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蝸牛蝸牛遍及世界各地,尤其在熱帶島嶼分布最廣,不過在寒冷區(qū)域也還是能見到它的蹤跡的。在世界各種文化中,蝸牛的象征意義不同。在中國,蝸牛象征著緩慢和落后,而在西歐,則象征著頑強和堅持不懈。 蝸牛是在大陸上生活的螺類,約2.2萬種。蝸牛的嘴雖然和針尖大小差不多,但是它卻長著26000顆左右的牙齒,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在眾多的蝸牛中,非洲大蝸??胺Q是世界上最大的蝸牛。非洲大蝸牛重達800克,體長最大可超過20厘米,殼高可達15.4厘米,僅直徑就有8厘米左右。 非洲大蝸牛原產(chǎn)于非洲東部,懼怕陽光,喜歡棲息在陰暗潮濕且腐殖質(zhì)較多的地方,它們一般都是晝伏夜出。非洲大蝸牛對環(huán)境反應(yīng)甚是敏感,當溫度低于5℃或者高于40℃時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所以一旦氣候不適時,非洲大蝸牛就會將身體縮回殼中并分泌出黏液形成保護膜,封住殼口,以逃避外面的惡劣環(huán)境。當環(huán)境適宜后,它便會自動溶解保護膜重新出來活動。 非洲大蝸牛繁殖速度很快,主要以植物為食,尤其喜歡吃農(nóng)作物的細芽和嫩葉,因此野生蝸牛對農(nóng)作物危害較大。據(jù)說,1966年一個孩子從夏威夷攜帶了兩三只非洲大蝸牛到邁阿密,3年內(nèi)這種蝸牛便遍布了整個邁阿密城,花園內(nèi)花卉的枝葉幾乎被它們吃光了。 我國的廣東、廣西、云南等地也有分布,并對廣大農(nóng)作物帶來巨大的危害與損失,現(xiàn)已被列入我國首批的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和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最懶的魚海洋里有一種非常會偷懶的魚,它常常利用它頭部上的吸盤吸附在鯊魚、鯨魚、海龜?shù)葎游锏纳砩?,甚至還會吸附在海輪的底部。這樣它不但可以跟隨它們周游海洋世界,同時這些聰明的家伙還能不費任何力氣地得到大魚吃剩的食物。如果被帶到飼料豐富的水域,它們便會離開依附的“主人”去飽餐一頓,然后,再去尋找新的“主人”,開始它新的旅行。這種善于偷懶的魚叫做印魚,也寫作魚。 印魚生活在熱帶和溫帶的海洋里,我國的南海也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跡。印魚原本有兩個背鰭,第一只背鰭已經(jīng)進化為一個橢圓形的吸盤。這奇特的吸盤長在印魚的頭頂上,吸盤的中間有一條縱線,縱線把吸盤分成左右兩個部分,每一邊都有22~24對排列整齊的軟骨板。吸盤的周邊有一圈薄而有彈性的皮膜,一旦貼在平直的地方就會形成真空狀態(tài),從而牢牢地貼在寄主身體上面。這樣一來印魚就可以附著在海龜、鯊魚的身上甚至輪船的底部,進行不買票的長途旅行了。
最大的牛居住在東南亞和印度次大陸的印度野牛被看作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牛。印度野牛又名野牛、野黃牛、白肢野牛,因身高體大而聞名于世。成年雄牛體長可達2米以上,肩高可至1.9~2.2米,體重可達1500千克。這種酷似黃牛的動物大大的腦袋上長著一對招風耳。碩大的褐色瞳仁透過反光常呈現(xiàn)藍綠色。鼻子和嘴唇呈白色,像是抹了一層石灰。肩部肌肉隆起,身披一身黑色油亮的體毛。四肢粗短有力,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很像穿了白色的長筒襪,所以被當?shù)氐木用穹Q作“白襪子”。 印度野牛棲息在熱帶、亞熱帶的山地森林和草原中,在我國西雙版納、瀾滄、江城等地也有分布。印度野牛有垂直遷徒的習性,夏季多在海拔較高的山上,冬季則逐漸向山下遷徙。它們的活動范圍較廣,沒有固定的住所,過著游蕩的生活。印度野牛有著極強的危險意識,如發(fā)現(xiàn)有人接近,便會迅速逃走,只有在被人射殺受傷或被逼走投無路時,才會變得兇狠,發(fā)起自衛(wèi)反擊。 在殘酷的自然中,印度野牛不僅要面對人類的屠殺,也有來自兇猛的孟加拉虎和印支虎的獵殺,當然成年野牛還相對安全,但幼崽或老牛被老虎獵殺率卻達到了55%。為保護這一珍貴物種能夠延續(xù),印度野牛已被我國列為一級重點保護瀕危滅絕動物,同時也被納入《國際貿(mào)易公約瀕危動植物》物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