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時,白族詩人王升探華亭,登太華,寫下描繪昆明城秀麗風(fēng)光及民生富庶的《滇池賦》: ...... 碧雞峭拔而岌嶪,金馬逶迤而玲瓏。 玉案峨峨而聳翠,商山隱隱而攢穹。 五華鐘造化之秀,三市當(dāng)閭閆之沖。 雙塔挺擎天之勢,一橋橫貫日之虹。 千艘蟻聚于云津,萬舶蜂屯于城垠, 致川陸之百物,富昆明之眾民。 作為對昆明風(fēng)景名勝描寫較早的《滇池賦》,王升呈現(xiàn)了一幅當(dāng)時昆明城人杰地靈、山河秀美的動人畫卷。賦中碧雞、金馬、玉案、商山、五華、三市、雙塔、一橋八景,并稱昆明“元八景”。 元代之前,云南為各地方政權(quán)統(tǒng)治。大理國政權(quán)覆滅后,元朝在云南設(shè)立行中書省,“云南”正式成為中國省級行政區(qū)劃名稱,昆明隨后取代大理成為云南行政中心。 元世祖忽必烈 作為南詔國、大理國的副都,元代之前昆明城在風(fēng)景名勝的開發(fā)上多受兩國信仰、審美的影響。元代后,昆明風(fēng)景名勝的開發(fā)在前朝歷代的基礎(chǔ)上,注入了新的活力。 云南首任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 千年時光俱往矣,如今的“元八景”,或者依舊留存且愈發(fā)靈動,或已湮沒在歷史長河成為一段過往記憶。 以賦為引,讓我們重尋昆明“元八景”的前世今生,感受昆明城積淀千年的歷史底蘊,遇見昆明的別樣風(fēng)情。 Part.1 元八景之“碧雞”——滇中第一佳境 “碧雞”即為西山,相傳曾有鳳凰來棲,故而得名“碧雞”。 地處高原的昆明不乏名山,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掛榜諸山等重山聚疊的西山,自古素有“滇中第一佳境”之美譽,為昆明眾景之首。 西山 西山美于山形,從遠處眺望西山,其山體恰如睡佛,又似一位仰臥的少女,故而西山也被稱為“睡佛山”、“睡美人山”。 西山之美,更美于山水相映。“八百里”滇池合圍西山,水映山容,山托水靈。 西山龍門 如今的西山辟為一座大型森林公園,林木豐茂,鮮氧富集,成為昆明人郊游休閑的首選地。 同時,西山又是擁有眾多名勝古跡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聶耳墓等人文景觀俯仰皆是。 聶耳墓 每年陽春三月,“耍西山”成為昆明人的傳統(tǒng)習(xí)俗。屆時,眾多昆明人匯聚于此,唱歌對調(diào),踏青野餐,熱鬧非凡中,迎接春天到來。 Part.2 元八景之“金馬”——東驤神駿,西翥靈儀 西有碧雞,東有金馬?!敖瘃R”即金馬山,坐落于昆明城東,與西山遙遙相對,有“東驤神駿,西翥靈儀”之美譽。 金馬坊 傳說,古時的昆明曾荒涼貧瘠,寸草不生。某日,太陽東升時,巨響中從太陽中躍出金馬,而月亮升起時,月中飛出玉石雕成的雄雞。祥瑞吉兆下,昆明壩子金花遍地,金果滿山,壩子成碧海,魚騰蝦躍。 碧雞坊 從現(xiàn)有文獻中尋覓金馬山的歷史,知其山形似駿馬,其名或許因此得來。金馬山上,曾有昆明近郊最大的寺院——歸化寺,建于明清時期,后寺院毀于戰(zhàn)火。 滄海桑田間,金馬山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只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今的金馬山一帶已成為住宅區(qū),金馬山留在了昆明人的無限遐想中。 Part.3 元八景之“玉案”——玉案晴嵐,佛教名山 “玉案”即玉案山,位于昆明城西北,曾與碧雞山、金馬山齊名。逶迤十余里的玉案山,翠峰屏列,林壑幽深,其核心景觀“玉案晴嵐”曾是“滇陽六景”之一。 筇竹寺塑像 名山常出名剎,歷史上的玉案山,曾有禪寺十余座,是昆明的佛教勝地?,F(xiàn)今的玉案山上,仍存有筇竹寺與海源寺兩座古寺。 筇竹寺 建于唐宋的筇竹寺,為禪宗入滇第一寺,因寺廟周圍竹茂林密而得名,且暗喻該寺為云南佛寺之代表。寺內(nèi)塑有“五百羅漢”,塑像姿態(tài)各異,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造詣,被譽為“東方藝術(shù)瑰寶”。 海源寺 海源寺則建于元代,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古人將大湖稱為“?!?,“海源”之名緣因此處為滇池之水源。明末時,徐霞客考察海源寺,寫下“海源寺側(cè)穴涌出之水,遂為省西之第一流也”之句。 昔日的海源寺香火鼎盛,輝煌一時,山門、佛殿一應(yīng)俱全。近代以來,周恩來總理、蔣介石等名人曾到訪過此地。 Part.4 元八景之“商山”——商山樵唱,龍池躍金 元代昆明八景中的“商山”是指“北走蜿蜒”昆明城中的長蟲山余脈。 商山拱衛(wèi)昆明城北,迂回曲折,環(huán)繞著蓮花池,綿延至昆明城中,形成五華山、圓通山、祖遍山三山,如今的云南民族大學(xué)一帶即是商山所在。 一二一大街上的云南民族大學(xué) 《滇池賦》中“隱隱而攢穹”的商山,現(xiàn)已難尋其貌。元朝之后的明清,商山又被歸為“明清昆明八景”其一,稱其景為“商山樵唱”。 蓮花池牌坊 商山下的水口匯成蓮花池,該池明朝初年成為“滇陽六景”,有“龍池躍金”的美譽。遙想當(dāng)年的商山桃林密布,古寺隱隱。戴月荷鋤歸的樵夫黃昏歸家,商山的鐘磐鼓鳴,蓮花池的芙蓉爭艷,可謂清冷絕美。 蓮花池 如今,“商山樵唱”已成過往,唯依靠商山的蓮花池成為鬧市一景。元朝時銀汁河曾匯入蓮花池,使得蓮花池蓮紅葉碧,錦鯉游弋,美不勝收,之后被吳三桂選為寵妃陳圓圓的住地也不足為奇了。 蓮花池“四面荷風(fēng)亭” 后經(jīng)重建的蓮花池,力圖再現(xiàn)當(dāng)年池水蕩漾,花紅葉碧的盛景,構(gòu)造出“蓮花十景”,在一派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韻中,為市民呈現(xiàn)彼時蓮花池“龍池躍金”的文化勝景。 Part.5 元八景之“五華”——城中高山,觀景勝地 “五華”即五華山,為昆明城中最高峰,海拔1926米,北接螺峰山,東連祖遍山,西與翠湖山水相連。 翠湖 元朝時,云南平章政事賽典赤依五華山作為昆明城北的天然屏障。在五華山上建五華大殿,匾曰“憫忠寺”,一說因寺內(nèi)塑有五尊佛像,故寺又名“五華”。 而后,因戰(zhàn)亂失火等原因,五華寺湮滅在歷史之中。五華之名卻沿用下來,成為昆明五區(qū)之一的五華區(qū)名字來由。 五華山上的五華區(qū)政府大樓 如今的五華山,為云南省人民政府原駐地。登上五華山俯視,繁華鬧市盡收眼底,新舊建筑鱗次櫛比,車來人往,熱鬧非凡。抬頭遠眺,雄峻西山,秀麗滇池,仿若歷歷在目,實乃攬觀昆明全景之勝地。 Part.6 元八景之“三市”——千年繁華,貿(mào)易興盛 “三市”,即為如今的三市街。位于昆明城中心的三市街,舊時因豬市、馬市、羊市匯聚在此交易,因此得名。 占據(jù)昆明城中心區(qū)位的三市街,自古以來便是昆明最為繁華的區(qū)域。三市街區(qū)域內(nèi)列市縱橫,萬千商賈云集,在此貿(mào)易往來。 金馬碧雞坊 遙想當(dāng)年的三市街,市場興旺,人潮熙攘,一派祥和富庶的生活畫面。如今的三市街,眾多商場在此匯聚,游人似織,千年之間,依舊繁華。 忠愛坊 三市街區(qū)域內(nèi),呼應(yīng)昆明城東西的金馬山、碧雞山而建的金馬、碧雞雙坊,以及為紀(jì)念賽典赤治滇功德的“忠愛坊”合成“品字三坊”。 眾坊皆雕梁畫棟,精美絕倫,成為昆明的象征,也成為無數(shù)人心目中的“昆明符號”。行于三市街,一面感受昆明的現(xiàn)代繁華,一面感受昆明積淀千年的文化韻味。 Part.7 元八景之“雙塔”——古塔明燈,護守昆明 元八景中的“雙塔”即是“東寺塔、西寺塔”兩塔總稱,皆建于南詔時期,形制與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 大理三塔 南詔時佛教興盛,兩塔皆因寺得名,東寺塔為常樂寺中佛塔,西寺塔為慧光寺中佛塔。如今寺皆毀,唯東、西寺雙塔依然屹立。 東寺塔 東、西寺塔形制大致相同,皆為四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唯東寺塔設(shè)有地宮,西寺塔不設(shè)。雙塔共13層,高約40.5米。塔2-12層四面設(shè)凳,凳內(nèi)置善男信女所捐石佛一尊。 各層出槽以10層平磚疊澀出挑,第二層起作犬牙棱角。塔頂為銅質(zhì)塔剎,由相輪、傘蓋、牟尼珠等組成。全塔形如天弓,極具張力,線條流暢。 塔頂?shù)摹板葮橇_” 塔頂四角塔置銅制“迦樓羅”(又名金雞)4只,每只高達2.03 米,在西南、東北角“迦樓羅”喙內(nèi),各放管狀口笛一枚,每當(dāng)西南風(fēng)起,“迦樓羅”嗚嗚鳴叫,聲聞遐邇。另兩只則不安口笛,以示其為雄性。 后因年久積沙,“迦樓羅”鳴聲不再。“迦樓羅”俗稱金翅鳥,佛經(jīng)中稱金翅鳥有鎮(zhèn)水患之效。舊時昆明城水患頻發(fā),設(shè)此物以鎮(zhèn)水祈福之用。 東寺塔 東、西寺塔作為昆明千年文化的象征,從戰(zhàn)火、地震中留存至今,像是昆明的守護者,千百年來,一直默默與昆明同在,記載著昆明的歷史,守望著昆明的未來。每當(dāng)夜晚來臨,雙塔佛龕明燈燃起,燦若星河串落,宛如燈塔,指引著每一個夜歸人回家的路。 Part.8 元八景之“一橋”——云津聚艘,交通要道 元八景中的“一橋”,始建于公元1297年,橋建成時,逢元朝改年號“大德”,因此得名“大德橋”。 明朝時,大德橋重修,更名為“云津橋”。那時候,云津橋一帶已成為昆明重要的水陸碼頭,“云津聚艘”,商業(yè)興旺。 到了清代,吳三桂兵敗康熙,清兵從云津橋處破城而入取得勝利,云津橋因此又被更名為“得勝橋”。 盤龍江舊照 作為舊時昆明重要的水陸交通要道,橋周圍一帶曾商賈云集,市井繁榮,所謂“一橋飛貫日之虹”。因臨近如今的金碧路、三市街,得勝橋曾經(jīng)的輝煌也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以上街區(qū)的繁榮。 盤龍江 如今,得勝橋當(dāng)年盛景已不復(fù)存在,只留下地名繼續(xù)沿用。盤龍江汩汩流過,屬于昆明這座城的輝煌卻仍在揮寫。 千年時光,如白驥過隙。千年之前的昆明,眾山拱衛(wèi),水澤萬民。千年之后,那些歷史長河中的昆明記憶或者歷久彌新,或者已不復(fù)存在,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昆明這座城積淀千年的歷史底蘊,隨處可尋。 遇見昆明,認識昆明,從昆明城的歷史存留中,感受歷史的厚重,祝福昆明的今后越發(fā)繁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