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程概況 1.1 本工程位于xx市xxxxx,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由多棟商鋪組成; 2. 設計依據(jù) 2.1 本工程主體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 2.2 自然條件:基本風壓:0.35kN/m?2(50年重現(xiàn)期);基本雪壓:0.45kN/m?2; 抗震設防參數(shù):本工程最大地震影響系數(shù)αmax=0.04(第一設防水準);場地特征周期Tg=0.35秒;場地為可進行建設的一般地段。本工程抗震基本烈度為6度,場地土類別為Ⅱ類。 2.3 xxx工程有限公司2014.10xxx一期-4號中心 巖土工程詳細勘察報告書 工程編號:2014-K53 2.4 本工程施工圖按初步設計審查批復文件和甲方的書面要求進行設計。 2.5 本工程設計采用的現(xiàn)行國家標準規(guī)范規(guī)程主要有: 2.6 樁基靜載荷試驗報告和地基載荷板試驗報告(本工程需有前述報告后方可進行基礎施工) 3. 圖紙說明 3.1 計量單位(除注明外):長度:mm;角度:度;標高:m;強度:N/mm?2。 3.2 本工程±0.000相當于絕對標高41.700m。 3.3 本工程施工圖與國標11G101-1《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配套使用。 3.4 結構專業(yè)設計圖應與其它專業(yè)設計圖配合施工,并采用下列標準圖: 國標 11G101-1、11G101-2、11G101-3、11G329-1;中南標 12ZG002、12ZG003、12ZG313 3.5 管樁專項說明另詳。 3.6 本工程在設計使用年限內(nèi)未經(jīng)技術鑒定或設計許可,不得改變結構的用途和使用環(huán)境。 4. 建筑分類等級 4.1 根據(jù)國家規(guī)范、規(guī)程及本工程的相關批文,建筑分類等級詳下表: 4.2 根據(jù)《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本工程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等級詳下表: 4.3 本工程建筑物耐火等級為一級,結構構件的耐火極限要求如下 : 一級:板 :1.5h 梁 :2.0h 墻.柱 :3.0h 樓梯 :1.5h 4.4 混凝土結構的環(huán)境類別:地面以下構件、廚房、衛(wèi)生間、陽臺、雨篷、屋面、車道、車庫頂板等外露構件屬二a類環(huán)境,其余部分屬一類環(huán)境。 4.5 腐蝕性:地下水對混凝土結構具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 1. 主要荷載取值 5.1 樓(屋)面面層荷載標準值如下:(kN/㎡): 樓面 1.5 屋面 3.5 地下室2.0 衛(wèi)生間 8.0 通道4.0 車道6.0 5.2 墻體材料、設備荷載標準值如下: 燒結多孔磚容重 11 kN/?;加氣混凝土砌塊容重 8 kN/?;地下室配電房、水泵房 10kN/㎡;排煙機房、電梯機房 7kN/㎡;120厚輕質(zhì)墻板安裝并裝修完成面荷載 1.4kN/㎡ 5.3 樓屋面活荷載標準值如下:(kN/㎡) 注:消防車道頂板及車庫頂板消防車荷載荷載 35kN/㎡ 5.4 基本風壓:0.35kN/㎡ ;地面粗糙度類別C類;體型系數(shù)為 1.3; 5.5 基本雪壓: 0.45kN/㎡ 積雪分布系數(shù)為:高低屋面處2h范圍 2.0、其余屋面 1.0; 5.6 地震作用: 5.7 根據(jù)地勘報告,本工程地下室抗浮設計水位標高為 41.000 m。 5.8 溫度作用的設計參數(shù)為地下室±12度,露天構件±25度,室內(nèi)構件±15度。 6. 結構設計計算程序 6.1 結構設計計算程序: 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空間有限元分析設計軟件SATWE (2013.10版,V2.1);理正結構工具箱,版本:6.5PB3 6.2 高層建筑整體計算的嵌固部位為基礎梁頂面 。 7. 主要結構材料 7.1 混凝土材料: 7.1.1 混凝土強度等級: 墊層 C15;柱、梁、板混凝土強度詳各層平面層高表; 樓梯混凝土強度同本層梁板,構造柱、圈梁混凝土強度等級C25。 7.1.2 防水混凝土設計抗?jié)B等級: 地下室局部底板、水池墻、車庫頂板、車道板、屋面梁板等露天結構梁板、屋頂水箱:P6。 7.1.3 補償收縮砼: 車庫頂板、車道、屋面等露天結構梁板采用補償收縮砼,要求砼的限制膨脹率為0.015%(梁板)、0.020%(墻體)、0.025%(后澆帶、膨脹加強帶) 7.1.4 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要求:(具體參見GB50010-2010--3.5) 注:混凝土中各材料的摻量要求應同時滿足GB50108及GB50046的相關規(guī)定。 7.2 砌體材料: 本工程中的砌塊墻體均為非承重墻,墻體材料詳下表(未注明砂漿為混合砂漿): 注:燒結多孔磚的孔洞率不小于28% 7.3 鋼筋: 7.3.1 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具有不小于95%的保證率。 7.3.2 鋼筋種類:-HPB300級鋼筋,-HRB400級鋼筋。 鋼筋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抗震等級一、二、三級的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梯段)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標的鋼筋,即:HRB400E; 其受力鋼筋的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比值不應小于1.25;且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比值不應大于1.3,且鋼筋在最大力下的總伸長率實測值不應小于9%;當需要以強度等級較高的鋼筋替代原設計中的縱向受力鋼筋時,應按照鋼筋承載力設計值相等的原則換算,并應滿足最小配筋率,抗裂驗算等要求;相等的原則換算,并應滿足最小配筋率,抗裂驗算等要求。 吊鉤、吊環(huán)應采用HPB300級鋼筋 。 7.4 預埋件:采用Q235B級鋼。 7.5 焊條:HPB300級鋼筋(Q235B級鋼)采用E43xx;HRB400級鋼筋采用E5003。 8、地基及地下室 8.1 本工程地質(zhì)及水文地質(zhì)概況及主要土層的性質(zhì)見勘察報告; 8.2 根據(jù)地勘報告,基礎采用柱下獨立基礎、管樁,持力層分別為粉質(zhì)粘土3、強風化巖層;其詳細說明見基礎施工圖和管樁說明。 8.3 基坑開挖及基礎施工過程中,應采取可靠的基坑支護和降水截水措施,以防基礎施工對周圍建筑及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利影響,確保工程和施工安全;地下水位應降至工程底部最低高程500mm以下,降水作業(yè)應持持續(xù)至已施工結構自重能抵抗水浮力且基坑回填和頂板覆土完畢為止。 8.4 基坑支護由建設方另行委托相應資質(zhì)的巖土專業(yè)單位作專項的巖土工程設計。 8.5 基礎施工時發(fā)現(xiàn)地質(zhì)實際情況與設計要求不符時,請及時通知設計人和工程建設相關各方共同研究處理。 8.6 基坑回填要求: 材料應采用粉質(zhì)粘土,且應分層夯實,分層厚度不大于300,壓實系數(shù)為0.94,墻體兩側同時進行,嚴禁回填建筑垃圾等不符規(guī)范的材料,以防地下室與坑壁間積水,產(chǎn)生較大浮力,對地下室?guī)聿焕绊憽?/p> 9. 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 9.1 各環(huán)境類別混凝土構件的縱向受力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不應小于鋼筋公稱直徑,且應符合下表: 最外層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最小厚度(mm)[設計使用年限50年] 注:砼強度等級不大于C25時,表中保護層厚度數(shù)值增加5mm。 地下室鋼筋混凝土墻臨土面、臨水面鋼筋的保護層厚度相對上表和圖上標注的墻厚度再增加30mm,且總厚度不小于50mm。內(nèi)配抗裂鋼筋網(wǎng)?6@200x200。 9.2 鋼筋的錨固和連接: 9.2.1 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La和抗震錨固長度LaE詳11G101-1《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 ① 本工程次梁端支座配筋構造詳11G101-1第86頁,次梁端部考慮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 ②板在端支座配筋構造詳11G101-1第92頁,板端部考慮充分利用鋼筋的抗拉強度; ③地下室外墻以地下室頂板作為簡支支承,配筋構造詳11G101-1第77頁; ④梁主筋于墻內(nèi)錨固長度不滿足要求時,梁縱向鋼筋彎鉤按11G101-1第55頁大樣采用。 9.2.2 縱向受拉鋼筋的綁扎搭接長度應根據(jù)位于同一連接區(qū)段內(nèi)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計算:縱向受拉鋼筋搭接長度 Ll=ζlLa;縱向受拉鋼筋抗震搭接長度LlE=ζlLaE 注:任何情況下縱向受力鋼筋的綁扎搭接長度均不應小于300mm。 9.2.3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桿件(如吊柱、框支梁等)的縱向受力鋼筋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 9.2.4 梁、柱、墻主筋優(yōu)先采用機械連接或焊接,連接接頭應相互錯開。鋼筋機械連接接頭區(qū)段的長度為35d(d為較大鋼筋直徑),同一區(qū)段內(nèi)的縱向受拉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大于50%;鋼筋焊接接頭區(qū)段的長度為35d(d為較大鋼筋直徑)且不小于500mm,同一區(qū)段內(nèi)的縱向受拉鋼筋接頭面積百分率不應大于50%。 9.2.5 直徑d≥22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機械連接(直螺紋),d<22可采用焊接連接接頭。 9.2.6 剪力墻平面內(nèi)設單懸挑梁時,懸挑端支座鋼筋伸入剪力墻內(nèi)長度LaE,錨固長度內(nèi)設箍筋8@200。 9.3. 鋼筋混凝土樓板 9.3.1 樓板的通長縱筋,面筋應在跨中接頭,底筋應在支座處接頭(基礎底板按基礎設計說明)。 9.3.2 凡圖中未注明的板內(nèi)分布鋼筋為6@200。 9.3.3 雙向板的短向筋應放在長向筋的外皮。有梁板負筋長度自梁邊算起,無梁板負筋長度自軸線算起。 9.3.4 樓板開洞除圖中注明外,當洞寬b(D)<300時不設附加筋,板筋繞過洞邊,不得切斷。當洞寬300<b(D)<1000時,應設洞邊附加筋,洞口每側各兩根,其截面積不小于被洞口截斷之鋼筋面積,且不小于212,詳附圖9.3.4。洞邊有集中荷載或大于等于1000的洞邊設梁見結施圖。 9.3.5 配有雙層鋼筋的板均應設置支撐鋼筋d@1000x1000 Π 。地下室底板應設置鋼筋支架,其做法詳附圖9.3.5。 9.3.6 各層樓板邊跨轉角處及板跨大于4.2m之板角處,均需在1/4短向板跨范圍內(nèi)設附加筋,其做法詳附圖9.3.6;東西端部房間板面(非雙層雙向配筋的樓板)加抗裂構造筋6@150,雙向設置,與板面負筋搭接300。 9.3.7 挑板陽角、陰角處應設放射附加筋,其做法詳附圖9.3.7。 9.3.8 當隔墻直接支承在板上時,樓板板底除圖中已注明者外,應按附圖9.3.8設置加強鋼筋。 9.3.9 所有管道井(通風井除外)均需每層用鋼筋混凝土板封閉,其做法詳圖9.3.9。 9.3.10 樓屋面無高差處外墻,衛(wèi)生間四周墻及拖把池,陽臺邊均需設防水卷邊,做法詳附圖9.3.10(圖在附圖9.3.6旁邊)。 9.3.11 板的起拱要求 : 懸臂板及跨度大于4m的板應按施工規(guī)范要求起拱,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后方可拆模。 9.3.12 屋面伸縮縫卷邊大樣見附圖9.3.12-1,懸挑板卷邊大樣見附9.3.12-2,屋面洞口卷邊大樣見附圖9.3.12-3。 9.3.13 現(xiàn)澆挑檐、雨罩等外露結構的局部伸縮縫間距不宜大于12m。 9.4. 框架梁、柱及節(jié)點構造: 9.4.1 梁、柱、剪力墻施工圖均采用平法表示,其制圖規(guī)則和構造詳圖均應按國標11G101-1相應的要求執(zhí)行。 9.4.2 當梁縱筋長度不夠時,梁上部筋接頭位置應在跨中,下部鋼筋應在支座處;在框架梁的縱向鋼筋連接區(qū)段范圍內(nèi),其箍筋應加密,間距100。 9.4.3 框架梁的縱向鋼筋不應與箍筋、拉筋及預埋件等焊接。梁柱中心線之間的偏心距大于柱在該方向的1/4時,設梁的水平加腋參11G101-1P83。 9.4.4 懸臂梁端頭有次梁時,其構造詳附圖9.4.4。(附圖在下) 9.4.5 當梁腹板有效高度不小于450時,梁兩側應配置縱向構造鋼筋,圖中未注明時均為210@200。 9.4.6 梁平面配筋圖中未注明時,主次梁相交處主梁及等高井字梁相交處各梁均設密箍2X3d@50。梁平面配筋圖中畫有吊筋但未標注者,主次梁相交處主梁加212。 9.4.7 梁的起拱要求 : 懸臂梁及跨度大于4m的梁應按施工規(guī)范要求起拱,拆模時間須混凝土待達到設計強度后。 9.4.8 梁上開洞或設預埋件,應嚴格按照圖紙施工,不得后鑿;梁上開小圓孔構造詳附圖9.4.8。 9.4.9 當柱砼強度等級大于梁板砼強度一個等級以上時,其節(jié)點區(qū)的砼強度等級應按其中較高者施工,詳附圖9.4.9。須在初凝前澆筑完梁板并加強振搗和養(yǎng)護。 9.4.10 鋼筋混凝土水池側壁和人防地下室的底板、頂板的最外兩層鋼筋網(wǎng)之間均設拉結筋圖上未注明時按8@400~450,呈梅花型布置。 9.5. 施工縫與后澆帶的施工要求: 9.5.1. 混凝土施工縫的位置,應留在結構受力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地下室底板與側板及側板與樓板的施工縫處均應設止水帶,其做法詳附圖9.5.1。折斷的柱箍筋,在止水鋼板上下補全,且折斷的外圈箍筋保留并與止水帶焊接。 9.5.2 后澆帶的位置詳各層結構平面圖,做法如下:(后澆帶兩側支撐及后澆帶模板的拆除均應等后澆帶砼達到設計強度后進行) 9.5.2.1 地下室底板:鋼筋貫通不斷,寬度方向增設加強鋼筋,須將墊層降低、局部加厚并加設防水層,板中間加設止水帶,如附圖9.5.2.1。 9.5.2.2 地下室外墻:鋼筋貫通不斷,寬度方向增設加強鋼筋,須在墻的外側加設防水層,且用120厚磚墻壓緊,墻中間加止水帶,如附圖9.5.2.2。水池墻也要設止水帶;剪力墻內(nèi)墻后澆帶鋼筋加強同外墻,取消止水帶和防水作法。 9.5.2.3 各層樓板、地下室頂板后澆帶內(nèi)的鋼筋先做分離處理,澆灌板帶混凝土前將兩側分離鋼筋加焊,如附圖9.5.2.3。后澆帶處的梁鋼筋可以連通。 9.5.2.4 伸縮后澆帶應推遲兩個月澆搗(沉降后澆帶要等主樓主體結構施工完畢后方能封閉,圖上未特殊注明的后澆帶均為伸縮后澆帶)。在施工后澆帶之前應清除浮渣,將砼表面鑿毛,用水沖洗干凈,鋼筋歸位后用水泥凈漿刷一遍,然后方可澆搗混凝土。后澆帶混凝土強度相應提高一級,采用補償收縮砼,并振搗密實,加強養(yǎng)護。 超長結構后澆帶澆注時的外界環(huán)境溫度控制在15°C以下。 9.5.3 膨脹加強帶大樣詳附圖9.5.3(在附圖9.5.1旁邊),施工時在膨脹帶的兩側加鋼筋5@50鋼絲網(wǎng)片,防止帶外砼流入。 9.6 本工程車庫頂板為超長結構,除設計中所采取的措施外,還應按以下要求施工: 9.6.1 采用摻膨脹劑的補償收縮砼,嚴格按圖紙要求設后澆帶和膨脹加強帶; 9.6.2 混凝土原材料應采用低收縮、低水化熱水泥,控制好砂.石的含泥量和級配,盡量采用碎石骨料,同時應嚴格控制混凝土外加劑的品種、質(zhì)量和劑量。 9.6.3 控制混凝土的澆筑時間和澆筑溫度,保證混凝土的內(nèi)外溫差不大于25。在混凝土澆筑施工中,應采取二次振搗措施,并應加強混凝土養(yǎng)護,特別是前期養(yǎng)護。 9. 砌體結構工程 10.1 砌體施工質(zhì)量控制等級不低于B級。 10.2 砼墻、柱、構造柱與隔墻之間均應用鋼筋連結,沿高度每隔500設2Φ6,錨入砼墻、柱內(nèi)200,伸進墻做法詳中南標(12ZG003)中38、39頁。 10.3 除特殊注明外,當砌體墻的水平長度大于5m或墻端沒有鋼筋砼墻柱時,應在墻中間或墻端部加設構造柱墻厚x200。構造柱砼強度等級為C25,縱筋4Φ12,箍筋6@200,其柱腳及柱頂在主體結構中預埋4Φ12豎筋,該豎筋伸出主體結構面500。 10.4 當200墻高大于4m或100墻高大于3m時應在半層層高處或門窗洞頂設鋼筋混凝土圈梁,截面尺寸為墻寬X120,縱筋412,箍筋Φ6@150,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 10.5 墻體中所有洞頂均需設過梁,未注明過梁均選用中南標(12ZG313)中GLXXXX2,200mm厚框架填充墻,跨度>1500mm時,且無墻體以外荷載時,可參表10.5選用。當洞頂離結構梁或板底小于鋼筋混凝土過梁高度時,過梁與結構梁(或板)澆成整體,做法詳附圖10.5。 表10.5 10.6 除特殊注明外,屋頂女兒墻均應設置構造柱,做法詳12ZG003,H=1.1m~1.5m,B≤3000mm。除特殊注明外, 陽臺角部、陽臺欄板、外走廊欄板均應設置構造柱,做法參女兒墻構造柱,B≤3000mm。 10.7 填充墻與砼墻、柱.梁連接面處均宜沿縫掛400寬鋼絲網(wǎng)后再粉刷,以防墻體開裂。 10.8 樓梯間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墻,應采用鋼絲網(wǎng)(直徑0.5~0.9mm,間距20mm)砂漿面層加強。 10.9 凡窗臺均設窗臺壓頂,180x90,28拉鉤6@200,壓頂兩端伸入墻內(nèi)180。女兒墻壓頂,180x180,410,6@200。 10.10 填充墻與砼墻、柱相連,長度小于120的小墻垛,做砼墻垛,見附圖10.10。 11. 建筑物觀測要求 11.1 本工程應在施工及使用期間做沉降觀測,具體要求按《建筑變形測量規(guī)范》JGJ8-2007執(zhí)行,施工單位主體施工前應做好沉降觀測方案。 12. 施工注意事項及其它 12.1 電梯井道及其機房、自動扶梯的留洞和預埋均依據(jù)建設方提供的電梯資料進行設計,施工前應核實到貨的電梯資料無誤后方可施工。電梯井壁采用填充墻時,四角均設構造柱,井壁圈梁位置和圈梁高度(不小于300)根據(jù)廠家樣本確定,圈梁和構造柱砼等級、配筋同10.3,10.4條說明。 12.2 本工程的外飾、屋頂鋼結構或其它由建設方另行委托設計,但須與我院協(xié)調(diào)并提供相關計算資料,經(jīng)我院審查其對主體結構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 12.3 各種預留孔洞和預埋件應按相關專業(yè)圖紙要求進行預留和預埋,不得事后處理。 12.4 防雷接地要求 : 防雷接地防雷接地應按電施設計圖紙要求施工。 12.5 衛(wèi)生間、配電房、廚房、地下室底板、頂板等結構低于建筑標高處,采用爐渣混凝土回填,容重≤14kN/m?3。 12.6 車庫頂板超長,混凝土配合比一般要求:水泥選用 ISO42.5以上水泥,粗骨料<40,且含泥量小于1%,細骨料宜用中砂,細度模數(shù)≥2.6,含泥量小于1.5%。水膠比不宜大于0.50,入泵坍落度宜140~160,減水劑等化學添加劑和粉煤灰、礦渣粉等摻合料應符合有關國家標準。 12.7 施工時,本圖未作要求部分,須嚴格按國家現(xiàn)行設計、施工及安裝規(guī)范規(guī)程的要求進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