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物,有個非常獨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很多成套的文物,卻分隔萬里之遙。比如昭陵六駿浮雕石刻,“颯露紫”、“拳毛騧”被偷運到美國,藏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更著名的是圓明園的十二生肖銅獸首,目前仍有幾個下落不明。這都是因為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無力守護國寶,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流失海外。 然而,還有一套國寶,雖然是分隔異地,卻都是在祖國的懷抱。它就是春秋蓮鶴方壺,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春秋蓮鶴方壺一共有兩個,其一收藏與故宮博物院,其二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它們?yōu)槭裁磿环珠_呢?這要從上世紀20年代的一次考古發(fā)現(xiàn)說起。 在當時,河南新鄭發(fā)現(xiàn)了一座戰(zhàn)國大墓,并且出土了鼎、簋、鬲、尊、壺等百余件青銅器。盡管陪葬品如此豐富,但考古界卻一直沒有搞清楚,這座墓的墓主人到底是誰,這批文物也只能被稱為“新鄭彝器”,本文的主角春秋蓮鶴方壺就是成對出現(xiàn)于這批文物之中。 要知道,這次考古發(fā)現(xiàn)的時機并不好,當時就有軍閥混戰(zhàn),后又有十三年抗日戰(zhàn)爭,局勢很不太平。但是,這批國寶文物卻相當幸運,在出土后不久,河南方面就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館,“新鄭彝器”全部轉移到博物館保存。 隨后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保護這批文物,河南博物院將它們分為分裝為68箱,由十多人專程輾轉武漢、重慶,最后藏在了偏僻的宜賓縣柏溪鎮(zhèn)。這一路被稱為“險惡之旅”,為了護寶涌現(xiàn)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解放戰(zhàn)爭即將勝利之時,其中的28箱已經(jīng)運至臺灣,而剩下的30箱則在機場被攔截下來,這一對春秋蓮鶴方壺就在其中。解放后,兩只方壺中高度較低、底部略有殘缺的那個被帶到北京,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另外一只仍然送回了河南博物院。 這一次離別,卻是相對甜蜜的,因為國寶還是留在了祖國。它們只不過分居兩地,更好地迎接參觀者,更好地傳播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這對方壺,為什么會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受到如此高規(guī)格的重視呢? 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發(fā)展變遷中,許多文物的名字都有所變化,甚至變得面目全非,或者已經(jīng)失去了它們的實際功能,比如鼎、罍、彝等等。然而,壺卻一直保留了下來,而且在外形上和用途上,都沒有太多的變化。我們對于壺這件器物的本身,就有熟悉感和親切感。 然而,這對壺也有獨到之處。別的壺,要么就是圓柱形的,要么就是方方正正的,它卻是扁方體,這個造型比較獨特,是極少能在青銅器中看到的。 更為重要的是,它們本身的制作非常精美,工藝十分繁瑣,展現(xiàn)出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風貌和審美情趣,更是我國先民高超技術的代表之作。壺身之上,是精美的蟠龍紋,而且每條蟠龍的頭頂,都不是簡單地花紋,而是直立起來,這樣淺浮雕的工藝,顯然大大增加了制作的難度。 壺的四周,鑄造著四只圣獸,仿佛簇擁這壺身。它們頭角崢嶸,長著雙翼,長長的尾巴卷起,一派威武的形態(tài)。在方壺的底部,又是兩只神獸,它們承擔著全部重量,卻又昂首闊步,躍躍欲動,顯得輕松自若,舉重若輕。 方壺的壺蓋也是精心制作的,它們呈現(xiàn)蓮花狀,并且被人為鏤空,十分富麗堂皇?;ò甑闹虚g,又有一個小蓋,上面站立著一只仙鶴,悠然自得,從容淡定,瀟灑不已。春秋蓮鶴方壺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這件文物就是做工如此精湛,涵蓋了圓雕、淺浮雕、細刻、焊接等多種高超的技法,將古代先民的想象力發(fā)揮到了極致。所以,它們才被稱為古代青銅器中精品中的精品。在極少數(shù)的情況下,這對國寶會聯(lián)袂展出。那時候,它們熠熠生輝,總是現(xiàn)場的焦點,也總是驚艷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