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只有中國文化是唯一文化傳承不斷、延綿至今的古老文化。四大文明古國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fā)源地,分別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黃河-長江流域,這四大文明發(fā)源地是最早誕生人類文明的地區(qū)。 人類文明起源于海洋與內陸河流交匯處的三角地區(qū),是世界人類文明誕生發(fā)源地,這已被世界歷史文化研究者所共識。世界另三大文明發(fā)源地研究結論已經被定論,在固定的海洋河流三角區(qū)沖擊地區(qū)。只有中國文明的發(fā)源地尚未定論,只是泛泛地定位在黃河—長江流域的廣大區(qū)域,甚至重點定位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及周邊地區(qū),遠離人類文明發(fā)源的海洋,這是一個不得不讓人深刻反思的歷史研究問題。 黃河-長江流域廣大地區(qū)是中國文明區(qū)域,把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范圍全部覆蓋,但實際具體到華夏文明的本源學術研究,就顯得非常粗糙與淺顯,不是嚴謹?shù)臍v史文化學術研究應該有的結論與闡述。 在歷史考古研究中,位于南方長江三角洲5300-43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與位于北方黃河三角洲4500-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遺址,是華夏文明發(fā)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主要依據(jù)與考古文化。在四千年之前,它們都位于沿海的長江與黃河三角洲人類生活地區(qū),是比較有說服力的文化代表遺址。但目前的歷史考古界把華夏文明的研究重點放在黃河中上游地區(qū)去探尋,就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也是造成目前華夏文明歷史研究尚無定論的根本原因。 中華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說,是華夏民族與文化起源的始祖,華夏民族的歷史記憶。三皇的稱號由來已久,《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李斯說“古有天皇、地皇、泰皇”,具體到中國歷史人物定義為伏羲、女媧、神農,是華夏民族形成的上古先祖。 現(xiàn)今在全國各地有許多三皇的紀念像與祭祀地,但有一處消失的三皇歷史祭祀墓,值得深入歷史研究,也許可以為華夏民族與華夏文化的發(fā)源地提供有力的線索。 在長江流域良渚文化與北方黃河流域龍山文化之間的淮河古入??诘暮闈珊保鞒而P陽府志》記載有一個“三皇墓”,位于現(xiàn)在的安徽泗縣潼城西,蘇晚交界處。因處于黃河泛濫、黃河河道淹沒的區(qū)域,現(xiàn)今應無處可尋,也消失于當?shù)毓袍E保護區(qū)域,但它卻明確地記載在《鳳陽府志》中。它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在于它的三皇墓地屬性,而非紀念性的三皇寺廟,說明了造就華夏民族的伏羲、女媧、神農,曾經生活在這一地區(qū),去世在這一地區(qū),是當?shù)厝嗣裼肋h的神,保佑著這塊土地。在人們尚無懷疑先祖、爭搶先祖文化的古代,存在一個三皇的墓地,其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今非昔比,需要大書特書,以傳承華夏歷史文化的延綿不斷。 大禹因治理淮河水患有功,造?;春恿饔虻氖献宀柯?,被舜帝禪讓天子之位,繼承了天下帝位。大禹五年,在淮河東岸、涂山南麓的禹會村召開了萬國聚會,成為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形成的標志。在涂山西北方的《蒙城縣志》記載:“四千多年前,夏氏就祖居羽山(今蘇北、魯南一帶),后徙居夏水(今北淝河)”,是夏文化研究中的一條極為重要的歷史線索,信與不信將產生不同的夏文化研究方向與結論。 夏氏祖居羽山,在今蘇北、魯南一帶地區(qū)是四千年前黃河、淮河的入??谌侵薜貐^(qū),是遠古人們獲取海洋漁業(yè)和淮河漁業(yè)的理想地方,便于人們生存,也是南方良渚文化與北方龍山文化交融地區(qū)。建立夏朝的夏氏族部落從此區(qū)域西遷到北淝河地區(qū),并在涂山地區(qū)堯舜禹時期根治淮河流域的經常性的季節(jié)洪水,也是一個合情合理、合乎人類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最符合歷史的選擇。 由此看來,在蘇皖交界的古虹縣今泗縣境內的“三皇墓”,作為遠古時期伏羲、女媧、神農三皇墓,也是比較符合華夏先民歷史發(fā)展過程的歷史存在,是華夏文明更符合世界人類文明發(fā)展規(guī)律的海洋河流三角洲地區(qū)的最佳孕育地。而在淮河中游地區(qū)、涂山地區(qū)大量的堯、舜、禹、皋陶、鯀、防風等歷史遺跡的存在,為淮河流域中下游廣大區(qū)域孕育華夏文明,為三皇五帝等華夏先祖創(chuàng)造先進的華夏文化,提供了系列的歷史證明與線索,是我們進行夏文化研究不能忽視的重要歷史資源。 《鳳陽府志》與《蒙城縣志》對三皇墓的記載和夏水夏氏的記載,即不在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界的研究范圍,也不在當?shù)貙W者和官方的研究與宣傳范圍,更具有原始的史料價值,更具有原始真實性。它排除了現(xiàn)今地方上為爭奪歷史文化名人名跡而造假的可能,這是古人在歷史文化傳承下無功利性的記載,雖然它們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淡出了當?shù)厝藗兊挠洃?,根本沒有再意識到這塊土地曾經為華夏民族、華夏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以及誕生過如此偉大的人物。 筆者在前期的論證文章中,依據(jù)大禹在淮河涂山“鑿山導淮”一十三年而取得治水成功,并在涂山南麓禹會村召開萬國聚會的史實,而確定鯀與大禹父子為涂山地區(qū)本地人,具體位置就是北淝河的四方湖古城。涂山本地的水患,本地人解決,本地人解決本地的洪水問題,是千古不變的社會準則。通過《蒙城縣志》的記載,從另一條線索與史料,就進一步交叉證實筆者的基本判斷與結論的準確性:鯀與大禹代表的夏氏族為夏水北淝河四方湖古城本地部落,大禹治理的天下中國洪水實際是涂山地區(qū)的淮河季節(jié)性洪水,堯舜禹時期的天下中國是特指淮河涂山地區(qū)。 |
|
來自: 昵稱28483099 > 《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