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敢則殺”是什么意思? 這句話的關(guān)鍵點是我們?nèi)缃窭斫獾摹坝赂摇痹诋?dāng)時是兩個意思,搞清楚這兩個字分別的意思,再結(jié)合上下文,自然就能理解這句話。 何為勇?有超出常人的勇氣,敢于堅持自己的是非觀和判斷,并且能夠不受外界威脅和影響,正確表達(dá)出來,這叫做“勇”。 何為敢?有勇氣,有膽量?!案摇焙汀坝隆北绕饋砀v究的是作為人的本能,不懼怕危險并迅速面對,是一種執(zhí)行力的表現(xiàn)。 所以,“勇”是有心,“敢”是行動。 而在這句話中,“敢”更多的意思是魯莽,是一時意氣,是匹夫之勇。做事不顧及后果,硬上。 因為這是半句話,還有對應(yīng)的一句話,是“勇于不敢則活”。 翻譯成白話就是:“有勇氣并呈匹夫之勇的人一般都掛了,而有勇氣卻知道以柔克剛的人才能存活?!?/p> 我們可以看出來,老子對“勇”和“敢”的態(tài)度。他是贊成“勇”,反對“敢”的。這是符合老子“以柔克剛、以弱勝強(qiáng)”的理念的。 在《道德經(jīng)》另一章(具體忘了),他曾說過:“慈故能勇”,意思是勇是出自慈悲心的。比如我們批評人,那說明是有慈悲心,想希望對方改掉毛病。如果沒有慈悲心,我們何必多嘴,管他是死是活?
這其實是兩種“勇”?!坝掠诟摇本褪恰安环透?,絕對不慫”,這是絕對地“剛”,“勇于不敢”則是“考慮再三、權(quán)衡利弊”,這是知道變通的“柔”。 我們在生活中難免和其他人發(fā)生摩擦、甚至吵架動手,那種不服就干的人有什么下場?打贏了進(jìn)局子,打輸了進(jìn)醫(yī)院。而真正有思維的人是會根據(jù)情況認(rèn)慫的,避免不必要的傷害。這不是沒有原則、沒有膽量的認(rèn)慫,而是在權(quán)衡利弊得失下的退讓,才能稱之為“勇于不敢”。 在老子的理論中,至柔則是剛,至弱就是強(qiáng),不敢,乃是大勇。 這也就是莊子的“無用為大用”的理論出處,說得現(xiàn)代點,就好像我們?nèi)缃窳餍械囊痪湓挘骸俺蔀橐粋€廢物,那就肯定不會被利用”。 那么這是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呢?是不是凡事都退讓就對了?也就是說真的去做一個毫無利用價值的廢物? 當(dāng)然不是的。這只是對“勇”的兩種處理方式“敢或不敢”。首要的條件還是要“勇”,而并非因為“怯”而形成的“不敢”,因為“不敢”而失去是非判斷能力。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三章,我們看原文:
這一章為我們貢獻(xiàn)了一個超實用的成語:“天網(wǎng)恢恢”。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就是你不用去管、去爭、去論、去辯,多行不義必自斃,天道不會放過他。 這是有態(tài)度的,并非是非不分。 老子還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yīng),不召而自來”,不爭是大爭,最終會取勝;沒有一句話說,但天地自然運行良好;不刻意追求,而該來的自然會來。 這里是指大自然的態(tài)度。而我們遵從老子的“道法自然”,具備了和自然相同的態(tài)度、順應(yīng)天道,保存自己,在天道輪回的時候,自然就會得到好的結(jié)果。 韓信的胯下之辱,正是這種“勇于不敢則活”的最好的例子,如果當(dāng)時“敢”于意氣之爭,“勇于敢則殺”,在鬧市直接和人干起來,歷史的走向就完全有可能不一樣了。 保存自己,不受到無謂之人、事的傷害,追求自己的道,這就是“大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