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福建,你會想到什么?是“H”與“F”分不清的口音,還是“廣東人吃福建人”的那個梗?今天就用地圖歷史來帶你扒一扒福建這座沿海城市。福建,簡稱“閩”,省會福州,位于我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南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陸地總面積約12.14萬平方千米。  福建一名主要源于其境內(nèi)有福州與建州兩地,取這兩地的首字得之。那為何福建又被簡稱為“閩”,而且還常被稱為“八閩”?民間的朋友認為福建之所以被稱為“八閩”,是由于八閩大姓的緣故,相傳在古代戰(zhàn)亂時,曾有八大姓氏家族從北方戰(zhàn)亂地區(qū)逃到福建來,這個八個姓氏分別是林姓、陳姓、黃姓、邱姓、何姓、胡姓、詹姓、鄭姓。這八個姓氏在福建落地生根,做出過很多不凡的事跡,所以人們就把福建稱為八閩。第二種說法則比較有歷史考究,與福建歷史上的行政劃分有關。唐朝前期,福建隸屬于江南東道,境內(nèi)有五個州,沿海從北到南分別是:福州、泉州、漳州。內(nèi)陸從北到南是建州、汀州。唐憲宗時,福建單獨設福建觀察使,轄下也是這五個州。五代時南唐滅掉閩國以后,從建州劃出劍州。但劍州和建州同名,很容易弄混,就給劍州頭上扣一個“南”字。到了北宋,福建變成了六個州,但同時又增加了兩個軍,就是位于現(xiàn)在莆田的興化軍,位于西北方向的邵武軍。此時的行政劃分數(shù)量一共是8個。宋朝時期福建的行政劃分
到了南宋后,建州升為建寧府,相當于副省級城市,但是并未有新的區(qū)域劃分。元朝時廢府州改路,(元朝的路,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級市),分別是這八路:福州路、興化路、泉州路、漳州路、建寧路(建州)、延平路(南劍州)、邵武路、汀州路。久而久之,福建就被稱為八閩大地了。但是“八閩”還是有些區(qū)別的,比如在明朝,建寧府、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被稱為上四府,福州府、興化府、泉州府、漳州府被稱為下四府。不管怎樣,“八閩”大地就這樣被傳開了,也被民眾們認同了。自隋朝頒發(fā)了科舉制度后,考取功名成了每位學子的理想,人人都道江南科舉強,卻不知還有一個福建。福建到底有多能考呢?下面讓我來帶你八一八這段“考神史“。 科舉制度層次圖 南宋紹興八年(1138),全國錄取293名進士。其中,狀元黃公度,福建莆田人;榜眼陳俊卿,福建莆田人;探花陳修,福建福州人。包攬前三甲都是福建人,連當時的皇帝宋高宗都覺得很神奇,甚至還問了這么句:“卿土何奇?” 意思是,你們那是什么神奇地方啊居然造就了這樣的人才!到了宋孝宗在位時期,福建人又創(chuàng)造了一項紀錄:連續(xù)四屆科舉的狀元,無一例外都是福建人。總之,整個宋代,福建人變著花樣,在科舉考場上稱王稱霸,堪稱福建考試史上的高光時刻。據(jù)《福建通志》記載,宋代福建進士共7043名,排名全國第一。這個數(shù)字是什么概念?兩宋共有進士28933名,算下來,福建一省就占了全國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比位居第二的兩浙東路,整整多了2000多名進士,當時人不無夸張地說:“龍門一半在閩川。”正如蘇州人所吹噓那樣,江南特產(chǎn)狀元,明清兩代的考場,由江浙人唱主角。但是,福建的科舉實力仍然杠杠的,在許多方面獨占鰲頭,碾壓江浙。在明代,福建的進士數(shù)退居全國第五,排在南直隸、浙江、江西和北直隸之后。很多人看到這個排名后,就會覺得福建人不行了,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數(shù)據(jù),會發(fā)現(xiàn)福建考試依舊很牛。 像是人均進士數(sh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明代福建每萬人平均擁有進士13.26人。這個數(shù)據(jù)是什么概念呢?拿進士總數(shù)全國前四的省份來對比:南直隸每萬人平均擁有進士3.66人,只是福建的零頭;浙江是6.65人,只有福建的一半左右,江西是4.64人,北直隸是5.65人,均不如福建。可以看出,福建的人均進士數(shù)不僅高居全國榜首,而且是遙遙領先。我們知道,明代進士有一、二、三甲之分。級別最高的進士,是一甲進士,只有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一甲進士之爭,成為衡量各省科舉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明代福建一共考出了33名一甲進士,排全國第四,低于南直隸、江西和浙江。但是,如果算人均一甲進士數(shù)的話,福建又是一騎絕塵,無人能敵。(福建每百萬人平均擁有一甲進士19.4人。這個數(shù)據(jù),是南直隸的3.08倍,江西的2.11倍,浙江的1.94倍。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福建又再現(xiàn)當年一舉奪得前三甲的佳績,狀元林震、榜眼龔锜、探花林文,都來自福建。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曾出現(xiàn)一個全國唯一的“七代進士家族”,是來自莆田縣的黃壽生家族,在200多年間,這個家族直系八代中,有三代中解元、七代中進士,家族傳承的力量可見一斑。 作為科舉制的最后一個朝代,清朝,將科舉省份劃分了三個等級,大中小,福建居大省里的第六名,雖然不如宋明兩代,但是福建依舊占據(jù)的考試強省之位,雖然干不過江浙兩省。 說完福建的“考神史”,我們再來聊一聊福建的閩商。我們很多人都知道徽商,晉商,那么你對閩商了解多少呢?閩商作為中國“十大幫派”之一,與晉商、徽商、粵商齊名,主要發(fā)展依托于海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海上商派。 閩江
閩商出現(xiàn)的足跡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時期。自東晉迄唐宋五代以來,中國戰(zhàn)亂不止,加上黃河地區(qū)氣候寒冷,自然條件惡劣,因此許多北方人南遷,導致閩粵人口激增,形成人口過剩的局面。唐宋以后,隨著經(jīng)濟重心南移,依山傍海的福建地少人多。許多福建人光靠農(nóng)業(yè)已經(jīng)難以為生,在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女耕男商”、“儒商并重”的獨有文化,女性負責留在家中耕作,男性則到外地經(jīng)商謀生,開啟了閩商的發(fā)展。閩商的對外貿(mào)易條件起初并不優(yōu)越。在中國的東南黃金海岸線上,福建一不像廣東,珠江口正對著南海,有南亞、西亞商船穿過馬六甲紛至沓來。二也不如浙江寧波,擁有得天獨厚的港口,每年有大批日本、朝鮮商品伴隨東北季風而來。所以閩商更多是靠出海貿(mào)易,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將從家里帶來的商品銷往各地區(qū)甚至世界各國。 (據(jù)《宋會要輯稿》記載,宋代福建“漳、泉、福、興化(今莆田),凡濱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備財力,興販牟利而已”,無論是豪商巨賈,還是平民百姓,紛紛造船下海經(jīng)商。)有人這樣形容閩籍商人:“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華人;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閩人?!睋?jù)統(tǒng)計,福建現(xiàn)有海外華僑110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閩籍的港澳同胞約120多萬人,閩籍臺胞幾百萬人。這些閩籍華人資產(chǎn)存量估計超過3000億美元,可見當時閩商之富裕。明末清初時,統(tǒng)治者擔心國內(nèi)人民出海與明末抗清志士勾結,于是采取海禁政策,但是富有冒險精神的福建海商并沒有因為海禁而放棄閩商,而是在嚴厲的海禁政策面前奮起反抗,縱橫中國東南沿海,以及東亞、東南亞各地港埠,形成一個久盛不衰的商人集團。有學者認為,“從16世紀到 19 世紀初的亞洲海域,似乎確曾存在過一個虛擬的福建人的海上商業(yè)帝國”。這也從側面證實了當時閩商的輝煌。
根據(jù)一些資料顯示,閩商的發(fā)展甚至在西方國家新航路開辟之前,據(jù)當時來到東南亞的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等稱,他們發(fā)現(xiàn)福建商人已經(jīng)領先他們幾個世紀,甚至各地的貿(mào)易市場實際上也由閩商所控制。而現(xiàn)在的福建,也在閩商的帶領下,有著繁榮的佳績,雖不說它到底有多富裕,但是,在歷史的巨輪里,它沒有沉沒,依舊迎風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