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叫媽媽。并不需要向誰學(xué)的。 1925年7月19日,魯迅先生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有些辣眼睛,叫《論“他媽的”》。 魯迅撰寫此文,靈感來自于他的一次作客經(jīng)歷。魯迅有一天去訪問某鄉(xiāng)野人家,這家正吃飯呢,大約菜都是硬菜,兒子對父親說:“這不壞,媽的,你嘗嘗看!”父親答道:“我不要吃,媽的,你吃去罷?!贝颂幙陬^禪“媽的”,似乎相當(dāng)于“親愛的”,但魯迅由此聯(lián)想到那句著名的國罵“他媽的”,并做文章進行了一番考證。 魯迅的這個論斷,既深刻,還符合史實。因為,在晉代之前,確實有呼母親為“媽”的明確記載。三國時期,魏明帝時曾任博士的張揖先生,撰過一部詞典類百科全書《廣雅》(后世避隋煬帝楊廣諱,又改稱《博雅》),就收有“媽”字,注解為“母也”。 在此之前,典籍中未見“媽”字,但也并不能斷定前人就不喊“媽”,也許“媽”那時只是俗稱未登大雅而已。 后來,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太學(xué)博士顧野王先生,又撰有詞典《玉篇》,說“媽,母也?!?/p> 生于北宋末年的汪應(yīng)辰,在南宋紹興年間高中狀元。他的第四個女兒夭逝,汪應(yīng)辰做了一篇祭文,其中寫道:“爹爹媽媽以清酌、時果……祭于四小娘子之靈。”可見,“媽媽”正是對母親的稱呼。 宋代書法家杜良臣,是江西豫章人,他有《與忠吾帖》,被刻入了《三希堂法帖》。杜良臣此帖是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信中談及他母親劬勞、生病的事,說“媽媽今日卻已不甚熱”: 清代《康熙字典》,說“媽”字“俗讀若馬、平聲,稱母曰媽。” 這些梨子,說明我們老早就有“你媽喊你回家吃飯”這種情景。 古時也有稱母親為“孃”、“娘”的?!赌咎m詩》“不聞爺孃喚女聲”,敦煌寫本中“耶(爺)娘”并稱。同時,“孃”、“娘”還有“少女”的含義,如《子夜歌》“見娘喜容媚,愿得結(jié)金蘭。”看見人家姑娘容貌媚,就想和她結(jié)交。 當(dāng)然,在全世界的語言中,喊“媽媽”實在極為普遍。這看似相當(dāng)神奇,其實很好理解。 嬰孩學(xué)說話,是從最簡單的音節(jié)開始的。因為簡單,所以易學(xué)。什么音最簡單?小孩子哭的那個音:a,以及小孩吃奶時因口腔不通暢而發(fā)的鼻音,如m。對于這兩個音,小孩子們在學(xué)說話前便已練得很熟,組合起來,就是ma媽了。還有一些爆破音,如b、P等,也較易上口。 媽媽,是全球最容易的發(fā)音,所以,同一個世界,同一聲媽媽。而且,基本都用ma指稱哺育者:母親。有極少數(shù)例外,如滿語,則以ma稱呼父親。 |
|
來自: 昵稱33271501 > 《漲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