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蒙來說,過目就是攝影在心。過目不忘,實非夸張之詞。王蒙曾對我說,除了觀察、感悟、想象外,“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記憶方式”。文學實際上是一種記憶。 ——張守仁 知道王蒙這個名字,是在 1957 年的早春。六十年前我在武漢防空學校當軍事譯員,經(jīng)常到閱覽室去看報。一天,我在《文匯報》三版“筆會”上發(fā)現(xiàn)刊有《青春萬歲》的連載。看了幾天之后,便放不下了,一直焦急地等待著下文。王蒙的《青春萬歲》描寫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建時期一群中學生的生活。那時的年輕人,像剛剛升起的朝陽,朝氣蓬勃,透明向上,人人懷著一顆純凈的心,對未來充滿向往,人與人之間誠摯、友愛、互幫互助、樂于給別人友誼和溫暖。 那年我正在溫習功課,向往著去北京上大學。甚至想考上了北京的大學,也過上地質(zhì)學院大學生們那種熱火朝天的生活。到了北京有了機會,我要去找那個寫《青春萬歲》的王蒙,問問他為什么如此熟悉北京的中學生活。心想事成。我終于如愿以償?shù)乜歼M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于 1957 年 8 月底到首都上學來了。然而,我初次見到王蒙,已經(jīng)是在看了《青春萬歲》二十二年之后了。 在我的印象中,我第一次見到王蒙是在東城區(qū)北京市文化局一個簡陋的招待所里。北池子招待所原是一個小劇團的排練場。那是1979年的夏天,王蒙只穿著背心、短褲,汗流浹背地埋頭寫作。他那個房間很小,大概八九平方米,一床一桌一椅,別無他物。房間對面是盥洗室,那里響著嘩嘩的水聲,時有洗滌的肥皂氣味傳進室內(nèi)。窗外是招待所的電視室,每晚大家都來看電視,故異常喧鬧。還有不時打來的向王蒙約稿的電話。他就在如此吵鬧嘈雜的環(huán)境里,旁若無人地爬格子。我佩服他的拼搏精神。他在那間小屋里寫出了《布禮》《友人與煙》《悠悠寸草心》《夜的眼》《蝴蝶》等作品。后來,因稿件接觸的多了起來,談心聊天,我們彼此也漸漸熟悉起來。 1981年12月,我參與編輯王蒙的中篇小說《相見時難》。王蒙在這部中篇小說里融會了小說寫作的多種手法。人稱和敘述角度的轉(zhuǎn)換、意識的流動起伏、時空的交叉錯疊、人物視覺和聽覺的通感,真切地描繪了時間跨度長達三分之一世紀、空間橫跨東西兩個半球的當代生活。行文生動,心理真切,句式特殊,老練自如。這部作品體現(xiàn)出王蒙寫作技巧日臻豐富、多樣。小說發(fā)表之后,影響很大,程德培、曾鎮(zhèn)南、何西來等評論家紛紛撰文表示關(guān)注和肯定。不久,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印數(shù)可觀的單行本。 1985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在南京舉辦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頒獎會,王蒙以中國作家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的身份在授獎會上致開幕詞。他說:“當代讀者歡迎的仍是擁抱著時代、和生活貼得近、能夠說出讀者心里話的作品,例如《綠化樹》《北方的河》《在這片國土上》……中華民族是富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藝術(shù)需要想象力。最近有的文藝評論家提出要開拓思維空間。我想,文學創(chuàng)作也要開拓藝術(shù)空間。這次評獎,部隊作家的作品,不論是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處在突出的、引人注目的地位,幾個第一名,都是部隊作家的作品,值得地方上的同志學習。這次評獎,中篇、報告文學比較豐盛,短篇缺少激動人心、耐人尋味、出類拔萃之作。有的作品有冗長感,短篇宜短,是否可以濃縮一下……”我聽了王蒙的開幕詞,覺得他對文壇有居高臨下之感。 1986年6月25日,王蒙就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以后,十分忙碌。除部務會議、批閱文件,還經(jīng)常率團出訪。1987年10月9日晚,我去王蒙家聊天。那晚他送我三本書:《王蒙談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是一種燃燒》《王蒙中篇小說集》。他真算得上工作、創(chuàng)作兩不誤。不知怎么談起的,我夸他閱讀速度快,腦子好使,記憶力強。我說:“一個作家,沒有好的記憶力,好的想象力,很難設想。汪曾祺曾對我說,寫作就是寫記憶?!边@引起了他的談興。他說:“我曾當過一段時間老師。暑期里老師們聚在一起評卷子。我早已看完,許多老師還未看完,我只得低頭閉眼耐心等待。到了文化部,有的副部長說文件太多,上班時間看不完,每天晚上要帶回家中批閱。我卻很快能把一大沓文件看完,且能抓住要點,寫上批語,指出不當之處。時間就是生命。速讀節(jié)省了時間,也就等于延長了生命?!?/p> 我想起他前幾年寫的關(guān)于許多青年作家優(yōu)秀作品的札記、隨想、雜感,要不是有極強記憶力的腦子,能這樣“橫掃千篇如卷席”嗎?當晚回家讀《王蒙談創(chuàng)作》,感覺他思想活躍,隨時接受來自生活的信息,不斷觀察、感受、發(fā)現(xiàn)、觸發(fā)、聯(lián)想、想象,故有寫不完的素材,作品跳動著時代的脈搏,與時代共前進。信息就是財富。這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動的體現(xiàn)。 1994年10月,江西李滇敏邀請王蒙夫婦去訪問南昌。同行的還有我、唐達成、陳丹晨等文友。在南昌參觀溫室里千奇百怪的植物時,王蒙說了一句極有智慧、極富閱歷的話:“人應多和植物打交道?!闭驹跉v史風云激變的廬山上,只有王蒙這樣機敏的人,才能脫口說出如此深刻、如此睿智的話語來。有人問王蒙:“你出訪了哪些國家?有什么感想?”王蒙歷數(shù)訪過的國家,北美有美國、加拿大,中美有墨西哥,歐洲有德國、法國、摩納哥、英國、意大利、蘇聯(lián)、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亞洲有朝鮮、泰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約旦,非洲有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澳洲有澳大利亞……王蒙說:“地球很大,也很小。大國有大國的博大,小國有小國的小巧。彼此迥異,宜取長補短。赤橙黃綠青藍紫,世界各國的色彩、習俗是如此的不同,因此我們要互相尊重,彼此寬容……”王蒙一席話,使我們大開眼界。 1989年9月4日王蒙獲準辭去文化部部長職務以后,他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寫作、出訪、研究學問中去。2000年,他的長篇小說“季節(jié)系列”(《戀愛的季節(jié)》《失敗的季節(jié)》《躊躇的季節(jié)》《狂歡的季節(jié)》)全部寫成、出版。2006年至2008年,他出版了自傳三部曲《半生多事》《大塊文章》《九命七羊》。2013年,《這邊風景》出版,并榮獲茅盾文學獎。在此期間,他評議“紅樓”、研究老子,解釋莊子。政協(xié)常委,縱論創(chuàng)新;港臺演說,載譽而歸;頻繁出訪,為去領(lǐng)獎;名校講課,掌聲無窮;文思泉涌,勇攀高峰…… 王蒙原籍河北省黃皮縣龍?zhí)么濉?934年10月15日他生于北平沙灘紅樓附近。他父親王錦第當時正在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書。父親同室好友何其芳,正迷醉于小仲馬的《茶花女》?!恫杌ㄅ纺兄魅斯鞍⒚ⅰ币脖蛔g作“阿蒙”,何其芳便給好友兒子取名為“王阿蒙”。王錦第去“阿”留“蒙”,乃有“王蒙”的現(xiàn)名,一直沿用至今。寫出經(jīng)典著作《畫夢錄》的何其芳,絕難想到,他為之取名的那個王蒙,后來竟成為當代文學史上一個旗幟性的人物,何其芬芳,何其輝煌! 作者簡介 張守仁,出生于1933年,1961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十月》文學期刊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任《十月》雜志副主編。從事文學編輯四十余年,被譽為北京文壇“四大名編”之一。 他既是一位編輯家,又是一位散文家、翻譯家。著有散文集《廢墟上的春天》《文壇風景線》《你就是愛》《尋找勿忘我》《愛是一種傷害》,譯作有《道路在呼喚》(俄)、《魏列薩耶夫中短篇小說集》(俄)、《屠格涅夫散文選》(俄)等。他編發(fā)的《高山下的花環(huán)》《張鐵匠的羅曼史》《公開的情書》等許多作品,在全國獲獎并得到廣大讀者喜愛。 本文編選自《名作家記》張守仁 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