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稻盛和夫,被譽為“日本經營之圣”,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企業(yè)家。他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了京瓷和 KDDI 兩家世界500強企業(yè);在78歲高齡時又臨危受命,擔任日本航空領導人,用僅僅一年就將這家瀕臨破產的企業(yè)扭虧為盈,并創(chuàng)造了歷史最高利潤,成為業(yè)內傳奇。 關于本書 本書是稻盛和夫對自己長達50多年的工作心得的總結,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稻盛和夫希望通過這本書來揭示工作對于人生的根本價值。他相信,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工作觀,就不可能過好這一生,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這也是為什么每一個追求成功與幸福的人,都應該首先理解工作的真正意義,學習正確的“干法”。 核心內容 一、工作的根本意義在于,磨煉靈魂,提升心志,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二、在精神上,要愛上你的工作,對成功有強烈的渴望。 三、在行動上,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力求做到完美。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這期音頻為你解讀的《干法》,是日本著名企業(yè)家稻盛和夫的代表作之一。在這本書里,稻盛和夫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我們必須真正理解工作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工作觀,才能夠獲得事業(yè)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稻盛和夫為什么要寫這樣一本書呢?他在序言里說,寫這本書是出于對當下日本社會的深刻擔憂。二戰(zhàn)后,日本通過艱苦努力快速崛起為經濟強國,然而,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日本年輕一代,卻正在喪失至關重要的工作價值觀。他們要么把工作當成苦役,想方設法逃避工作,寧可當啃老族、御宅族;要么追求一夜暴富,撈一把就走,年紀輕輕就要退休去享受生活。當然了,這種現象不是日本獨有,在有些國家也同樣存在。稻盛和夫認為,正是這些錯誤的工作觀,導致了日本國力的下降,有“國將不國”的危險;更要命的是,這會讓年輕一代喪失生活方向,感覺人生無意義。所以,他要通過這本書來揭示工作對于人生的根本價值。我們每一個追求成功與幸福的人,都應該首先理解工作的真正意義,樹立正確的工作觀,學習正確的“干法”。 稻盛和夫被譽為“日本經營之圣”,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企業(yè)家。他白手起家,創(chuàng)辦了京瓷和 KDDI 兩家世界500強企業(yè);在78歲高齡又臨危受命,擔任日本航空領導人,用僅僅一年就將這家瀕臨破產的企業(yè)扭虧為盈,并創(chuàng)造了歷史最高利潤,成為業(yè)內傳奇。 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給你詳細說明什么才是稻盛和夫認為的正確的工作觀:第一,工作的根本意義在于,磨煉靈魂,提升心志,掌握人生的主導權;第二,在精神上,要愛上你的工作,對成功有強烈的渴望;第三,在行動上,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力求做到完美。 第一部分 下面我們就先來說第一點,工作的根本意義在于,磨煉靈魂,提升心志,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在書的一開篇,稻盛和夫就向我們提出一個深刻的問題:人為什么要工作?對這個問題,我們會說,這還用問嗎,工作當然是為了賺錢,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這當然沒錯,但如果把賺錢當成工作的唯一目的,我們就難免得出這樣的結論:最理想的工作當然是干得少拿得多,輕輕松松發(fā)大財,如果能什么都不干,躺著掙錢更好。換句話說,工作是一種為了掙錢而不得不承受的苦役,越少越好。這是現代社會普遍持有的一種工作觀。 稻盛和夫認為,現代社會這種“勞動即苦役”的觀點,來自西方基督教世界觀。在圣經故事里,亞當和夏娃原本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伊甸園里,不需要勞動,餓了可以隨便摘果子吃,但因為他們犯了錯,必須勞動才能換吃的。也就是說,人本來可以不勞而獲,只是為了贖自己的“原罪”,才不得不接受勞動這種懲罰。這就不難理解,由西方文明主導的現代觀念認為工作時間越少越好,而工作報酬越多越好。但是在日本,原本存在著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勞動觀念。這種觀念認為勞動是一種高貴的行為,對勞動精益求精是一種高貴的精神品質,最典型的就是近年來人人都在談的工匠精神。說起工匠精神,我們頭腦里大概會浮現出這樣一個典型形象:一個七八十歲的日本老頭子,一輩子只專注于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但是他卻擁有一種極大的精神感召力,能贏得整個社會的尊重。比如著名的壽司師傅小野二郎,一輩子做壽司,90歲高齡還工作在第一線,被尊為“壽司之神”,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在本書中,稻盛和夫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一位70多歲的木工師傅,一輩子都在修建神社。這位木工師傅在接受電視采訪時說:“樹木里宿著生命。工作時必須傾聽這生命發(fā)出的呼聲——在使用千年樹齡的木料時,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钡臼⒑头蚵犃酥笊钍芨袆樱麊柕?,這位木工師傅只是小學畢業(yè),為什么能說出如此動人心魄的話語,具備如此深沉厚重的人格?稻盛和夫舉的另一個例子,是他非常推崇的農村實踐家二宮尊德。二宮尊德出生于貧困農家,沒有學問,就靠著從早到晚、披星戴月地在田間精耕細作,最終把荒地變成良田,成就了自己的事業(yè),造福一方百姓。后來,二宮尊德被德川幕府啟用,與諸侯們一起被邀請到將軍府中。二宮尊德并沒有學習過上層社會的禮法,但是在將軍面前,他的言談舉止卻自然流露出高貴和威嚴。他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呢? 稻盛和夫舉這兩個例子是要說明,這就是工作對于人的根本意義:它能夠陶冶人格、磨礪心志,讓靈魂變得更崇高、更美好。而這就是人生的根本目的。在稻盛和夫看來,人生就是一場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旅程,只要我們在死亡的時候擁有比出生時更加高貴的靈魂,人生就達到了目的。要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不必隱居深山,也不必參禪悟道,而只需要二宮尊德那種“田間的精進”——也就是全神貫注、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地投入每一天的日常工作,這就是最尊貴的修行。所以,那些數十年如一日專注于自己工作的人,自然就成為了人格厚重、靈魂高貴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工作就是人生精進的道場,人只有通過工作才能實現人生的根本目的。稻盛和夫的原話是,在人的所有活動中,“工作是最尊貴、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 不僅如此,稻盛和夫還相信,工作除了讓人變得更加高貴,還可以讓人變得更加強大。通過極度認真的工作,我們能夠獲得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這種力量足以扭轉命運、掌握人生的主動權。我們常常感嘆,人生充滿了挫折與苦難,在無情的命運面前,我們除了自憐自艾、默默承受,還可以做什么呢?人的命究竟是天注定,還是可以被自己改變的呢?對此,稻盛和夫給我們講述了一段他自己的親身經歷。 稻盛和夫在青少年時期特別倒霉,干什么都不順利,可以說是厄運連連。先是初中升學考試落榜,接著又染上肺結核,那時候肺結核是不治之癥,他差點掛掉,這時家里的房子又在二戰(zhàn)中被燒成廢墟。后來考大學,第一志愿沒考上,只進了一所地方大學。大學畢業(yè)時遇上經濟蕭條,就業(yè)形勢不好,他又沒有背景和門路,多次求職應試都不中。走投無路之下,他差點投奔了黑社會。后來好不容易靠老師托關系,稻盛和夫才進了一家生產絕緣瓷器的小型家族企業(yè)。但他進去之后發(fā)現,這家企業(yè)其實已經破敗不堪、瀕臨倒閉,經營家族內訌不斷,上班第一個月就被拖欠了工資。他去公司旁邊的小店買東西,店主同情地對他說:“你怎么到這兒來了,待在這樣的破企業(yè),連老婆都找不到??!”可以想見,當時稻盛和夫的心肯定是拔涼拔涼的。 尤其是,還有幾個大學生跟稻盛和夫一起加入這家公司,他們一見面就滿腹牢騷,怨天尤人,不到一年時間都辭職走了。在這種氛圍之下,稻盛和夫更無心工作,想報考自衛(wèi)隊干部候補生學校一走了之。他還真考上了,但是入學需要戶口簿復印件,他寫信讓在老家的哥哥寄過來,卻遲遲沒有收到,結果錯過了開學日期。后來他才知道,是哥哥故意不給他寄,哥哥氣憤地說:“家里節(jié)衣縮食把你送進大學,多虧老師介紹才進了京都的公司,結果你不到半年就忍不住要辭職。真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家伙!”就這樣,稻盛和夫一個人留在了這家破敗的公司,無處可去。那一年,他23歲。想想看,如果是你,你會怎么辦呢? 當命運把稻盛和夫逼到了墻角,讓他退無可退,他發(fā)現自己只剩下唯一一個選擇,那就是改變心態(tài)、停止抱怨,以積極的態(tài)度全力以赴,極度認真地工作。正是這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成為稻盛和夫人生的轉折點。當時,稻盛和夫的工作任務是研發(fā)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他把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不分晝夜地做試驗;同時,埋頭苦讀業(yè)內最新發(fā)表的英文期刊和專業(yè)書籍,如饑似渴地學習鉆研。一開始,他好像是在賭氣似地拼命工作,但是漸漸地,隨著他一次次攻克技術難關,取得一個個研究成果,他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真的愛上了這份工作。接下來,命運奇跡般地改變了方向,稻盛和夫的人生進入了開掛模式:在實驗條件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他自主合成了一種叫鎂橄欖石的新型陶瓷材料,打破了當時美國通用電氣對這種材料的壟斷,成為轟動業(yè)內的一件大事;接著,他又利用這種材料開發(fā)出了一種 U 字型絕緣體,公司靠這個產品接到了大量訂單,起死回生,稻盛和夫成為全公司的英雄人物;4年之后,也就是在稻盛和夫27歲那年,他創(chuàng)辦了京瓷公司,10年之后上市,后來進入了世界500強。 對于這一連串不可思議的逆襲,稻盛和夫并沒有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是把它歸功于運氣。當然,這種運氣不是隨隨便便來的,必須通過極度認真的工作才能換來。只要拼命工作,你就可以不再畏懼命運,不再畏懼困難與挫折,因為所有的挫折都可以變?yōu)槌晒Φ幕A。這就是工作所蘊藏的巨大能量,它能夠讓我們扭轉命運,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導權。 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一個重點,工作的根本意義在于,磨煉靈魂,提升心志,掌握人生的主導權。工作就是人生精進的道場,那些數十年如一日專注于自己工作的人,都是人格厚重、靈魂高貴的人;同時,極度認真的工作可以賦予我們巨大力量,讓我們能夠扭轉命運,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那么,怎樣做才算是極度認真的工作呢?可以從精神和行動兩方面來看。在精神上,要愛上你的工作,對成功有強烈的渴望;在行動上,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力求做到完美。下面我們就先來說精神層面。 稻盛和夫23歲參加工作,到80歲時仍然在經營企業(yè),50多年來一心全撲在工作上。很多人不理解,就問老先生:“你為什么要這么拼?”老先生回答說:“因為我通過努力,讓自己喜歡上了自己的工作?!边@話聽起來有點不好理解,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為什么是“通過努力才喜歡”呢? 都說最好的工作就是自己喜歡的工作,只有做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持久的動力,但問題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工作;或者即使知道,由于種種條件限制,一時無法獲得這樣的工作機會;還有人歷經千辛萬苦進入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公司,卻發(fā)現實際的工作內容和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所以說,一個人能夠從事自己一開始就喜歡的工作,其實是一個極小概率事件,絕大多數人只能從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開始干起。那怎么辦呢?有些人以不喜歡這份工作為理由,消極怠工、牢騷滿腹,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稻盛和夫就說,這是非常不明智的人生態(tài)度,只會白白浪費掉自己的才華和機會。必須要積極轉變心態(tài),想方設法使自己愛上手頭這份工作,將它變成自己的“天職”。對此,稻盛和夫說:“天職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親自制造出來的。” 你看稻盛和夫自己,大學學的是當時很熱門的有機化學,但畢業(yè)時偶然進了一家生產絕緣瓷器的公司,從事的是無機化學領域的研究。公司根本沒有什么像樣的實驗設備,也沒有上司和前輩的指點,連研究資料都要自己掏錢去訂閱。這種情形之下,要如何愛上自己的工作呢?秘密就在于投入后的正反饋。不管喜不喜歡,先一心一意埋頭苦干,自然就會做出成果;有了成果,自然就會得到肯定和好評;有了肯定和好評,自然就會更有動力和信心投入工作,從而形成一個正反饋循環(huán)。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fā)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地愛上了這份工作。這就是稻盛和夫所說的“通過努力喜歡上自己工作”的含義。 一旦你愛上自己的工作,甚至是迷戀工作,在別人看來再苦再累的活兒,你都覺得不是事兒,反而樂在其中。愛上工作的人會想方設法把工作干好,他們永遠不會被動地等待領導來布置工作,而是自動自發(fā)地、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工作,稻盛和夫把這樣的人稱為“自燃型”的人。自燃型的人充滿能量,就像漩渦,可以把周圍的人帶動起來一起轉動,這是最好的員工。其次,是“可燃型”的員工,他可以被自燃型的人點著,跟著他一起燃燒。最差的是“不燃型”的員工,這類人內心冷漠,充滿負能量,不但不能燃燒,還喜歡給周圍的人潑冷水。團隊里只要有一個這樣的人,就會讓整個團隊的士氣受到影響。 總之,我們要千方百計讓自己愛上自己的工作,成為自燃型員工;同時,我們還必須具備對于成功的強烈渴望。我們都聽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過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想”,并不是指那種可有可無的隨便想想、做做白日夢,而是日思夜想、朝思暮想,整個人都沉浸在其中的癡迷狀態(tài)。只有達到這種強度的目標和愿望,才能夠滲透到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進而激發(fā)出內在的強大力量。 說到這里,稻盛和夫在書里講了一件令他受用一生的事情。他年輕時去聽過一次講座,主講人是松下電器的創(chuàng)始人松下幸之助,演講主題是關于“水庫式經營理念”。這是指,在經濟景氣的時候,企業(yè)要盡量做好儲備,“高筑墻、廣積糧”,就像水庫蓄水一樣,這樣等到經濟蕭條時期,就可開閘放水,渡過難關。當時在場聽講座的企業(yè)家很多,有人舉手提問說:松下先生,您講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問題是要怎樣才能讓經營有余裕,來修建“水庫”呢?光是這么想,而沒有具體方法,不是等于白說嗎?聽到這個問題,松下先生沉默了一會兒,然后似乎是答非所問、自言自語地說道:“不,你不想可不行啊?!?/p> 這個回答讓全場聽眾很是失望,而稻盛和夫卻說,這句話給了他極大的沖擊,就像被電流擊中了一樣。那一刻,他領悟到了松下先生的意思:要修建企業(yè)的“水庫”,方法千差萬別、因人而異,無法具體傳授,但只要敢于去想,抱有非做到不可的決心,擁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意志,就一定能夠找出實現的方法。修建“水庫”是這樣,經營企業(yè)、經營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稻盛和夫說,這是他領悟到的貫穿一生的真理。他發(fā)現一些能力和努力程度都差不多的人,有的事業(yè)很成功,有的卻表現平平,差距到底在哪里呢?他認為,差距就在于他們所持有的愿望在高度、深度、熱度上的不同,那些對成功抱有強烈渴望的人毫無疑問會更成功。 以上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二個重點:在精神上,要愛上你的工作,對成功有強烈的渴望。很少有人能碰到自己天生感興趣的工作,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努力,在正反饋循環(huán)中愛上自己的工作,成為自燃型員工,同時,要抱有對于成功的強烈渴望。 說完了對待工作的精神層面,我們再來說行動層面。在行動上,要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力求做到完美。 誰都知道工作應該努力,但問題是,要努力到什么程度呢?有人可能會說我已經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了,但這在稻盛和夫看來,是不夠的。努力程度不應該和自己比,而要和別人比,也就是說,不僅僅是盡自己的最大努力,而是要付出不比別人少的努力,甚至于超過別人幾倍的努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而且,不管你已經付出了多大努力,都總有再努力、再提升的空間,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稻盛和夫相信,面對困難,當你以為自己已經使盡了渾身解數、想盡了所有辦法,實在是黔驢技窮、無計可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這并不是事情的終點,而不過是重新開始的起點。這時候,要重新集結斗志、積蓄力量,回到原點再次出發(fā)。 書里講了這樣一個例子。有一次,京瓷接到了一批來自 IBM 的大訂單,這對公司來說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必須抓住。但是 IBM 對產品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光是規(guī)格說明就有厚厚一本,要求的尺寸精度也比普通水平高出了一個數量級,當時京瓷連測量這種精度的儀器都沒有。面對重重困難,稻盛和夫投入了可以調動的所有技術和資金,帶領團隊日以繼夜工作,終于做出了產品。誰知道,首批20萬件產品被 IBM 全部判定為不合格,退回重做。京瓷不但在資金上遭受重大損失,員工士氣也被極大挫傷。負責研發(fā)的技術人員極度沮喪地站在燒制陶瓷的爐具前面,茫然無措,淚流滿面。他說:“我們的努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實在是無計可施了?!钡臼⒑头蚩粗f:“你向神靈祈禱了嗎?”技術人員一愣,過了一會兒忽然點頭:“我明白了,讓我們從頭開始,再努力試試!”稻盛和夫的話不是要傳播迷信,他其實是在問,你確定真的已經“盡人事”、用盡所有能量和智慧了嗎?只有當你真正拼盡了全力,才有資格祈求神靈出手相助。后來,研發(fā)人員再次投入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做出了完全符合要求的高質量產品,為公司贏得了巨大的利潤和聲譽。 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人的潛力是無窮的,具備無限的可能性,只要肯付出超出別人的努力,就能夠將今天的不可能變?yōu)槊魈斓默F實。事實上,稻盛和夫就經常故意通過“輕率的承諾”來激發(fā)員工的潛力,將不可能變?yōu)榭赡堋K^輕率的承諾,是指做出超越自己能力范圍的承諾??瓷先ビ悬c不負責任,但稻盛和夫認為,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當下做不到的事情,不代表未來就做不到。比如創(chuàng)業(yè)之初,京瓷無法和大企業(yè)直接競爭,只能拿到一些大企業(yè)不愿意做、技術難度極高的風險項目,但是以京瓷當時的技術條件,根本就不具備承接這些項目的能力,每當這時,稻盛和夫絕不會說“我試試”,或者坦白承認“以現有條件做不到”,而是斬釘截鐵、拍著胸脯向對方保證“一定能做到”,往往令手下目瞪口呆。而一旦做出承諾,就只能背水一戰(zhàn),結果是全體員工上下齊心、日夜奮戰(zhàn),最終將不可能的任務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成果,這就是稻盛和夫對輕率承諾的巧妙運用。 稻盛和夫還說,除了要付出超過別人的努力,把不可能變成可能,還要更進一步,力求做到完美。完美和最佳不一樣,最佳是相對的,而完美是絕對的。一個產品可能已經做到了最佳,但仍然不夠完美,這時候就不能停止努力,直到生產出完美的產品為止。稻盛和夫認為,完美的產品不僅僅是內在性能要完美,而且外表也要完美無瑕,看上去就讓人心懷敬畏,甚至不敢用手去觸摸,好像會劃破手一樣。不過,京瓷的技術人員一開始卻并不認同這個觀點。有一次,一位工程師經過好幾個月的辛苦努力,才開發(fā)出了一件新產品,內在性能非常好,但是,稻盛和夫只接過來看了一眼,就冷冷地說不行,因為它看上去顏色灰暗,顯得不純凈。工程師當場就火了,反駁說:“社長也是技術出身的,希望你做出合理評價,顏色不鮮亮和產品的性能毫無關系?!钡堑臼⒑头驁猿终J為,性能優(yōu)秀的產品,外表也必須賞心悅目,因為產品的外觀就是最外顯的品質,因此,這件產品不合格,必須打回重做。無奈之下,這位工程師只好從頭開始,又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于拿出了稻盛和夫心目中完美無暇的產品——純白、鮮亮、會劃破手的產品。追求完美,也成為了京瓷員工所共同持有的信念。 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就給你講到這,下面來簡單總結一下為你分享的內容。 第一,工作的根本意義在于,磨煉靈魂、提升心志,掌握人生的主導權。工作就是人生精進的道場,那些數十年如一日專注于自己工作的人,都是人格厚重、靈魂高貴的人;同時,極度認真的工作可以賦予我們巨大力量,讓我們能夠扭轉命運,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第二,在精神上,要愛上你的工作,對成功有強烈的渴望。很少有人能碰到自己天生感興趣的工作,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努力,在正反饋循環(huán)中愛上自己的工作,成為自燃型員工;同時,要抱有對于成功的強烈渴望。 第三,在行動上,要付出超過任何人的努力,力求做到完美。在看起來沒辦法的時候,不能輕言放棄,而要回到原點重新出發(fā),把不可能變?yōu)榭赡堋M瑫r,還要更進一步,堅持完美主義,做出無論從性能上還是外表上都完美無瑕的產品。 《干法》這本書是稻盛和夫對自己長達50多年的工作心得的總結,探討的是正確的工作態(tài)度;除了這本書,他還寫過一本影響力更大的書,叫做《活法》,探討的是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每天聽本書欄目也解讀過這本書,你可以把這兩本書對照著來聽。在稻盛和夫看來,無論是工作還是做人,都必須堅持正確的態(tài)度和原則,也就是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事業(yè)和人生才不會迷失方向,才會走得順暢。 撰稿:徐玲 腦圖:摩西 轉述:孫瀟 |
|
來自: blackhappy >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