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爭議最大的一場盟約,相信莫過于北宋時期的澶淵之盟。 在后世書生們的眼中,這場盟約不僅讓大宋從法理上喪失了燕云十六州與長城的天然屏障,背負著每年10萬的歲貢更是中原王朝的恥辱。 不過,這都屬于民粹主義的思想,近期開一個小系列,跳出民粹主義來聊一聊這場盟約。 要聊盟約,自然就要先看一下盟約背后的澶淵之役,這是大遼蕭太后發(fā)動的一次御駕親征,大宋是防御的一方。 而這里就有意思了,遼國的皇帝姓耶律,為啥說是蕭太后御駕親征呢? 實際上,遼國國內(nèi)也分為耶律家與蕭家兩股勢力,耶律是王族,蕭是后族,交替掌握著大遼的實際權力。 天龍八部里面蕭峰的老爹蕭遠山,就是蕭家子弟,職務是大遼珊軍總教頭。 而這一場澶淵之役發(fā)起的背后,是隨著蕭太后兒子耶律隆緒的成年,蕭老太后需要趁著自己最后這幾年趕緊扶持蕭家子弟。 所以,這一仗打得甚是有趣,英明神武的蕭太后并沒有按照兵法上面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既沒有在大宋內(nèi)部搞事兒,也沒有拉著其他人一群群毆,就是自己帶著部隊,繞過大宋的河北諸鎮(zhèn),直接耀武揚威的開拔到了黃河岸邊的澶淵。 當時開封府上下都被嚇尿的時候,丞相寇準卻發(fā)現(xiàn)了蕭太后的色厲內(nèi)茬,硬是拉著大宋跟大遼硬剛了一波。 遼國蕭老太后是拉著子弟們出來刷經(jīng)驗和稱號的,可沒想真的攻城拼消耗,于是一來二去,一場大遼國的閃擊戰(zhàn)愣是被寇準拖成了持久戰(zhàn)。 能打成持久戰(zhàn),是因為此時宋遼兩國,用一個成語形容那就是麻稈打狼兩頭害怕。 大宋的主力分成兩部分,王超率領的河北軍主力不聽指揮,就趴在窩里不動,大宋主力的禁軍不僅數(shù)量遠不是蕭太后的對手,還要考慮遼國后續(xù)援軍的加入。 而遼國這邊也是麻煩,蕭太后帶著蕭氏的主力部隊殺過來,但是耶律家的好多王爺們都在看戲,等著蕭氏消耗之后再去摘瓜。此時等不到援軍的蕭太后并不知道大宋已經(jīng)無法控制自己的河北軍了。 于是大宋和大遼,都知道自家的援軍不會來了,但是卻又不知道對方的援軍什么時候加入,因此,大家都害怕對方真的瘋起來跟自己對命。 最后,兩國相互妥協(xié)著簽署了澶淵之盟。 而這一場盟約雙方也是各取所取,蕭太后回去宣傳大宋認輸,每年賠了十萬銀子,然后開始大肆提拔這一戰(zhàn)表現(xiàn)出色的蕭家子弟。 而宋朝則回去側重宣傳,這一戰(zhàn)自己拿回了關南十縣,收回了故土。 那么,這一場雙贏的戰(zhàn)爭,究竟是誰贏了呢?下回分解。 |
|
來自: Boboj56r00k9zs > 《時政~顧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