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漢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中原體系青銅器 湖北 商代 盤龍城遺址 劉柯分享 江漢地區(qū)最早出現(xiàn)屬中原文化體系青銅器的時間和地點,是上世紀50年代在湖北省黃陂縣發(fā)現(xiàn)的商代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遺址位于今武漢市黃陂區(qū)(原黃陂縣)的府河北岸,是一處東、南面環(huán)水的低崗丘陵。遺址內發(fā)現(xiàn)了商代前期的城址及大型宮殿基址、高等級墓葬、手工業(yè)作坊遺跡等。遺址許多墓葬出土有數(shù)量不等的青銅器,特別是規(guī)模較大的墓葬。其中,以李家嘴M2、楊家灣M11兩座盤龍城遺址前后期最大的墓葬,出土青銅禮器最多。 盤龍城遺址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1954年,武漢遭遇百年難遇的特大洪水,因取土筑堤需要,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盤龍城這一商代瑰寶。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遺址及其周圍的楊家灣、王家嘴、樓子灣、李家嘴等商代墓葬出土的青銅器發(fā)現(xiàn),對于了解商代早期青銅文化的分布、方國青銅器的發(fā)展等具有重要意義。盤龍城地區(qū)的商代早期隨葬青銅器的墓葬主要集中于李家嘴一帶。李家嘴 1號、2號商墓均為大墓,其中2號墓未經擾亂,隨葬青銅禮器有鼎、簋、鬲、甗、罍、盉、斝、觚斝、盤等,共23件,還有鉞、戈、矛、刀等兵器。 其陪葬墓也隨葬有刀、錛、鑿、鋸、鏃等青銅工具和兵器。屬墓主的爵、斝皆 5件成套,是迄今所見商代早期墓葬中成套爵、斝等級最高的,為商代銅器組合中所少見。李家嘴1號墓出土的提梁卣鑄造精細、紋飾精美,是我國已知最早使用分鑄法鑄成的青銅禮器;楊家灣11號墓出土的青銅大圓鼎,高85厘米,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大商代前期青銅圓鼎;李家嘴2號墓出土的青銅鉞,通高41.4厘米、刃寬26.7厘米,是目前所見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青銅鉞。 獸面紋十字孔銅觚 飲酒器。長圓柱形。喇叭形口,筒形腹,高喇叭形圈足。器中部施弦紋兩組,每組兩周,兩組弦紋中部飾兩組獸面紋;圈足上部兩側有十字形鏤孔,下部飾夔紋。觚與爵是青銅器中的常見組合,青銅觚主要流行于商代。這件青銅觚線條流暢,紋飾刻劃精美,其腹部瘦細的造型,在商代早期的青銅觚中并不多見。 銅觚 李家嘴1號墓出土 盛酒器??谕獬?,腰部較粗,圈足較高。腰部、圈足上飾四列帶紋:第一列為平行弦紋;第二列為獸面紋;第三列由鏤孔雷紋相連并列組成;第四列為兩組對角夔紋。這件銅觚造型流暢,紋飾新穎別致,體現(xiàn)了商代早期較高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和審美情趣。 銅斝 李家嘴2號墓出土 獸面紋青銅卣 商代早期 1974年盤龍城遺址李家嘴M1出土 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商代青銅卣 盛酒器??谏嫌猩w,寬唇直頸,折肩,肩部有繩索狀提梁,圓鼓腹,圈足。蓋上飾夔紋和圓圈紋,頸部飾弦紋,肩部飾一周夔紋,上鑲圓圈紋,腹部飾一周寬帶獸面紋,上下用圓圈紋鑲邊。這件銅提梁卣造型穩(wěn)重,紋飾簡潔而又不失沉穩(wěn)大氣。 銅簋 李家嘴1號墓出土 盛食器。仰折沿,腹微鼓,最大徑在腹部,雙耳,圈足較高。腹部飾一周寬帶獸面紋,頸部與圈足均飾弦紋,圈足間飾三個鏤孔,耳飾鋪首。這件青銅簋造型穩(wěn)重,鑄造精美,給人華貴靜雅之感。 青銅簋 口徑23.8、高23.8厘米 圓口,鼓腹,圈足 器身飾弦紋、饕餮紋,饕餮目為方形凸起。足部有三個“凸”字鏤孔。簋流行于商朝至東周時期,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的青銅器具之一。簋是和鼎配合使用的重要禮器。除了作為禮器之用,簋亦是古代漢族用于盛放煮熟的飯食的重要器具,古人將黍、稷、稻、粱等熟食皆盛放其內,《說文》釋“簋,黍稷方器也。”《韓非子·十過》中亦有“臣聞昔者堯有天下,飯于土簋,飲于土簠”的記載,這簠與簋都是盛放黍、稷、稻、粱的食器,同時也是與鼎組合的禮器。 獸面紋十字孔青銅尊 王家嘴1號墓出土 酒器。小口,折沿,方唇、折肩深腹,高圈足。頸部有三周凸弦紋,圈足有凸弦紋一周及三個十字鏤孔,肩部飾夔紋三組,腹部滿飾獸面紋三組。這件青銅尊器形規(guī)整,紋飾清晰,線條流暢,鑄造精良。 銅簋 銅鼎 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1號墓出土 口徑55cm,高85cm 湖北省博物館藏 銅帶鋬觚形器 盤龍城遺址楊家灣17號墓出土 口徑13cm,高19cm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藏 青銅鉞 長41.4、刃寬26.7厘米 形似斧頭,體扁平,長柄,寬弧刃,兩腳略上翹。中部有一圓孔,肩上左右兩邊各有一小鏤孔。青銅鉞最早見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沿用至戰(zhàn)國時代。這件銅鉞,肩部及兩側各飾夔紋,兩側的夔紋尾部為蟬紋。 青銅鉞 楊家灣十一號墓出土 通高21.2厘米 銅面具 盤龍城遺址楊家灣采集 長18.5cm,寬13.5cm 湖北省博物館藏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fā)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