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問這樣一個問題:讀書有什么用? 我聽過最好的一個回答就是:讀書就像吃飯一樣,你永遠(yuǎn)不記得你10年前吃過什么,但是你10年前的那頓飯,在無形之中增進(jìn)了你的營養(yǎng),你的生長來源于累積的每一頓飯。 三毛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一個人的人生,真的會因為讀書而改變很多,在現(xiàn)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很多人所計較的是表面的得到和成就,卻忽略了這一些得到潛在的影響。 讀書并不能在一時之間給人帶來財富,但是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當(dāng)思維變了,人生一定會跟著改變。 讀書或許不會在短時間之內(nèi)帶給一個人命運(yùn)上的突破,但是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甚至改變一個人的骨相。 曾國藩說這樣一句話:人之氣質(zhì),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以變化氣質(zhì)。 曾國藩告訴他的子侄說:人的氣質(zhì)天生早就已經(jīng)有定數(shù),是非常難以改變的,但是惟有讀書才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氣質(zhì),古代擅長面相的人,都認(rèn)為讀書可以改變骨相,想求得骨相的變化,必須要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所謂讀書,如何讀才能達(dá)到改變氣質(zhì),豐富靈魂的目的呢,需要注重兩點: 1:一書不盡,不讀新書曾國藩告訴自己的弟弟,一本書沒有讀完的時候,不要去急著讀另外一本書,對于讀書的人來說都明白其中的緣由在什么地方。 因為讀書也是一個枯燥的事情,很多人覺得不那么感興趣的書,看了幾頁就會放在那里,永遠(yuǎn)不讀了。 但是,不感興趣的書并不代表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書,如果因此就把這一本書擱淺,那么對于自己的人生來說就是一種浪費(fèi)。 所以要養(yǎng)成一本書不讀完,堅決不讀下一本書的習(xí)慣,這樣無論什么樣的書都能完全的通讀,徹底的吸取其中的知識與內(nèi)涵,這才是讀書的重要方式。 而且有的人讀書,今天看這一本,明天看那一本,這樣讀書很難有一個通透的感悟。 讀書必須要沉浸于其中,才能從其中獲得最具有價值的東西,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這樣的讀書方式只是打發(fā)時間。 2:不讀膚淺之書何為膚淺之書,在市面上經(jīng)常流傳了許多所謂成功學(xué)心靈雞湯之類的書,這些書其實毫無營養(yǎng),而且著書之人本身能力和感悟就有限,不過是為了獲取利潤而出的這本書。還有一些低質(zhì)量小說,這樣的書完全是為了博人眼球,所以讀起來沒有任何意義,其中也沒有靈魂與思想,這樣的書除了打發(fā)時間之外,沒有任何作用和意義。 既然讀書,那就要讀足夠經(jīng)典,足夠有內(nèi)涵,才能從骨子里面改變一個人的氣質(zhì),他灌溉的是一個人的靈魂,豐富的是一個人的思想。
而這一切皆從書中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勸學(xué)篇》中的一句話,說明的也是讀書對于人生最重要的影響和道理。 所有足夠有氣質(zhì)的人,都擁有一個核心習(xí)慣,那就是讀書,也是他們共同的愛好。 畢淑敏曾被大學(xué)生問到:“人生有什么意義?” 她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你要為之確定一個意義?!?/p> 從中找到一種意義和內(nèi)涵,這樣才是撫養(yǎng)自己靈魂的極佳方式,人生嘈雜,惟讀書不能辜負(f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