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銅車馬上的銅箭箙秦陵中出土的很多文物都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孤品,在秦陵出土的眾多青銅兵器中,有一件青銅箭匣,如下圖: 這件青銅箭匣出土于一號銅車馬車底的前端,呈長方形盒狀,有兩片可自由開合的蓋,通體有彩繪紋樣,出土的時候箭匣內(nèi)裝有54支青銅箭。 以上圖皆引自注1 這種方盒狀的箭匣,從未在秦陵以外的考古中發(fā)現(xiàn)。 秦陵博物館官網(wǎng)上將這個青銅箭匣叫做【秦銅箭箙】。這個箭匣之所以要設(shè)計成長方形,很明顯是為了適應(yīng)車輛空間,以便于安裝在戰(zhàn)車上。 圖引自注2 在傳世古籍中,「箙」一般都釋為「盛弓矢之器也」。
在古籍文獻(xiàn)中也「箙」也寫作「服」:
「箙」也有很多后起異體字:
從上可見,用作「盛矢之器」的「箙」,大致相當(dāng)于騎兵所用的「箭囊」或「箭袋」: (二)、「箭箙」小考弓箭可以說人類最古老的兵器,而「箭箙」這種器具的歷史也非常悠久,至少從甲骨文來看,「箙」在殷商時代就是很常見的器具。 「箙」的初文是一個象形字,像「箭矢豎叉在器,露出箭羽」之形,如下圖是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的「箙」字: 西周金文進(jìn)一步簡化訛變成從「用」從「矢」: 到篆文的時候,變成了一個從「竹」從「服」的形聲字「箙」: 其實,「箙」的象形初文一般隸定為「」字,也即「備」的右半部,「備」全字象「人背負(fù)箭箙之形」,意思是「隨時準(zhǔn)備射擊」,會「準(zhǔn)備、具備」之義。古無輕唇音,「箙、備」的上古音是一樣的。 「箙」的古今字形演變過程: 注3 現(xiàn)今出土的箭箙,跟「箙」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基本一致:方形的斗狀器,箭矢豎插在器中,部分箭桿和箭羽露在外: 湖北荊門博物館所藏戰(zhàn)國時代的「箭箙」: 圖引自注4 湖北江陵沙塚1號楚墓出土戰(zhàn)國時代「箙」的面板,器主體都爛掉了: 戰(zhàn)國鳥獸紋矢箙面板 其實,秦陵一號銅車弓弩旁,還有一個方斗形箭箙,箭矢豎插,部分箭桿和箭羽毛是露在外面的,里面裝有12只箭矢: 圖引自注5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也出土過「箭箙」,箭箙內(nèi)還有十二只箭桿,部分箭桿和箭羽露在外面: 圖引自注6 (三)「箙、函」之別綜上所述,「箙」無論是從古文字字形來看,還是從出土實物來看:「箭矢」是豎插在「箙」中,一半露在外面,以便于隨時準(zhǔn)備取箭發(fā)射,古文字「備」正是從此取意造字。 但是,秦陵的青銅箭匣: 第一,箭矢全部是裝在匣里面,箭羽并不露在外面: 第二,這個箭匣是橫放在戰(zhàn)車的車廂扶手的下方,使之不占用車廂的空間: 所以,這個青銅箭匣跟古文字「箙」不像,也不并像箭箙一樣十分便于隨時取箭。 因此,我猜測它是一種儲存箭矢的器具——箭函。 我們來看古文字「函」的甲、金文字形,「函」全字像「箭矢收納在一個容器中」,并不露出箭羽部分,還有一個「圓圈」筆劃表示「手提環(huán)」,甲骨文有兩個,金文有一個: 古文字「函、箙」最早是王國維先生釋讀的,對「函、箙」之間區(qū)別,做過十分精辟的解釋: 注7 這一段文言,大意是: 古代盛矢器有兩種,從字形來看,箭矢都是倒放:
這個青銅箭匣的形制跟古文字的「函」無比貼切:全矢藏其中,并不露箭羽在外,而且還有古文字字形所描述的「手提環(huán)」,這個青銅箭匣是有一條用來手提的青銅鏈,只不過時間長了,都爛斷掉了: (四)、結(jié)論綜上所述,古時盛箭的器具有兩種: 1、「箙」——射箭時臨時裝箭器具,盛載以后,部分箭桿、箭羽露在外,以便抽出隨時發(fā)射。 2、「函」——指專門用來收藏箭矢匣狀器具,把整支箭都包裹在內(nèi)?!负购髞硪瓯硎靖鞣N收藏物品的匣類器具,,再引申出包含、容納的意思,后起字為「涵」。
因此,秦陵一號銅車馬上的長方形的青銅箭匣,并不如秦陵博物館所言叫做「箭箙」,更準(zhǔn)確的叫法應(yīng)該叫做「箭函」: 將大量的箭放在這個「箭函」中,相當(dāng)于一個倉庫,然后,取一小部分放在「箭箙」中,箭羽外露,同時跟弓弩放在一起,隨時取用發(fā)射,如下圖所示,(圖很渣,意思明白就行) 所以,一號銅車馬「箭函」出土的時候有54只箭,而「箭箙」內(nèi)只有12只箭。 「箭函」和「箭箙」的區(qū)別,就好像「鍋」和「碗」的區(qū)別一樣,那么,把「箭函」叫「箭箙」,就好比說吃飯時候用鍋而不用碗。 最后還是要強調(diào),一家之言,或有不周,僅供參考,歡迎提出不同意見。 ---------------------- 參考文獻(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