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不到的是頸一;能摸到的是頸二; 能轉(zhuǎn)動的是頸七;中間一節(jié)是頸四; 不能轉(zhuǎn)動的是胸一; 肩胛內(nèi)側最凸點水平連線是胸四; 肩胛最下端水平連線是胸七; 第十二肋骨起點是胸十二; 第十二肋骨端水平連線是腰二; 髂骨上端水平連線是腰四; 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 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我們做正骨推拿的時候常會背一背上文中的脊柱定位口訣。為什么需要記這個呢?因為我們在做調(diào)理中,首先就是需要根據(jù)患者的情況進行診斷,通常通過摸骨觸診的方法準確找到出現(xiàn)問題的脊柱段,這樣才能準確查出原因所在。 那么脊柱每一節(jié)段定位方法,你掌握沒有呢?下面我們將每一段脊柱定位方法,總結分享如下: 01 頸椎段 C1橫突:顳骨乳突下一橫指。 C2橫突:胸鎖乳突肌后緣,距乳突下端25mm左右處,約相當于下頜角的水平。 C3橫突:C2橫突下1cm左右處,相當于舌骨水平。 C2棘突:枕骨下方,頸后部正中溝中,上端可摸到第一個末端分叉的骨突起。 C4橫突:胸鎖乳突肌后緣的中點處,相當于甲狀軟骨上緣。 C5橫突:胸鎖乳突肌后緣與頸外靜脈交叉點稍下方處。 C6橫突:胸鎖乳突肌后緣最明顯、最突出的骨突,相當于環(huán)狀軟骨水平。 C7棘突:低頭時,隆起于頸項交界處正中的突出骨突,不分叉。用手指壓于其上,當?shù)皖^或轉(zhuǎn)動時,可覺此骨隨之活動。 02 胸椎段 T1棘突:位于C7下方,當?shù)皖^或轉(zhuǎn)動時,不隨之活動。 椎體間:兩肩胛骨內(nèi)上角連線與脊柱縱軸線相交處。 T2椎體:下緣胸骨上端頸靜脈切跡水平。 T2棘突:直立、兩上肢自然下垂時,兩側肩胛岡內(nèi)側端連線與脊柱縱軸線相交處。 T4椎體:下緣胸骨角水平。 T7棘突:直立,兩上肢自然下垂時,兩側肩胛骨下角連線與脊柱縱軸線相交處。 T9椎體:胸骨體與劍突交接處水平。 T11棘突:沿第12肋骨,從兩邊體側向背中線觸摸,終點交會處即是。 03 腰椎段 L2棘突:與第10肋骨最低點相平。 L2椎體:臍部水平線與脊柱縱軸相交處。 L3橫突:骶棘肌外側緣與第12肋骨交角處(或稍下一點),向前內(nèi)方按壓,深按有觸骨感時,即是L3橫突。 L4棘突:兩側髂嵴最高點連線與背部中線相交處(此種情況占22%,L4~5棘突間者占60%,L5棘突者占8%)。 04 骶髂 骶髂關節(jié)上部:兩髂后上棘水平。 脊柱棘突規(guī)律總結 由于脊柱各節(jié)段棘突的傾斜度不同,所以棘突與橫突的關系不盡相同,一般有以下規(guī)律,可供臨床在數(shù)摸確定脊柱節(jié)段時參考 。 C1~7: 1、相鄰棘突之間與下位頸椎的橫突在同一水平線上。 2、棘突與關節(jié)突的下緣在同一水平線上。 T1:棘突與橫突相齊平。 T4:T4的棘突與T5的橫突相平。 T8:T8的棘突與T9~10、橫突之間相平。 T10~L5: 1、棘突的中點,相當于相應脊椎與下一個脊椎橫突間的水平(例如:T10棘突的中點,相當于T10與T11橫突間的水平)。 2、相鄰棘突之間與下位脊椎的橫突基本上是同一水平(例如T10與T11的橫突基本上在同一水平)。 棘突斜度變化,以胸椎最明顯,其規(guī)律是:以T2開始逐漸向后下方傾斜,至T4時已與T5的橫突相平;繼續(xù)發(fā)展,至T8時已與T9和T10的橫突之間相平;但是,自T8以下斜度逐漸減少,至T10以下至L5,則都與本椎與下一椎體橫突間相水平。 上述未列到的部位,可根據(jù)上述規(guī)律推演。在臨床觸摸檢查時,多以C2、C7、T3、T7、T11、L4的棘突來定位,再依此推算其它脊椎。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