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右滑動欣賞 ?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并書,此卷為墨跡白麻紙本,縱28.3釐米,橫306.3釐米,共77行,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 蘇軾行書、楷書得力於李邕、顏真卿和楊凝式而自成一家,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北宋紹聖元年(1094),蘇軾被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於一卷。賦后自題云:“紹聖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 書此卷時,蘇軾年已五十九歲,筆墨更為老健,筆意雄勁,瀟灑飄逸。結(jié)字極緊,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jié)體短肥”的特點。 “洞庭春色”是用太湖(古稱洞庭)柑橘釀製的酒。蘇軾文中說:將千棵橘樹,連同太湖的山水一同帶回,伴以嘉禾之米,用三棱的茅草蒸出滴滴珠玉般的美酒。 醪,指汁渣混合的酒,又作為酒的統(tǒng)稱。松醪,即用松脂、松花、松子等釀成的酒。《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松葉、松節(jié)、松膠皆可為酒。”我國釀造松醪酒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到了唐代,飲松醪酒已在民間盛行,不少文人雅士都曾歌詠松醪酒。如李商隱曾詩云“賒取松醪一斗酒,與君相伴灑煩襟?!?《復至裴明府所居》) 蘇軾作松醪賦,乃隱喻自身之遭際。自己本是千歲之松,卻不能充當棟樑,構(gòu)建大廈,只能以松脂作酒,成就一些小用,寫寫文章,焉能經(jīng)世致用,只是“味甘余之小苦,嘆幽資之獨高。” 局部欣賞 ![]()
![]() 漓宮錦袍。追東坡而不及,歸鋪啜其醨糟。漱松風於齒牙,猶足以賦遠遊而續(xù)離騷也。
![]() 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東坡居士記。 明張孝思云:“此二賦卷,韻致自然天成,字與字之間雖少見連筆,但運筆氣韻貫通。全篇緊而不密,寬而適度,首尾相應,有一氣呵成之勢,令人爽心悅目。經(jīng)營下筆,結(jié)構(gòu)嚴整,郁屈瑰麗之氣,回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nbsp; 卷末有元代張孔孫,明代黃蒙、李東陽、王世貞等人題跋,乾隆題跋4則。王世貞跋:“此不唯以古雅勝,雖姿態(tài)百出,而結(jié)構(gòu)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 乾隆跋曰:“精氣盤欎豪褚間,首尾麗密,信坡書中所不多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