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起草書名家,在近代書壇中,誰的名氣最響?我相信,很多人可能會把這一票投給被譽為當今“草圣”的林散之。 林散之的影響力有多大?說個小故事您就知道了。有一次,郭沫若到南京,有人前來向他求字,郭沫若直言:“有林散之在南京,我豈敢在南京寫字?!惫艉卧S人物,能說出這番話,足見林散之在當時書壇的地位。 ![]() 就書法而言,林散之屬于老年成名的典范。在1972年舉辦的中日書法交流會上,林散之憑借一篇名為《中日友誼詩》的草書作品引起了各界名家的廣泛關注,這才有了我們熟悉的林散之。 值得注意的是,那一年,林散之老人已經(jīng)74歲了。 ![]() 林散之在書壇的名氣雖大,但由于他的草書用筆老辣,風格獨特,和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的草書有一定的差別,也引起了不少關于他書法水平的爭議。 喜歡他的不用多了,自然對他的書法造詣大加肯定。郭沫若就曾評價說:“林散之的書法,能夠代表中國。”國畫大師亞明也曾夸贊說:“正是由于林散之的存在,才使我們保住了傳統(tǒng)書法在國際上的中心地位?!?/p> 有褒獎,自然也會有質疑,這在書法界是很常見的。不喜歡他的朋友則會說了:這般涂鴉一樣的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呢?美又體現(xiàn)在何處呢?真是搞不懂。 ![]() ![]() 其實,大家不用疑惑,林散之在當時可能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曾說過:我寫草書,再過兩個50年,可能也沒人懂。對于林散之說的這句話,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其實,要想真正地理解林散之和他的草書,也不是沒有辦法,只需要了解一下他的學書經(jīng)歷就可以了。 林散之自幼研習書法,并且廣泛取法,上至魏晉,下至明清,無所不學。特別是在魏碑身上,林散之下的功夫最大。他自己也曾說過:“余初學書,由唐入魏,由魏入漢,轉而入唐、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習?!?/p> ![]() ![]() ![]() 從林散之早年的臨帖作品來看,雖然具有一定的個人風格,但仍在法度之內游走,中規(guī)中矩。也可以這么說,那個時候的林散之,和很多書法愛好者一樣,都是在辛苦地學習古人,大家也都能看得懂他寫的是什么。 ![]() ![]() ![]() 對于一般人來講,學書法到這個程度已經(jīng)可以了,但是林散之不同。60歲以后的他,把自己的努力方向放在了最難的草書上面,并且面貌一改,完全擺脫了之前的法度約束,天真爛漫,渾然天成。 “60歲前,我游騁于法度之中,60歲后,稍稍有數(shù),就不拘于法?!边@句話,是林散之自己做的一個總結。 ![]() ![]() 也就是說,林散之晚年的草書,不再去考慮什么法度,也不去追求中規(guī)中矩的審美,下筆之際,信手拈來,講究的是妙趣天成。林散之為什么有如此的底氣呢?這恰恰是得益于之前的積累。就像他自己說的:“我到60歲后才學草書,沒有寫碑的底子,就不會有成就?!?/p> ![]() 書法之美,從來都不是筆法技巧這么簡單,這其中還蘊含著書者個人的感悟和審美,還體現(xiàn)了屬于自己的才情和涵養(yǎng)。林散之的草書好不好?兩個50年以后大家是不是能看得懂?這一切,還需要交給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