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術(shù)甘溫,味苦燥濕,益氣補脾, 固表止汗,利水止瀉,祛疾除痞。 (一)傳統(tǒng)用法 白術(shù)性溫,味苦、甘,入脾、胃經(jīng)。功效為補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養(yǎng)血安胎。 本品甘溫補中,苦可燥濕,故有補中益氣,燥濕健脾的功能。為治中氣不足,脾陽不運等證常用藥。 1.脾胃虛弱少食脹滿,泄瀉。配伍枳實,可消痞健胃,增進食欲;配黨參、干姜、甘草等治脾胃虛寒泄瀉。 2.水腫常與云苓、桂枝、甘草等配伍,治療痰飲;配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地骨皮,治面目水腫、四肢腫滿等證,特別是對于妊娠足腫有良效;配黃芩清熱安胎。 3.表虛自汗可單為散劑服用,或與黃芪、浮小麥等藥配用。此外,白術(shù)還可以治風(fēng)濕肢體疼痛證。 (二)用量標準 煎服10~15克。 (三)施治鑒別 本品苦溫,帶有燥性,燥能耗傷陰液,凡陰虛火盛者忌用。白術(shù)生用功偏燥濕利水,炒用功偏補氣健脾,故取其燥濕,可生用;意在健脾,可炒用。 白術(shù)與蒼術(shù),均能燥濕健脾。然前者兼能補氣、止汗、安胎,適用于脾弱虛證;而后者且可散邪發(fā)汗,主治濕性實證。 (四)名醫(yī)絕招 魏龍驤(北主任醫(yī)師) 凡癥見舌淡苔白或膩,脈細或細弦,脾虛失運,水濕內(nèi)停者,必用白術(shù)。 白術(shù)有生熟之分,生用生津止渴,炒用補氣除濕,焦用則健脾止瀉。 陰虛內(nèi)熱、津液虧耗燥渴者禁用。 治慢性肝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以炒白術(shù)10~15克,配伍柴胡、白芍。 治眩暈、失眠,以炒白術(shù)10~30克,配伍明天麻、清半夏。 治原發(fā)性高血壓病,以炒白術(shù)10~30克,配伍制附子、生龍骨、生牡蠣各10克。 治老年性習(xí)慣性便秘,以生白術(shù)15~90克,配伍生地黃、升麻。 王文彥(遼寧中醫(yī)學(xué)院教授) 肝功能損傷、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有脾胃虛弱見癥者,均可用白術(shù)。但大便干燥者一般不用。 白術(shù)配伍用量為10~80克。 治肝炎,配伍柴胡、澤蘭、丹參、郁金等;治肝硬化,配伍丹參、澤蘭、蓼實、枳棋子等;治眩暈,配伍半夏、天麻等;治慢性胃炎,配伍黨參、云苓、雞內(nèi)金、砂仁等。 曲生(長春市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白術(shù)主治脾胃虛弱、水濕停留、腫滿痰飲、表虛等引起的納差,腹脹喜按,泄瀉,自汗等證。 陰虛燥渴、腎虛均不宜用。 白術(shù)配伍用量為10~30克。 治氣虛,用四君子湯(人參、甘草各10克,茯苓、白術(shù)各15克)。 治食少,腹脹,便溏,以炒白術(shù)15克,配伍茯苓20克,人參、甘草、清半夏、砂仁各10克,陳皮15克(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治痰飲病、心悸、眩暈、氣短、咳嗽、胸脅脹滿,以白術(shù)15克,配伍茯苓20克,桂枝、甘草、生姜各10克。 治表虛自汗,以白術(shù)15克,配伍黃芪30克,浮小麥、牡蠣各20克。 李瑩(吉林省中研院主任醫(yī)師) 白術(shù)主治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不全以水腫為主要表現(xiàn)者;脾虛氣弱之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自汗等證。 治陽水之水濕浸漬型,陰水之脾氣虛衰、腎陽衰微型,以白術(shù)20克,配伍茯苓30克,大腹皮15克,陳皮10克。 治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所致之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乏力等,以白術(shù)20克,配伍茯苓30克,人參10克,炙甘草6克。 治胸脅脹滿,心下痞悶,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溫畏冷等,以白術(shù)15克,配伍茯苓30克,炙甘草、桂枝各10克。 張林(吉林白城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白術(shù)乃補氣健脾之要藥,功善燥濕,更有補中溫陽,固表止汗,安胎之功,善治脾腎陽虛,水濕失運之水腫、泄瀉等證。補氣生血宜生用,健脾燥濕宜炒用,補中健脾止瀉宜土炒焦用。但內(nèi)熱燥渴者不用。 治郁證(重癥神經(jīng)官能癥),以白術(shù)15~50克,配伍白參25克,香附20克,升麻、遠志、石菖蒲、杭芍、郁金各15克,菊花、甘草各10克。 治臌脹(肝硬化各期),以白術(shù)15~50克,配伍黃芪、何首烏等各30克。 治腎病重癥水腫,以炒白術(shù)40~60克,配伍黨參、黃芪、黃精、何首烏各35克。 朱秉宜(江蘇省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白術(shù)主治慢性腹痛,長期便秘而無器質(zhì)性病變者。用量為10~30克。 長期便秘者,重用白術(shù)30克;口干者,以白術(shù)30克,配伍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玄參各20克,升麻15克,柴胡10克;血虛腸燥者,以白術(shù)30克,配伍當歸20克,肉蓯蓉15克。 趙忠仁(安徽灘溪縣中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以白術(shù).9~24克,治療貧血、濕阻中焦證及脾虛失運,胃失和暢。 治貧血,以白術(shù)15克,配伍茯苓、太子參各20克,當歸、川芎各10克,枸杞子、白芍、丹參各12克,山萸肉18克。 治濕阻中焦證,以白術(shù)15克,配伍茯苓20克,太子參15克;川貝母12克,半夏、皮、桔梗、杏仁、藿香各10克,甘草4克。治脾虛失運,胃失和暢,以白術(shù)18克,配伍太子參、茯苓各20克,砂仁6克,木香、陳皮、法半夏各10克,炒麥芽.15克,炒枳殼12克,甘草3克。 李鳴皋(河南南陽市中心醫(yī)院主任醫(yī)師) 一般以生白術(shù)人藥,傳統(tǒng)炒白術(shù)有咽干之弊,生白術(shù)有抗菌利尿之效。 白術(shù)臨床應(yīng)用指征為脘腹脹滿,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沉細。但血虛、濕熱內(nèi)蘊者不宜用。 治脾虛泄瀉,以白術(shù)15克,配伍焦山楂20克,云苓、車前子各15克,砂仁6克。 治功能性子宮出血,以白術(shù)20克,配伍車前子30克,生地炭、炒蒲黃、茜草各15克。 王鐵良(黑龍江省中醫(yī)研究院研究員) 凡是脾虛濕阻,或濕濁困脾,癥見腹脹納差,尿少水腫,困倦乏力,舌質(zhì)嫩,邊有齒痕,脈滑濡無力者,白術(shù)均為首選藥物。 治脾虛濕阻,濕濁困脾之水腫或蛋白尿不消者,以白術(shù)30克,.配伍金銀花、板藍根各30克,茯苓、連翹各20克,豬苓、澤瀉、桂枝各15克。 治脾虛水腫、蛋白尿,以白術(shù)20克,配伍白花蛇舌草50克,益母草30克,黨參、云苓各20克,淮山藥、白扁豆、陳皮、蓮子、薏苡仁、砂仁各15克,桔梗10克。 鄭孫謀(福州市中醫(yī)院教授) 白術(shù)配伍用量為5~12克。 配伍黨參、黃芪各24克,治中氣下陷證;配伍薏苡仁、黃柏各9克,蒼術(shù)5克,治療帶下病;配伍灶心土30克,黃芩6克,治脾虛失攝之出血證。 (五)臨床妙驗 肝硬化腹水 曹克允等老師以白術(shù)治肝硬化用30~60克;治遷延性肝炎用30克;治原發(fā)性肝癌用60~100克。苔膩或薄.,有脾虛濕阻指征者用焦白術(shù);有真陰虧損證(舌光紅少津或光剝)用生白術(shù)。隨證加減,收到較好療效(《安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84年2期)。 梅尼埃病 彭連章老師取白術(shù)、澤瀉、炒薏苡仁各30克,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防治本病,每獲良效(《湖北中醫(yī)雜志》1983年4期)。 急性腸炎 賈懷玉老師取白術(shù)50克,丁香、肉桂各10克,共研細末,取藥粉適量,填滿已洗凈的肚臍為度,膠布固定,每1~2日換藥1次,用熱水袋敷臍部。治療小兒腹瀉82例,痊愈80例(《中國中藥雜志》1989年8期)。 |
|
來自: 第2圖書館 > 《保健醫(y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