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在俗世里,總以為來日方長,卻經(jīng)常百孔千瘡;流連于紅塵中,習慣了風云變幻,就很難一如既往。緣聚緣散,看不清誰在為誰守候;潮起潮落,辨不明是否真的覆水難收。劉禹錫游訪金陵,寫下一首詩,白居易讀后也嘆賞良久。讀完這首詩,也許你會更加迷茫,也許你從此變得堅強。 烏衣巷 唐代: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首詩是劉禹錫《金陵五題》的第二首,雖詠懷古跡,卻沒有拘泥于史實,全文沒有一句議論,只是選取典型景物以顯示烏衣巷的今昔變化,寄托詩人深深的感慨,是詩人最為滿意的懷古佳作之一。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從描寫六朝古都金陵南門外的朱雀橋入手,描寫烏衣巷的環(huán)境。朱雀橋橫跨于秦淮河上,是當時車馬填咽的交通要沖,也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jīng)之路。它不僅與第二句中的烏衣巷地名相對,而且“朱”與“烏”又都表示顏色,對仗自然工整,形成語言上的美感。由于兩地相鄰,也自然會使人聯(lián)想到這里東晉時代居住的高門士族,便于展開對歷史的回憶和反思。 今日的朱雀橋邊,野草豐茂,野花飄零,那謝安在橋上建造的,裝飾著兩只鋼雀的重樓,也許遺跡尚存。卻早已被人們冷落了。詩人以“野”狀“草花”,說明這草花寂寞開謝、自生自滅,一絲荒涼冷落的氣氛油然而生。 “花”字不僅與“草”字并列,指野草、野花,而且可解作動詞“開花”。昔日繁華的朱雀橋邊,野草任其生長,以致開花,不是將人跡罕至、滿目荒涼的衰敗景象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么! “烏衣巷口夕陽斜”,第二句破題,正面寫烏衣巷。據(jù)史籍記載,晉南渡時,王、謝諸名貴家族居烏衣巷,此時謂其子弟為烏衣諸郎??梢娺@里曾是掌握東晉政權(quán)的王導、謝安等豪門貴族的聚居之地。昔日的烏衣巷,顯官士族之家比鄰相連,到處都是高屋深宅的雕梁畫棟,衣冠楚楚之士更是往來不絕,好一派繁華之勢,鼎盛氣象。 可今日,烏衣巷不僅掩映在朱雀橋衰落凄清背景之下,而且只剩下夕陽殘照,一抹余暉灑落在街道上。夕陽,乃西下的落日,“斜”字也可解作動詞“斜照”。以“斜”字寫落日,更渲染出夕陽西下的慘淡景象,也隱喻著氣息奄奄的衰落情景。 前兩句選取野草荒落、殘陽晚照,烘托出烏衣巷的凄涼景象?!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第三、四句則抒發(fā)詩人對烏衣巷變遷的深重感嘆。但詩人沒有流于一般淺顯、直露和正面的抒發(fā),而是繼續(xù)借助于景物,把感嘆寓于景物的描寫中。 小編是一種候鳥,盡管不會有歷盡滄桑數(shù)百年的老小編,但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卻是其代代相傳的生活習性。詩人抓住這個特點,冠以“舊時”二字,以象征性的比喻,把小編作為歷史的見證。昔時王謝堂前的那一群家燕,如今一只只飛入百姓之家。這就反襯出今日烏衣巷的主人,已不再是那些高門望族,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了。 由于詩人把自己對歷史變遷的判斷,對盛衰興亡的感慨,寓于野草、斜陽、飛燕三種典型景物中,因而含蓄蘊藉、耐人尋味,取得了詩人自己所揭示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的審美效果。難怪白居易面也對劉禹錫的《金陵五題》要“掉頭苦吟,嘆賞良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