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晚報》 2019-12-08 蔡曾煜 一 我國是柑橘原產(chǎn)地,栽培歷史至少有4000年以上?,F(xiàn)在世界生產(chǎn)的主要柑橘品種,其原種都是引自中國。 我國柑橘的栽培,在公元前三世紀的《尚書·禹貢》《周禮·冬官考工記》等古籍中早有記述,漢晉時已有更多的史志、筆記與詩賦記錄了柑橘。但有關(guān)各地貢橘的記載,自《禹貢》提到揚州的貢橘后,直到唐代的史志與文學作品中才寫到蘇州的貢橘。 《尚書·禹貢》記載了先秦時全國的山川、地形、物產(chǎn)等情況,其中有關(guān)柑橘,只提到揚州“厥苞橘柚、錫貢”。當時的揚州地域范圍,包括現(xiàn)在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地區(qū)與浙江、江西兩省的一部分。故《禹貢》所記貢橘的產(chǎn)地是蘇州還是浙江、江西?史料中無充分證據(jù)確定。 史籍中最早記載蘇州洞庭柑橘的是南朝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吳均(469-520),唐·歐陽詢在《藝文類聚·食物部》,引錄了吳均的《餅說》,其中提到“洞庭負霜之橘”。 《新唐書·地理志·江南道》記載了蘇州吳郡的土貢有柑橘,同時也記浙江的湖州、杭州、溫州亦有貢橘,但在唐詩中的許多柑橘詩,大多是寫蘇州的洞庭橘。 盛唐時曾為長洲縣尉的劉長卿(726-786),詩《吳中聞潼關(guān)失守,因奉寄淮南蕭判官》,是唐詩中最早記述洞庭橘的。這首詩寫于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安史之亂潼關(guān)失守時:“木落姑蘇臺,霜收洞庭橘”。同一時期的詩僧皎然與詩人、畫家顧況的詩亦分別寫到:“洞庭仙山但生橘,不生凡木與梨栗?!薄岸赐ラ贅浠\煙碧,洞庭波月連沙白?!蔽鋭t天的曾侄孫武元衡(758-815)在詩《送陸書還吳》中,提到了西洞庭山(古又稱包山)的貢橘:君住包山下,何時入帝鄉(xiāng)?!薄?/p> 唐德宗貞元四年到六年(788-790),韋應物任蘇州刺史,為友人求橘,因洞庭橘尚未成熟,而須等候采摘,賦詩《故人重九日求橘書中戲贈》“:憐君臥病思新橘,試摘猶酸亦未黃。書后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p> 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白居易在京城長安為官時,寫到蘇州的洞庭橘。詩《輕肥》曰:“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薄队心驹姟吩唬骸爸^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碧凭醋趯殮v元年(825)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調(diào)任蘇州,在杭州期間未見有寫浙江柑橘的詩詞,而到蘇州當年的秋天,書《揀貢橘書情》描繪了親自摘取洞庭貢橘的情意:“洞庭貢橘揀宜精,太守勤王請自行。珠顆形容隨日長,瓊漿氣味得霜成。登山敢惜駑駘力,望闕難伸螻蟻情。疏賤無由親跪獻,愿憑朱實表丹誠?!蹦涣艔埻?、周元范的《奉和白太守揀貢橘》詩,則表述了當時洞庭柑橘的種植盛況:“凌霜遠涉太湖深,雙卷朱旗望橘林。樹樹籠煙疑帶火,山山照日似懸金?!敝茉对娫唬骸半x離朱實綠叢中,似火燒山處處紅?!碑斈臧拙右走€有兩首寫洞庭橘的詩,一首《宿湖中》說明了唐代蘇州貢橘的數(shù)量與規(guī)模:“水天向晚碧沉沉,樹影霞光重疊深。浸月冷波千頃練,苞霜新橘萬株金……”另一首《夜泛陽塢入明月灣即事寄崔湖州》寫了西山明月灣橘林的壯觀:“掩映橘林千點火,泓澄潭水一盆油?!?/p> 晚唐時蘇州的柑橘果實保鮮與栽培技術(shù),已達到很高水平。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蘇州軍事院判官皮日休,在早春為病中好友陸龜蒙寄橘,詩《早春以橘子寄魯望》曰:“知君多病仍中圣,盡送寒苞向枕邊。”“個個和枝葉捧鮮,彩凝猶帶洞庭煙?!标扆斆苫爻暝姟兑u美以春橘見惠兼之雅篇》曰:“到春猶作九秋鮮,應是親封白帝煙?!边@兩首詩證明蘇州在唐代的秋橘已能保鮮到春。 唐僖宗乾符四年(877)的進士康駢,著晚唐傳奇小說《劇談錄》,敘述了蘇州洞庭貢橘,時稱為京城珍果:“時有水陸珍異,吳中進洞庭橘子,恩賜宰臣外,京輦未有此物?!?/p> 二 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朱長文撰《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記蘇州物產(chǎn):“其果,則黃柑香碩,郡以充貢,橘分丹綠?!?/p> 宋代羅愿(1136-1184)撰訓詁書《爾雅翼》,釋草木獸蟲魚各種物名,在釋“橘”時特別提到洞庭橘:“橘生于江南,素華丹實,皮既馨香,又有善味,尤生于洞庭之包山?!?/p> 南宋紹熙三年(1192)范成大纂編的《吳郡志·土貢》一節(jié),詳細記述唐代與北宋時蘇州貢橘的史實。在《土物》一節(jié)特別記錄了洞庭東西山的綠橘與真柑,稱真柑“其品特高,芳香超勝,為天下第一?!薄秴强ぶ尽ぞG橘》謂:“綠橘,出洞庭東西山,比常橘特大,未霜深綠色,臍間一點先黃,味已可全噉,故名綠橘?!蔽覈謱W家陳植(1899-1989)校注《長物志》謂:“綠橘即今福橘……范成大詩《手植福橘十年不花》即指此。”著名柑橘專家曾勉(1901-1988)在《太湖洞庭山的果樹》中亦引錄范成大這首詩,并謂:“洞庭山福橘栽培始于宋?!?/p> 《吳郡志·真柑》謂:“真柑,出洞庭東西山。柑雖橘類,而其品特高,芳香超勝,為天下第一。浙東、江西及蜀,果州皆有柑,香氣標格,悉出洞庭下。土人亦甚珍貴之。其木畏霜雪,以不宜旱,故不能多植及持久。方結(jié)實時,一顆至直百錢,猶是常品,稍大者倍價。併枝葉剪之,饤盤時,金碧璀璨。已可人矣。安定郡王以釀酒,名‘洞庭春色’,蘇文忠公為作賦,極道包山震澤土風,而極于追鴟夷而酌西子,其貴珍之至矣?!边@里范成大引了蘇軾的《洞庭春色賦》,講了北宋時安定郡王趙世準用洞庭西山的真柑,釀成洞庭春色酒的故事。蘇軾因得郡王侄德麟的賞酒,而于紹圣元年作此賦,《洞庭春色賦》的字貼,現(xiàn)藏吉林省博物館。韓彥直的《橘錄》記有真柑:“真柑在品類中最貴可珍?!薄耙幻楦蹋^其味之似乳酪?!狈冻纱笤凇秴强ぶ尽分幸洝对S(1078-1084)土貢錄》,謂:蘇州每年貢橘達“一萬五千顆”。 在韓彥直的《橘錄》中,也寫有洞庭柑:“洞庭柑皮細而味美,比之他柑,韻稍不及,熟最早,藏之至來歲之春,其色如丹,鄉(xiāng)人謂其種自洞庭山來,故以得名?!弊C實蘇州柑橘的一些優(yōu)良品種在宋代其它橘區(qū)亦來引種。 南宋后由于氣候變化,蘇州遭遇幾次大寒,柑橘損失慘重。洞庭柑橘漸衰,浙江溫州柑橘突起。在韓彥直的《橘錄》中也提到“橘也出蘇州、臺州,西出荊州。而南出閩、廣數(shù)十州。皆木橘耳。已不敢與溫橘齒”。但洞庭東西山的橘農(nóng)至今仍然保存了一些優(yōu)良的地方品種,曾勉在《太湖洞庭山的果樹》一書中,認為自宋傳至今的品種有早紅,又名洞庭紅;朱橘,又名朱砂橘、大紅袍,在唐代已有栽培;了紅(料紅),是朱橘中的一個中熟品種;綠橘,即福橘;橙,古代稱為柚,包括橙子(野橙)、蟹橙(羅漢橙)、香橙(蜜橙、平橘)與香圓等幾種。 |
|
來自: 蘇迷 > 《蘇州農(nóng)業(y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