藝老城。 街邊延展著諸多老式弄堂,窄窄的巷子,曲徑通幽,雨后常會泛起淡淡的青苔。 馬路兩旁的老房屋在梧桐的綠蔭里露出一角,那小樓的窗戶里裝滿了名流人物的風流韻事。 老唱片里唱著老上海的愛情故事,像張愛玲的書,像阮玲玉的電影。 去愚園路,人群舒朗中體會恬靜又風度翩翩的上海風情。 錯開人們上班的高峰時間,看路上迎面走來的行人,慵慵懶懶。 似是久處快節(jié)奏的生活終于找到一處來安置放空和發(fā)呆。
藏美人,不惜接人饋贈,將這樣一座英式莊園風格的豪宅用來藏嬌,后來人走到這里不免總要一陣唏噓。 去紹興路,弄堂、書店、出版社間感受書香難掩的老上海。 走走方大同幼時穿梭過的弄堂,紹興公園里也總能看到坐著下棋的老人。這東西不過五百米,卻云集不少出版社。 路過27號洋房飯店,老洋房訴說著當年杜月笙和四姨太的風流韻事。 藏在紹興路清淡外表下的艷麗,就像在這條路上的小曲,悄悄地散發(fā)著唯它獨有的馨香。 去山陰路,紅墻、綠藤的小巷中尋覓最是小家碧玉的上海味道。 穿過爬滿綠藤、紅墻磚瓦的小巷,蟬鳴入耳,清脆但不聒噪。 魯迅先生在上海的最后寓所,就坐落在老弄堂里的一處尋常院落,像極了傳統(tǒng)紹興風格的民居。 去衡山路,酒吧、茶坊和畫廊里領略老派與新潮同在的上海格調。 夜上海的繁華與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道路兩旁也有濃密遮頂的法桐,路的深處也藏著名流集聚的洋房宅邸。 去甜愛路,路牌,郵筒旁傾訴最是平淡且美的愛情。 空氣里的每一個分子都似是在傾訴濃情蜜意。
長不過數百米,寬不過數十尺的路上卻牽著眾多戀人的手......
去逛一條馬路,喝一杯咖啡,看一本書,愛上一份別樣風情。 萬家霓虹閃爍,不及一次老街漫步。 02 走到梧桐樹下 看見最風情的上海 《上海女子圖鑒》說:「只有頭頂有梧桐的地方才是上海」。 每到秋冬,金黃的梧桐就成了上海最美的地標。 漫步街上,經過一排排的梧桐。清風撫過,樹聲沙沙,襯得周圍的洋房更加復古文藝。 每隔幾步就會遇見一座四四方方的電話亭,如今已經很少人在用了。 紅色的外觀成了街頭獨特的裝飾,它們靜默地佇立在這個繁華的現代都市,卻在電話的另一頭,講述著上世紀老上海的故事。 人民公園里,一群人坐在梧桐樹下,下棋、圍觀、談天。 替兒女來相親的父母是公園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一張張寫著「簡歷」的紙,一本正經地立在梧桐樹下,真摯得有些可愛。 不知過去了多少個春秋,梧桐樹的枝干越來越粗,曾經的孩子們也漸漸變成了老人。 有著健壯體魄的梧桐,粗大而有力的手臂橫斜逸出,托起那闊大而茂密的樹葉。 上海梧桐,卻在挺拔肅穆之中,多了幾分婀娜多姿,幾分窈窕秀美。 它們靜默地站在路旁一百多年,醞釀了千萬種風情,守護著每一個過路人。 03 走進弄堂里 看見最動人的上海 從梧桐樹拐進上海的弄堂,仿佛又回到了民國時代。 在這里,院子是淺的,客堂也是淺的,三兩步便走過去,一道木樓梯在頭頂,窗戶自然流露出了風情。 去田子坊,迂回穿行在迷宮般的弄堂里。
去淮海坊,「一條霞飛坊,半部民國史」,一點都不夸張。 淮海坊原名霞飛坊,徐悲鴻、許廣平、巴金、竺可楨、胡蝶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這里居住過。
去步高里,遇見最法式的浪漫。 步高里曾屬于法租界,有完整的里弄街坊格局,弄堂口的中國式牌樓獨具特色。 老上海的生活,是飯點穿過弄堂的香味,是青梅竹馬的青春,是平淡點滴的真情,平凡又熱鬧。 不知道曾在這里生活過的巴金先生,是以什么樣的心情創(chuàng)作出《海的夢》的呢? 去靜安別墅,感受比田子坊更為安靜的文藝氣息。 從咖啡館、創(chuàng)意小店,走到靜安寺、大戲院,蔡元培、于右任、鄭小秋都曾在此小住,更是讓這里充滿了歷史感。
去隆昌公寓,周圍五層的密密麻麻的樓房像是圍城,很像周星馳電影《功夫》里的豬籠城寨,一眼望去,煞是震撼。
在弄堂里不經意間走過,那不甘寂寞的樹枝從圍墻里探出頭來,好像要告訴我們這里曾經主人的故事。
愿在上海的你,既能扶搖直上九萬里,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閑。 在街巷弄堂里,在梧桐樹下,在每一個黎明和黃昏中,浮華一世,勿忘心安。 |
|
來自: 陽光男孩007007 > 《地理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