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孕育了古老的華夏文明,也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明末,黃河治理工程基本癱瘓,淮河入海通道幾乎淤塞。每年汛期,黃河、淮河洪水一路南下,浩浩蕩蕩,鋪天蓋地,沖向低洼的南方,邵伯湖一時間風(fēng)急水吼,濁浪滔天,給揚州地區(qū)的人民帶來深重災(zāi)難。 1595年,當(dāng)時的總理河督楊一魁開始實施“分黃導(dǎo)淮”工程,開挖金灣河,修建金灣北閘和芒稻減水閘,加高運河大堤,引黃濟(jì)運,從此,拉開黃河、淮河水自揚州入海、入江的序幕。 為了阻擋洪水對揚州古城的襲擊,開始不斷加高堤壩,水漲壩高,又由于黃河水泥沙淤積,湖底不斷淤積,邵伯湖水位逐漸抬升,成為一座懸湖。 為了漕運、水運及沿途城鄉(xiāng)用水,每年汛后必須在眾多入江河道上及時筑壩,攔蓄淮河尾水于邵伯湖,使其細(xì)水長流,并在來年淮河洪水到來時及時拆壩排洪,這就逐漸形成了“歸江十壩”。 1595年,楊一魁開金灣河泄洪,修有金灣三閘以控制洪水。清康熙時,總河靳輔又在金灣閘以南建三合土減水壩一座。當(dāng)時,沿運河往下左堤還有鳳凰三橋,橋下有滾水壩,壩下引河達(dá)廖家溝入江,再下左岸還有壁虎橋下滾水壩和灣頭閘,向通揚運河(也稱古鹽河)泄水。 乾隆時,在金灣壩和鳳凰橋壩之間建東西灣三合土滾水壩各一座,壩下挑引河,即后來的太平河,泄水經(jīng)石羊溝至廖家溝入江。 道光年間,又在運河的鳳凰壩下游建新河壩和挑瓦窩鋪新河,泄水至廖家溝入江。又在金灣閘河越河口下游建攔江壩。至此,歸江十壩已全部建成。 “歸江十壩”能低效低標(biāo)準(zhǔn)地維持漕運、水運和城鄉(xiāng)用水,但每年汛期拆壩及汛后打壩,既費時費工費料費財,又不及時,揚州居民飽受洪水之苦。 1950年,開始進(jìn)行系統(tǒng)治理淮河入江水道及里運河工程,先后改歸江壩為歸江閘,改小船閘為大船閘。至1977年,歸江河道先后建成廖家溝萬福閘(1961年)、運鹽河閘及邵仙閘洞(1964年)、芒稻河閘及船閘(1965年)、古運河瓜洲閘及套閘抽水站(1970年)、太平河閘(1972年)及金灣河閘(1973年)。 同時,隨著江水北調(diào)的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1961年京杭大運河施橋段直入長江改道和大船閘的建成、1972年揚州城古運河北端揚州閘及套閘擋洪工程的建成,揚州城古運河(北自揚州閘,南至瓜洲閘)不再成為淮河入江排洪河道。 到1973年,現(xiàn)代歸江各閘完全代替“歸江十壩”,洪水不再肆虐,邵伯湖成為一座巨型水庫,為古城揚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水。 隨著揚州城市規(guī)模擴(kuò)大,人口增多,污水排放也大增。市區(qū)河道淤塞,有的河道黑臭問題嚴(yán)重。市政府開始了“清水活水”綜合整治工程,讓更多河道“清”起來、“活”起來。 “清水活水”工程的實施,圍繞六大水系展開,一是古運河的整治和瓜洲外排大站的建設(shè);二是西北部水系主要通過黃金壩閘站、平山堂泵站的建設(shè),把古運河上游的水通過瘦西湖引到沿山河,再從沿山河引到新城河;三是瘦西湖水系的溝通,然后還有七里河水系、沙施河水系、新城河水系的整治。 正常情況下,由于邵伯湖水位高,長江水位低,平時古運河換水,只要打開揚州閘的閘門,污水便會流走。 南水北調(diào)工程完全可以控制邵伯湖的水位,控制萬福閘流量,抬高古運河北端水位,通過揚州閘引淮洪入古運河,對古運河進(jìn)行沖污換水。 2015年6月2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暴雨,讓古城揚州變身“水城”,交通陷入“癱瘓”狀態(tài)。原來,由于長江水位高于古運河水位,每年汛期,只有自排能力的瓜洲閘很難將古運河上漲的水排出,致使城區(qū)淹澇。 而隨著潤揚河建成通水,揚州市主城區(qū)外圍防洪保護(hù)圈基本形成。建設(shè)古運河外排泵站,已成為解決長江、淮河洪水并漲,城區(qū)遭遇特大暴雨時中心城區(qū)澇水外排出路的關(guān)鍵工程。 2015年8月底,隨著平山堂泵站的建成,古運河、瘦西湖與沿山河水系將歷史性地溝通起來,使主城區(qū)西部水系,特別是沿山河等河道暢流,改善河網(wǎng)水質(zhì)。實現(xiàn)古運河、瘦西湖與沿山河的水系溝通,解決城市西部地區(qū)河道清水活水水源。并解決了明月湖、新城河、念四河、寶帶河、荷花池、四望亭河、引潮河、幸福河、童套河的自流活水。 2015年9月27日,“九閘同開、活水潤城”的源頭閘、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揚州閘加固工程正式竣工。隨著開閘放水,邵伯湖悠悠清水徐徐流入古運河,整個城區(qū)活水通道已完全打通。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揚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利,揚州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水上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