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武當山
武當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nèi),
屬大巴山東段。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的發(fā)源地,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shù)澜痰玫椒饨ǖ弁醯耐瞥?,明朝達到鼎盛。永樂皇帝“北建故宮,南修武當”,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當?shù)缊?,被稱為“皇室家廟”。武當武術(shù)是中華武術(shù)一大流派。
02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山市境內(nèi),景區(qū)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jié)隊向游人討食,勝為峨眉一大特色。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主要崇奉普賢大士,有寺廟約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廟,佛事頻繁。
03五臺山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東北部,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臺”,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是座落于“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qū)總面積達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臺望海峰、南臺錦繡峰、中臺翠巖峰、西臺掛月峰、北臺葉斗峰)環(huán)抱整片區(qū)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臺,故而得名。五臺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漢蒙藏等民族在此和諧共處。五臺山據(jù)傳擁有寺廟128座,現(xiàn)存寺院共47處,臺內(nèi)39處,臺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
04普陀山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北部海域,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面積近13平方公里。普陀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觀世音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禪院、128茅蓬,僧眾數(shù)千。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每逢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05天臺山

天臺山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城北屬仙霞嶺分支,平均海拔500米,主峰華頂山海拔1098米。名僧濟公的故鄉(xiāng),佛教天臺宗和道教南宗的發(fā)祥地。有國清、華頂、塔頭等寺廟,以及古塔、碑刻等。天臺山最著名的寺廟是建于隋代、重修于清雍正年間的國清寺,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間,大殿中有明代鑄造的重13噸的銅鑄釋迦牟尼坐像。國清寺是保存較完整的著名寺院。天臺山的景點也各有特色,可概括為古、
清、奇、幽四個字。赤城棲霞、雙澗回瀾、華頂秀色、瓊臺月夜等被稱為天臺八景。
06龍虎山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東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nèi),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xiàn),山因得名”。據(jù)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后張?zhí)鞄熀笠崾谰育埢⑸?,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jīng)一千九百多年。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余座,道院36座,道宮數(shù)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07九華山
九華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風景區(qū)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范圍174平方公里。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薩道場,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F(xiàn)存寺廟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廟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園寺、旃檀林、百歲宮、上禪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達千余件。
08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肅省平?jīng)鍪谐俏?2公里處,景區(qū)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米。相傳為仙人廣成子修煉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親臨問道。近年來,新修了法輪寺、臥觀平?jīng)?、觀音堂、通天橋、飛升宮、王母宮、問道宮等景點三十五處,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臺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筑群。
09三清山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上饒德興市交界處,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三清山是道教名山,風景秀麗。三清山福地景區(qū)從東晉至明的宮、觀、府、殿、亭、臺、坊、塔、橋、池、泉、井、古墓葬、山門、石雕、楹聯(lián)、摩崖題刻等相關(guān)文物遺跡共100余處,石造神像20余處,摩崖題刻80余處。三清山古建筑群總體規(guī)劃布局反映道教“師法自然”的思想,單體選址和建筑組合符合道教宗教儀軌,并與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
10綿山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在山西省介休市區(qū)20公里處,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
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筑,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佛教禪林。山上文物古跡頗多,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罔幩率怯捎谔铺谟巧蕉Y佛未成,至此回鑾,故名。主建筑有山門、過殿、大殿,兩側(cè)對稱布局。殿闊五間,用減柱造,結(jié)構(gòu)簡潔。存元明清歷代石碑17通,記錄著寺院的興衰。院內(nèi)古松、龍槐、杉楸等樹木蔥蘢,形似傘蓋,給古剎增添了勃勃生機。
**********
注:這是由《行游天下》雜志社、搜狐旅游、中國旅游胡同社區(qū)等媒體聯(lián)合舉辦的“中國最美的旅游勝地”評選活動評選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