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早上3、4點鐘就開始下雨,雨勢不小,把我都吵醒了。原計劃今天去小背溝風(fēng)景區(qū),小背溝在由海變山過程中,形成了罕見的火山熔巖上覆蓋海相沉積巖的地質(zhì)奇觀,滿溝的五色石千姿百態(tài)地點綴其間,大的如樓宇,小的似鳥卵,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彩石谷”。正是這些規(guī)模宏大、奇形怪狀的五彩石,給古人以遐想,便演繹出了一部壯麗的“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和“女媧摶土造人”的創(chuàng)世神話。由此,小背溝被評為“中國女媧神話之鄉(xiāng)”。加上清澈的溪流在墨綠色的火山基巖上奔騰跳躍,巨石相間,潭瀑相連,山水相依,風(fēng)景特別美。今天下雨趕過去,能見度有限,估計看到的是一片白霧茫茫,就沒有什么意思。決定改變行程,雨天放棄游覽山水風(fēng)光,改為參觀人文景觀,就在城里游,游覽濟瀆廟與奉仙觀。 01 來的濟瀆廟的山門前,此山門又稱清源洞府,拍攝時間8:11分。 濟瀆廟,因古四瀆之一的濟水發(fā)源于此而得名。相對于黃河水的渾濁,濟水以清名揚天下,唐代濟水神被冊封為清源公,宋代被冊封為清源忠護王,元代被封為清源善濟王,屢次加封,都離不開“清源”二字。明代重修廟宇,朝廷便以清源洞府命名濟瀆廟的大門。 該廟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二年(582),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平面布局呈“甲”字形,前為濟瀆廟,后為北海祠,東有御香院,西有天慶宮,總面積達八萬平方米,現(xiàn)存宋、元、明、清歷代各式建筑二十九座,唐至清各代碑碣石刻四十余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中國北方“古建筑博物館”的美譽。 ![]() 02 走近濟瀆廟,可以看清匾額“濟瀆廟”和楹聯(lián)。楹聯(lián)是:位尊四瀆澤華夏,福永千秋濟眾生。 濟瀆廟供奉的自然是濟水神,古時天子祭祀五岳四瀆,其中的四瀆指的是四條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即南瀆長江、西瀆黃河、東瀆淮河、北瀆濟水。如今長江、黃河、淮河依舊奔流,只有濟水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被人遺忘。但是,祭祀濟水之神的濟瀆廟還在,因濟水而命名的城市還在:濟源、濟寧、濟南、濟陽、菏澤。金秋時節(jié)有機會拜訪濟瀆廟,讀懂濟水,既是一種緣分,也是人生一樂。 ![]() 03 進門,發(fā)現(xiàn)濟瀆廟規(guī)模不小。秋雨綿綿,路都濕了。 步入廟院,一條狹長的甬道,給人一種威嚴與冷峻感。據(jù)傳,這甬道是朝庭祭祀濟瀆神時,專供代表皇帝前來祭祀的祭水欽差行走的。對于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古代中國來說,祈求江河湖海水神的護佑自是國家的大事。明清兩代,濟水祭祀猶盛。明代自洪武至崇禎十七帝,都派欽差來濟瀆廟致祭。清代康熙皇帝,在自己六十大壽時、平定準葛爾和漠北叛亂后都向濟瀆神祭告??滴跤n“沇濟靈源”、乾隆親書“流清普惠”匾,頒掛濟瀆廟淵德大殿。國家祭祀,民間祭祀,一直不斷。 ![]() 04 沿中軸線繼續(xù)前行,就來到“清源門”。 中門楹聯(lián)是:“天開洞府丹霄近,地涌靈泉碧海通”。東門楹聯(lián)是:“江河因功顯,濟水以德著”。西門楹聯(lián)是:“勝地冠玉川,清名尊四瀆”。濟水,她養(yǎng)育了夏代的首都原城,今天的濟源、濟南、濟寧、濟陽都是它的子孫;她還滋潤了中華幾千年的詩詞文章。清,是濟水的品格,人們把她叫作清濟;品德高潔的士人以她自比,號稱清流。白居易的長詩《題濟水》最后四句稱贊濟水:“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濟水不僅以她的不同流合污而令人稱道,同時還以她的潤澤萬物之心,而不禍害人間之德被世人所崇敬。 ![]() 05 來的“潤德門”,大門楹聯(lián)是:“淵清沉日月,德廣聚晨霞”。凸顯了濟水的“清”與“德”。 ![]() 06 步入潤德門,可以看的前方的古建筑群,可惜正在維修,進不去。后面是濟瀆廟的主殿“淵德大殿”,和濟水大神的“寢宮”。 ![]() 07 進不去,補張圖示牌,可以看出里面古建筑的大致輪廓。 史志記載,濟水神的活動場所在寢宮前面的淵德大殿,是濟瀆神“理政”的大殿,和寢宮構(gòu)成“工”字形走廊。傳說水神不能見天,活動、休息通道全部被遮蓋,淵德大院內(nèi)四周也環(huán)繞回廊??上逋瘟?,捻軍張宗禹一部占領(lǐng)了濟瀆廟,放火把淵德大殿燒為灰燼,連同清康熙皇帝給濟瀆廟御賜的“沇濟靈源”、乾隆御賜的“流清普惠”匾額,都毀于那把大火中。 08 繼續(xù)向北走不通,只能向東行,步入御香院,看到廣生殿,供奉求子菩薩。你看,老伴手上拿著二把傘,方便我空出手來拍照。 ![]() 09 往南行,發(fā)現(xiàn)一座外廊式二層建筑,上面有塊匾,過去看看。 ![]() 10 接官樓,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干部招待所,接待朝庭祭祀濟水神的官員。 ![]() 11 來的“濟水之源”。 從東面的御香院退回來,向西行,可以看到“濟水之源”碑石。濟水是一條青龍,神秘莫測。她從我們昨天登越的王屋山主峰天壇山的太乙池出發(fā),向東南潛流七十余里,到濟瀆和龍?zhí)兜孛嬗砍鰠R成濟水;又向東南第二次潛流地下,穿越黃河而不渾,在滎陽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濟水流經(jīng)原陽時,南濟第三次伏行至山東定陶,與北濟匯合形成巨野澤,繼續(xù)向東北流如渤海。濟水,三隱三現(xiàn),神秘莫測!濟水,清源清流,純潔高尚!濟水,滋潤萬物,德澤人間!濟水,千回百折,獨流到海!濟水,神奇的水! ![]() 12 這就是濟水之源,又稱東源小北海。很久以前,這里曾經(jīng)是一片泉涌如珠的勝景。 王屋山太乙池的水從地下潛流至東南邊的平原作泉涌出,就是濟水之源。濟水的源頭有兩個,東源小北海和西源龍?zhí)?,濟瀆廟就建在濟水東源上。站在濟水東源的源頭邊,看到的是:水面如鏡,水量不大,不見泉涌,碧綠幽靜,已經(jīng)很難想象這里曾經(jīng)是一條大瀆的源頭。站在濟水源頭的我,自然心中生疑:濟水不過是東、西兩個源頭的泉涌匯集而成的細流,怎能與長江、黃河、淮河相提并論,還享受四瀆同祭的榮光?其實,生疑不僅是我,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也有同樣的感覺,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專門為此寫了一首長詩《題濟水》,前四句是:“盈科不數(shù)尺,岸柳難通舟。胡為來自古,列瀆稱諸侯?!彼f,濟水充其量不過數(shù)尺深,連船只都很難通過,為什么自古以來就列入四瀆稱諸侯了呢?不過我覺得,古人把濟水列入四瀆,一定是有古人的道理的,不能由于今天沒有看到碧波蕩漾、東流到海的濟水,就持懷疑的態(tài)度,否則,你怎么能理解“滄海桑田”的巨變? ![]() 13 濟瀆廟里威武的“將軍柏”。 濟瀆廟內(nèi)有一棵將軍柏,種植于東漢時期,樹齡高達2000年,相傳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奉命監(jiān)修濟瀆廟時,曾將其鋼鞭掛于此樹,故而得名。你看,此樹軀干部分寫滿了歲月的滄桑,枝葉雖不再茂盛,仍展現(xiàn)出無窮的生命力。 ![]() 14 站遠點拍,可以看的將軍柏和旁邊的玉皇殿全貌。 ![]() 15 走近玉皇殿,規(guī)模不小,建筑精美。從屋檐下還可以看清密集的雨絲,雨勢不小。 在秋雨綿綿中,濟瀆廟靜靜地依然屹立在濟水源頭旁,而古老的濟水卻消失在蒼茫的大地上。但是,濟水三隱三現(xiàn)的傳奇,百折不回朝滄海的精神,穿越黃河而不濁的情操,滋潤萬物而無害的品德,將永遠被人們所仰慕、頌揚。離開濟瀆廟,立刻步行前往奉仙觀。 16 出濟瀆廟,穿民族街,走街串巷,一下就到奉仙觀。 ![]() 17 來到奉仙觀大門。 奉仙觀創(chuàng)建于唐代垂拱元年(685),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殿中有一荊木梁,故俗稱荊梁觀,觀前的大馬路也稱為“荊梁大街”。奉仙觀原來的建筑很多,占地60余畝,由于種種原因,現(xiàn)僅存山門、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東西4座配殿,形成二進院落,南北方向。院雖不大,但布局合理,結(jié)構(gòu)緊湊,北高南低,錯落有致,文物價值很高,正門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單檐懸山式建筑,正門兩側(cè)放置抱鼓石獅,為明代遺物。200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 18 走近大門,才能拍攝到“奉仙觀”匾額。 ![]() 19 這是有名的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太上老君石像碑,置有碑亭,碑身碑額相連,高3米,寬1.1米,厚0.33米,額上雕6龍盤頂似半圓形,中有道像三尊,中間是老子端座在蓮花盤上,兩邊各一侍童。碑文字跡已模糊不清,大意是:“說古道今,稱頌大唐盛世,四方太平,尊崇老子”。清代金石學(xué)家葉昌熾在《語石》中評價該碑:文章之宏瞻,書法之遒美,碑身勻稱,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觀內(nèi)除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外,還保留了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詩并記》和元代《衛(wèi)公道行之碑》等附屬文物二十余件,彌足珍貴。 ![]() 20 這就是奉仙觀的主殿三清大殿。 奉仙觀的三清大殿,與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三圣殿齊名,是河南省現(xiàn)存5座金代木構(gòu)建筑中最重要的一座,也是全國重要的金代單體木構(gòu)建筑之一。該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面闊五間,進深七架椽,單檐懸山造,平面布局為減柱造,僅用兩根后金柱撐起屋頂,是中國減柱造建筑的典型作品,實屬罕見。 ![]() 21 走近三清大殿,大門上的楹聯(lián)是:返璞歸真荊桑棗柿殿稱奇,點石成金期頤賀蘭道非常。 楹聯(lián)準確地描述了大殿的建筑用材特點,及主持修建的北宋著名道士賀蘭棲真,可謂絕配。據(jù)史料記載,賀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見,被敕封為“宗真大師”,并免除奉仙觀田地租稅,賀蘭棲真對奉仙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增修擴建,慧眼獨具地就地取材,別具一格,青史留名。 三清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七架椽,大石柱上置碩大斗拱,單檐懸山造。三清大殿之所以聞名,主要是大殿具有獨特的構(gòu)造與罕見的用材。 獨特的構(gòu)造:三清大殿采用了大比例的減柱造,“減柱造”是古建筑中增加室內(nèi)空間的一種特殊做法,三清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原本應(yīng)該有八根立柱,建造者卻獨具匠心,僅僅使用兩根后金柱,使屋頂重量大部分集中于二梁二柱之上,令人嘆為觀止。 罕見的用材:清乾隆年間《濟源縣志》云此殿“荊木、柿木為梁,桑木、棗木為柱,皆合兩三圍,長兩丈許”。荊木、柿木、棗木、桑木諧音“今、死、早、喪”,十分不吉利。三清大殿卻一反常態(tài),將這四種不常用的木材集于一身,作為棟梁之材,可謂匠心獨具。相傳這四根梁柱是北宋時期奉仙觀住持道士賀蘭棲真走遍濟源四境才找到的,這四根梁柱產(chǎn)自荊王村、棗林村、柿檳村、桑榆河村,這四個村的村名沿用至今。 22 三清大殿的梁柱結(jié)構(gòu),去皮就用,未曾精雕細刻,反顯粗獷美。 查天氣預(yù)報,這幾天都有雨,去山里玩不成了,決定下午離開濟源去洛陽。濟源是一座歷史文化厚重的城市,除此之外,給我印象深刻的有二點:① 市內(nèi)公交車免費乘坐,自己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城市;② 安全檢查特別嚴,到公交總站去乘車,過安檢,要我們喝口自帶的開水才放行;上車的人要打開包讓司機看一眼,班車出站中途上車的人也要開包查看,感覺到有點享受上飛機的安檢待遇。 好了,乘坐K269次,16:20離開濟源,17:47到達洛陽,洛陽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