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國目前的行政區(qū)劃是23個省、5個自治區(qū)、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qū),一共是34個省級行政區(qū)。這個區(qū)劃格局的雛形是在1967年形成的,不過當時只有22個省和3個直轄市,也沒有特別行政區(qū),1988年,海南島從廣東省里析置出來,單獨成省,1997年設立重慶直轄市,再加上后來的港澳回歸,由此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 說起我國行政區(qū)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商周時期的分封制本質和今天的行政區(qū)劃還不一樣,但為后來行政區(qū)劃的出現(xiàn)提供了藍本。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郡縣制開始推行,這就是我國最早的行政區(qū)劃。 到了漢朝時,統(tǒng)治階級又在郡縣的基礎上做了補充,加入了和郡同級的王國,和縣同級的則有侯國、邑和道。其中,道作為少數民族集聚區(qū)的行政區(qū)劃,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xiàn)。后來基本千年沒怎么發(fā)生太大的變化。而元朝的行省制度又是一次飛躍性的改革,這個制度也一直沿襲,一直到中國封建王朝結束。 清朝時,對于少數民族聚集的行省,采用的是土司制度管理,即由少數民族首領充當地方行政長官土司,實現(xiàn)了高度自治,而中原地區(qū)的其他行省,則是我們在電視劇里看到的督撫體系,即總督和巡撫。 說起總督,最著名的當屬兩江總督了。我們熟知的近代清末歷史名人很多都做過兩江總督,譬如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每個都是中國近代響當當的人物。那么問題來了,這個兩江總督到底管轄的是個什么地方,為何走馬上任的都是這么牛逼的人物呢? ![]() 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兩江總督管理的是兩個省,一個是江西省,另一個是江南省。此江西省并非如今的江西,而是包含了今天長江以南的江西省和廣東省大部分地區(qū),以及湖南省的部分地區(qū)。 后者江南省則包括現(xiàn)在的安徽、上海、江蘇以及江西省婺源縣、湖北省英山縣、浙江省嵊泗列島等地,正是古代文人經常提到的江南地區(qū)。 為何乾隆這么愛下江南呢?原因在于江南省是清朝13行省里最富裕的那個,其賦稅能占到全國所有行省的3分之1,而且,全國科舉上榜人數,江南省占了一半,向來有“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的說法。 正是因為這個地方人杰地靈,所以歷來走馬上任的兩江總督都是清廷能力最強的人。但自古以來有個永恒不變的道理,就是太富會遭來統(tǒng)治階級的嫉妒,像歷史上的富人,最終都沒有好結局,譬如明初首富沈萬三,而太富裕的地區(qū),則會遭到統(tǒng)治者的肢解。 江南省便是如此,為了維護統(tǒng)治的安穩(wěn),清初時,江南省從內部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叫江南右布政司,省會是蘇州,另一部分是左布政司,省會江寧,也就是如今的南京。 但沒多久,清朝統(tǒng)治者又開始整幺蛾子了,把蘇州和江寧合并到了右布政司,還將其改名,取兩個市的首字,成了如今的江蘇。又將安慶和徽州合并到左布政司,更名為安徽。而此時,右布政司還有一塊遺留地沒有任何歸屬,這塊地就是現(xiàn)在的上海。 于是,清朝時最富的江南省就這樣被拆成江蘇、安徽和上海3個省級行政區(qū)。而這三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富庶之地,直到今天,仍還是穩(wěn)坐我國超級富豪省的寶座,特別是上海,GDP高居全國城市榜首。 看來,江南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風水寶地,不論行政區(qū)劃如何變化,都難以撼動它的繁華。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
來自: 容得草堂 > 《民俗 旅游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