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柳宗元,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dú)釣寒江雪?!?/strong>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一個江心獨(dú)釣的漁翁形象,寂冷的畫面,孤傲的背影,千年來觸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弦。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這首《江雪》,柳宗元還有一首“漁翁詩”,美得令人心醉。 這首詩就名為《漁翁》,全文如下: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這首詩同樣入選《唐詩三百首》,如果說《江雪》給人的感覺是孤獨(dú),那么這首《漁翁》則是飄逸的,令人心醉。 “漁翁”其實(shí)在唐詩宋詞中,并不少見。 例如張志和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fēng)細(xì)雨不須歸”、李煜的“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黃庭堅(jiān)的“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著無人喚”…… 但是都沒有柳宗元這首來得經(jīng)典,震撼人心,尤其是“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千年來廣受好評。 柳宗元寫這首詩的背景和《江雪》一樣,都是被貶永州后。 他被貶的那年33歲,正是大有作為的而立之年,他心中的苦悶憂郁可想而知。 為了排遣心中的愁恨,他只能寄情山水,因此留下了很多關(guān)于山水的贊歌。 在這首詩中,詩人將漁翁這一形象置于山水天地中,以淡雅的筆墨勾勒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水風(fēng)景圖,讀來令人向往。 詩歌按時間順序,從漁翁的日常生活寫起。 他在傍晚的時候?qū)⒋?吭谖魃叫?,等到天亮的時候,他以楚竹為柴燒火,又取了湘江的水,開始做飯。 原本睡覺吃飯是兩件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不過在柳宗元的筆下卻充滿了詩意,甚至有幾分超凡脫俗之感。 “西巖”就是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所提到的“西山”,那里青山縈回,白水繚繞,曾令詩人樂而忘返,而漁翁歇在此處,該是多么愜意。 “清湘”、“楚竹”,其實(shí)說白了就是水和柴,但是經(jīng)詩人這么一修飾,卻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似乎連漁翁的形象也變得高大上,這便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接著兩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是最為人所稱道之處。 在旭日東升之時,薄霧也隨之消散了,江面四周靜悄悄的。 忽然碧綠的山水中傳來一陣聲響,原來是漁翁搖著船櫓,緩緩而來。 這兩句將“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境界寫到了極致,而在這樣寂靜的山水間,漁翁的搖櫓聲就顯得特別悅耳。 “綠”字用得最為傳神,就像王安石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原本是形容詞,卻成了動詞,使得畫面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感。 接著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又寫到了日出后的景象。 那時漁翁駕著小舟已至中流,他回首望去,只見遠(yuǎn)處的山頂片片白云浮動著,好似在追逐著。 詩歌到此結(jié)束,但是那種縹緲出塵的意境卻一直縈繞在讀者的心間。 全詩就像一幅飄逸的畫卷,美得令人心醉,尤其是“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一句,廣為流傳。 但也正是這兩句引起了千年的爭議。 蘇軾在讀到這首詩時,盛贊這兩句,但是他卻認(rèn)為詩歌到此就可以結(jié)束了,最后的“回看”兩句可有可無。 后來的嚴(yán)羽、胡應(yīng)麟、沈德潛等人都贊同東坡的觀點(diǎn),甚至有人說后兩句是畫蛇添足。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diǎn),認(rèn)為柳宗元這首詩的高明之處正是在結(jié)尾兩句,刪去反而失了意境。 我比較認(rèn)同蘇軾的觀點(diǎn),有一種“言已盡意未絕”之感。 不知你更贊同哪一種觀點(diǎn)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