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四圣心源 譯讀卷六

 gyhifi 2019-12-11
雜病解中
腹痛根原

[原文]腹痛者,土濕而木賊之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膽胃右轉(zhuǎn),土氣回運(yùn)而木氣條達(dá),故不痛也。水寒土濕,脾氣陷而胃氣逆,肝膽郁遏,是以痛作。

蓋乙木上升,是為枝葉,甲木下降,是為根本。脾陷則乙木之枝葉不能上發(fā),橫塞地下,而克己土,故痛在少腹;胃逆則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盤郁地上,而克戊土,故痛在心胸。肝膽之經(jīng),旁循脅肋,左右并行,而三陽之病,則外歸于經(jīng),三陰之病,則內(nèi)歸于臟。以陰盛于內(nèi)而陽盛于外,故痛在藏腑者,厥陰之邪,痛在脅肋者,少陽之邪也。至于中氣頹敗,木邪內(nèi)侵,則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當(dāng)臍,更為劇也。

此其中間,有木郁而生風(fēng)熱者。肝以風(fēng)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下痛者,風(fēng)多而熱少,上痛者,熱多而風(fēng)少,而究其根原,總屬濕寒。若有水谷停瘀,當(dāng)以溫藥下之,仲景大黃附子湯,最善之制也。若宿物留滯,而生郁熱,則厚樸七物湯,是良法也。如其瘀血堙塞,氣道梗阻,而生痛者,則以破結(jié)行瘀之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湯,酌其寒熱而選用焉。若無宿物,法宜培土疏木,溫寒去濕之劑,大建中,附子粳米,烏頭石脂三方,實諸痛證之準(zhǔn)繩也。

【翻譯】腹痛的,土濕而木賊克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膽胃右轉(zhuǎn),土氣回運(yùn)而木氣條理通達(dá),所以不痛。水寒土濕,脾氣下陷而胃氣上逆,肝膽郁遏,所以痛發(fā)作。

乙木上升,這是枝葉,甲木下降,這是根本。脾下陷則乙木的枝葉不能向上生發(fā),橫塞地下,而克己土,所以痛在小腹;胃上逆則甲木的根本不能向下培養(yǎng),盤郁地上,而克戊土,所以痛在心胸。肝膽的經(jīng),兩旁沿著脅肋,左右并行,而三陽經(jīng)的病,則外歸于經(jīng),三陰經(jīng)的病,則內(nèi)歸于臟。因為陰盛于內(nèi)而陽盛于外,所以痛在藏腑的,厥陰經(jīng)的邪氣,痛在脅肋的,少陽經(jīng)的邪氣。至于中氣頹敗,木邪內(nèi)侵,則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當(dāng)中的肚臍,更為劇烈。

這病發(fā)在身體的中間,有木郁而生風(fēng)熱的。肝以風(fēng)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下痛的,風(fēng)多而熱少,上痛的,熱多而風(fēng)少,而究其根原,總屬濕寒。

如果有水谷停瘀,應(yīng)當(dāng)用溫藥下之,仲景的大黃附子湯,是最好的治療法子。如果過夜的東西留滯,而生郁熱,則用厚樸七物湯,是良法。如果病人瘀血堵塞,氣道梗阻,而產(chǎn)生痛的,則用破結(jié)行瘀的藥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湯,斟酌病人的寒熱而選用。如果沒有過夜的東西,治療方法適宜于培土疏木,溫寒去濕的藥物,大建中,附子粳米,烏頭石脂三個方子,實在是各種痛證的準(zhǔn)繩。

[原文]姜苓桂枝湯

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干姜三錢煎大半杯,溫服。

治脾肝下陷,痛在少腹者。柴胡桂枝鱉甲湯

柴胡三錢鱉甲三錢,醋炙甘草二錢桂枝三錢半夏三錢芍藥三錢茯苓三錢煎大半杯,溫服。

治胃膽上逆,痛在心胸者。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翻譯】姜苓桂枝湯

桂枝11克芍藥11克甘草7克茯苓11克干姜11克煎大半杯,溫服。

治療脾肝下陷,痛在小腹的病。柴胡桂枝鱉甲湯

柴胡11克鱉甲(醋炙)11克甘草二錢桂枝11克半夏11克芍藥11克茯苓11

煎大半杯,溫服。治療胃膽上逆,痛在心胸的。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原文]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濕,木氣郁沖所致。心腹痛劇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者,宜姜椒附桂,驅(qū)寒邪而達(dá)木郁,必重用苓甘,瀉濕培土,而緩其迫急,其痛自止。肝以風(fēng)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其間木郁風(fēng)動,火郁熱發(fā),亦往往而有,而推其脾腎,無不濕寒之理,即有風(fēng)熱兼作,用芍藥柴芩,以瀉肝膽,而脾腎之藥,必宜溫燥,此定法也。 

肝主藏血,風(fēng)動血耗,乙木枯槁,生意不遂,郁怒而賊脾土,則生疼痛。若血枯木燥,宜芍藥阿膠歸地首烏之類,以滋風(fēng)木。木榮風(fēng)退,即當(dāng)減去,不可肆用,以敗土氣。

血郁痛作,或內(nèi)在藏腑,或外在經(jīng)絡(luò),其證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多怒而善忘。以肝竅于目,主藏血而華色,血瘀不能外華,故皮膚粗澀而黑黯也。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若癥結(jié)難開,加蟅蟲虻蟲之類行之。尋常血瘀,五靈脂、山羊血,功力亦良。

飲食停滯,土困木郁,以致作痛,用仲景溫下之法,大黃姜附,瀉其食水。劇者,稍加巴霜一二厘,擴(kuò)清陳宿,功效最捷。一切宿物壅阻,并宜此法。

【翻譯】凡是心腹疼痛,大都是因水寒土濕,木氣郁沖所致。心腹痛劇烈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的,適宜用大姜、川椒、附子、桂枝,驅(qū)寒邪而通達(dá)木郁,必重用茯苓、甘草,瀉濕培土,而減緩危急,病人的痛自然止住了。肝以風(fēng)木主令,膽隨從相火化氣,其間木郁風(fēng)動,火郁熱發(fā),也經(jīng)常的有,而推論到脾腎,沒有不濕寒的道理,即有風(fēng)熱同時發(fā)作,用芍藥、柴芩,以瀉肝膽,而脾腎的藥,必宜溫燥,這是定法。

肝主藏血,風(fēng)動血耗,乙木枯槁,生長意愿不旺盛,郁怒而賊克脾土,則產(chǎn)生疼痛。如果血枯木燥,宜用芍藥、阿膠、當(dāng)歸、熟地、首烏之類,以滋養(yǎng)風(fēng)木。木榮風(fēng)退,應(yīng)當(dāng)立即減去,不可任意使用,以免衰敗土氣。

血郁痛發(fā)作,或內(nèi)在藏腑,或外在經(jīng)絡(luò),其病證皮膚枯燥如鱗甲交錯之狀,兩目黯黑,多怒而善忘。因為肝開竅于目,主藏血而華色,血瘀不能外華,所以皮膚粗澀而黑黯。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如果癥結(jié)難破開,加蟅蟲、虻蟲之類行之。尋常的血瘀,五靈脂、山羊血,功力也很好。

飲食停滯,土困木郁,以致發(fā)作疼痛,用仲景溫下的方法,大黃、大姜、附子,瀉其食水。嚴(yán)重的,稍加巴豆霜一二厘,擴(kuò)清陳宿,功效最快捷。一切宿物堵塞,一并適宜這個方法。


巴豆,【處方用名】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性味】辛,熱,有大毒。

【歸經(jīng)】入胃、大腸經(jīng)。

【功用主治】瀉寒積,通關(guān)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fēng),喉痹,惡瘡疥癬。

1.峻下冷結(jié):適用于冷結(jié)便秘,腹?jié)M刺痛;或小兒乳食積滯,痰多驚悸。2.攻痰逐水:可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之癥;寒食結(jié)胸,痰涎壅盛,胸膈滯悶,肢冷汗出者;以及痰迷清竅,精神錯亂。

3.用治癰腫膿成不潰,本品有蝕瘡排膿之功。


腰痛根原

[原文]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木生于水,水暖木榮,生發(fā)而不郁塞,所以不痛,腎居脊骨七節(jié)之中,正在腰間,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結(jié)塞盤郁,是以痛作。木者,水中之生意,水泉溫暖,生意升騰,發(fā)于東方,是以木氣根荄下萌,正須溫養(yǎng),忽而水結(jié)冰凘,根本失榮,生氣抑遏,則病腰痛。

腰者,水之所在,腹者,土之所居,土濕而木氣不達(dá),則痛在于腹,水寒而木氣不生,則痛在于腰。然腰雖水位,而木郁作痛之原,則必兼土病。蓋土居水火之中,火旺則土燥, 水旺則土濕,太陰脾土之濕,水氣之所移也。土燥則木達(dá)而陽升,土濕則木郁而陽陷,癸水既寒,脾土必濕,濕旺木郁,肝氣必陷,陷而不已,墜于重淵,故腰痛作也。

色過而腰痛者,精亡而氣泄也。精,陰也,而陰中之氣,是謂陽根??v欲傷精,陽根敗泄,變溫泉而為寒冷之淵,化火井而成冰雪之窟,此木枯土敗之原,疼痛所由來也。緣陰陽生長之理,本自循環(huán),木固生火,而火亦生木。少陰之火,升于九天之上者,木之子也,少陽之火,降于九地之下者,木之母也。其生于水者,實生于水中之火。水中之陽,四象之根也,《難經(jīng)》所謂腎間動氣,生氣之原也。

【翻譯】腰痛的病,水寒而木郁。木生于水,水暖木榮,生發(fā)而不郁塞,所以不痛,腎居脊骨七節(jié)之中,正在腰間,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結(jié)塞盤郁,所以痛發(fā)作。木,水中之生發(fā)意愿,水泉溫暖,生長意愿升騰,發(fā)于東方,所以木氣根本從下萌發(fā),正是需要溫養(yǎng),忽而水結(jié)冰化,根本失榮,生氣抑遏,則是發(fā)病腰痛。

腰,水的所在地,腹,土的居所,土濕而木氣不達(dá),則痛在于腹,水寒而木氣不生,則痛在于腰。然而腰雖是水的位置,卻是木郁積發(fā)作痛的本原,則必定同時發(fā)作土病。因為土居水火之中,火旺則土燥,水旺則土濕,太陰脾土的濕,水氣移動所致。土燥則木達(dá)而陽升,土濕則木郁而陽陷,癸水既寒,脾土必濕,濕旺木郁,肝氣必下陷,下陷而不停止,墜到極深極低,所以腰痛發(fā)作。

過度好色而腰痛的,精盡人亡而氣外泄。精,陰氣,而陰中的氣,這叫陽根??v欲傷精,陽根敗泄,變溫泉而為寒冷的深淵,化火井而成冰雪窟,這是木枯土敗的本原,疼痛的由來。緣于陰陽生長的道理,本來就是循環(huán),木本來生火,而火也生木。少陰的火,升于九天之上的,木氣的孩子,少陽的火,降于九地之下的,木氣的母親。病產(chǎn)生于水的,實生于水中的火。水中的陽,四象的根本,《難經(jīng)》所說的腎間動氣,生發(fā)之氣的本原。

[原文]桂枝姜附阿膠湯

茯苓三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干姜三錢附子三錢阿膠三錢,炒,研煎大半杯,溫服。

【翻譯】桂枝姜附阿膠湯

茯苓11克桂枝11克甘草7克干姜11克附子11克阿膠(炒,研)11

煎大半杯,溫服。

  

花椒,又稱青花椒、狗椒、蜀椒、紅椒、紅花椒、大紅袍。而四川省、貴州省地區(qū)特產(chǎn)的一種花椒又叫麻椒。

性味歸經(jīng):味辛,性溫。有小毒。歸脾、胃、腎經(jīng)。功能主治: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用于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蟲積腹痛,蛔蟲癥;外治濕疹瘙癢。

 

訶子,別名:別名訶黎勒、大金果、麻來、訶梨、訶黎、香柴、微毛訶子、隨風(fēng)子。藥性:苦、酸、澀、平,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利咽開音。

 

應(yīng)用:是治久瀉久痢之常用藥,也能斂肺下氣止咳,清肺利咽開音,為治失音之要藥??蓡斡茫詈秒S證配伍。

用法:止瀉宜煨用,止咳開音宜生用。要注意凡外有表邪、內(nèi)有積熱者忌用


奔豚根原

[原文]奔豚者,腎家之積也。平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蟄,火分君相,其實同氣,君相皆蟄,則腎水不寒。火之下蟄,實賴土氣,胃氣右降,金水收藏,則二火沉潛,而不飛揚(yáng)。土敗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漸冱,陰氣凝聚,久而堅實牢硬,結(jié)于少腹,是謂奔豚,《難經(jīng)》:腎之積,曰奔豚是也。

水邪既聚,逢郁則發(fā),奔騰逆上,勢如驚豚,腹脅心胸諸病皆作,氣沖咽喉,七竅火發(fā),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及其氣衰而還,諸證乃止。病勢之兇,無如此甚。

然積則水邪而發(fā)則木氣。其未發(fā)也,心下先悸,至其將發(fā),則臍下悸作。以水寒木郁,則生振搖,枝葉不寧,則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則悸在臍間,臍上悸生者,是風(fēng)木根搖,故發(fā)奔豚。

仲景「霍亂」: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腎氣者,風(fēng)木搖撼之根,而論其發(fā)作,實是木邪。木邪一發(fā),寒水上凌,木則克土,而水則刑火,火土雙敗,正氣賊傷,此奔豚所以危劇也。

悸者,風(fēng)木之郁沖,驚者,相火之浮宕?;鸩粍偎逍兄?,所恃者,子土溫燥,制伏陰邪,培植陽根,蟄于坎府,根本不拔,則膽壯而神謐。土濕陽衰,不能降蟄相火,陽根泄露,飄越無依,寒水下凝,陰邪無制,巨寇在側(cè),而身臨敗地,故動惕慌懸,迄無寧宇。凡驚悸一生,即為奔豚欲發(fā)之兆,不可忽也。

【翻譯】奔豚的,腎的積郁。平常的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蟄,火分君相,其實是同一氣,君相火都蟄伏,則腎水不寒?;鸬南孪U,實際上依賴土氣,胃氣右降,金水收藏,則二火沉潛,而不飛揚(yáng)。土敗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漸閉,陰氣凝聚,時間長了就堅實牢硬,結(jié)于小腹,這叫奔豚,《難經(jīng)》說:腎之積,叫奔豚。

水邪既然聚集,碰到郁積則爆發(fā),奔騰逆上,勢如驚嚇的豬,腹脅心胸各種病都發(fā)作,氣沖咽喉,七竅火發(fā),危困欲死,不可支撐。等到氣衰而恢復(fù)原狀,各種病證才止。病勢的兇猛,沒有這么嚴(yán)重的。

然而積則是水邪發(fā)則是木氣。其病沒發(fā)的時候,心里先因害怕而自覺心跳,到病即將發(fā)作,則是肚臍下惶悸發(fā)作。因為水寒木郁,便生振搖,枝葉不寧,則是惶悸在心里,根本不安,則惶悸在臍間,臍上惶悸生的,是風(fēng)木根搖,所以發(fā)奔豚。仲景「霍亂」說:如果臍上筑的,腎氣動了。腎氣,風(fēng)木搖撼的根本,而論其發(fā)作,其實是木邪。木邪一旦發(fā)作,寒水上凌,木則克土,而水則刑克火,火土雙敗,正氣賊傷,這是奔豚所以危急而劇烈的原因。

悸,風(fēng)木的郁沖,驚,相火的輕浮放蕩。火不能勝水,五行的常態(tài),所依靠的,子土溫燥,制伏陰邪,培植陽根,蟄于坎府,根本不拔,則膽壯而神態(tài)平靜。土濕陽衰,不能降蟄相火,陽根泄露,飄越無依,寒水下凝,陰邪無制,巨寇在側(cè),而身臨敗地,所以動惕慌懸,迄無寧宇。凡是驚悸一產(chǎn)生,即為奔豚欲發(fā)的征兆,不可疏忽。


[原文]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一兩桂枝四錢甘草二錢大棗十五枚甘瀾水四杯,先煎茯苓,減二杯,入諸藥,煎大半杯,溫服,日三劑。作甘瀾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揚(yáng)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亂,千顆相逐,乃取用之。治汗后亡陽,臍下悸動,奔豚欲作者。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煎大半杯,溫服。治奔豚方作,氣從少腹上沖心部者。

【翻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37克桂枝15克甘草7克大棗15

甘瀾水4杯,先煎茯苓,減二杯,入各種藥,煎大半杯,溫服,一日三劑。作甘瀾水的方法:大盆置水,以勺揚(yáng)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亂,千顆相逐,才能取用。治療汗后亡陽,臍下悸動,奔豚欲作的病。

桂枝加桂湯

桂枝19克芍藥11克甘草7克生姜11克大棗4枚煎大半杯,溫服。治療奔豚剛開始發(fā)作,氣從小腹上沖心部的。

[原文]奔豚湯

甘草二錢半夏四錢芍藥二錢當(dāng)歸二錢黃芩二錢生姜四錢芎窮三錢生葛五錢甘李根白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治奔豚盛作,氣上沖胸,頭疼腹痛,往來寒熱者。

奔豚之生,相火升泄,腎水下寒,不能生木。風(fēng)木郁沖,相火愈逆,故七竅皆熱。少陽經(jīng)氣,被陰邪郁迫,故有往來寒熱之證。芎歸,疏肝而滋風(fēng)木,芩芍,瀉膽而清相火,奔豚既發(fā),風(fēng)熱上隆,法應(yīng)先清其上。

【翻譯】奔豚湯

甘草7克半夏15克芍藥7克當(dāng)歸7克黃芩7克生姜15克芎窮11克生

19克甘李根白皮11克煎大半杯,溫服。

治療奔豚正在發(fā)作,氣上沖胸,頭疼腹痛,往來寒熱的。奔豚的產(chǎn)生,相火升泄,腎水下寒,不能生木。風(fēng)木郁沖,相火愈逆,所以七竅都發(fā)熱。

少陽經(jīng)的氣,被陰邪郁迫,所以有往來寒熱的病證。芎窮、當(dāng)歸,疏肝而滋風(fēng)木,黃芩、芍藥,瀉膽而清相火,奔豚既發(fā),風(fēng)熱上盛,治療方法應(yīng)先清其上。

[原文]龍珠膏

川椒五錢附子五錢烏頭五錢巴豆三錢,研,去油桂枝五錢茯苓八錢牡蠣五錢鱉甲五錢

芝麻油、黃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細(xì),布攤,貼病塊。奔豚已結(jié),氣塊堅硬,本屬寒積,但陰邪已盛,稍服附子溫下,寒邪不伏,奔豚必發(fā),以邪深藥微,非附子之過也。不治,則半年一載之間,必至殞命。此宜溫燥脾胃,去其中焦?jié)窈?,土燥陽回,力能制水,然后以此膏貼之,寒消塊化,悉從大便而出,滑白黏聯(lián),狀如凝脂濁瘀后泄,少腹松軟。重用附子暖水,然后乃受。

【翻譯】龍珠膏

川椒19克附子19克烏頭19克巴豆(研,去油)11克桂枝19克茯苓30克牡蠣19克鱉甲19

芝麻油、黃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細(xì),布攤,貼病塊。奔豚已結(jié),氣塊堅硬,本屬寒積,但陰邪已盛,稍服附子溫下,寒邪不能制伏,奔豚必發(fā),因為邪氣深藥力微,不是附子的過錯。不治,則半年一載之間,必至殞命。這適宜用溫燥脾胃,去其中焦?jié)窈?,土燥陽回,力能制水,然后以此膏貼之,寒消塊化,全從大便排出,滑白黏聯(lián),狀如凝脂濁瘀后泄,小腹松軟。重用附子暖水,然后才能承受。

{解讀}奔豚,為五積之一,屬腎之積?!督饏T要略》稱之為“奔豚氣”。奔豚,由于腎臟寒氣上沖,由于肝臟氣火上逆,臨床特點(diǎn)為發(fā)作性下腹氣上沖胸,直達(dá)咽喉,腹部絞痛,胸悶氣急,頭昏目眩,心悸易涼,煩躁不安,發(fā)作過后如常,有的夾雜寒熱往來或吐膿癥狀。因其發(fā)作時胸腹如有小豚奔闖,故名。從證候表現(xiàn)看,類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而出現(xiàn)腸道積氣和蠕動亢進(jìn)或痙攣狀態(tài)。

張仲景還提出了一些相應(yīng)的方劑。他說:“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薄鞍l(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薄皞?,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shù)甘草湯主之?!薄疤柌“l(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睏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弊谄湟?,試用于某些循環(huán)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常常獲效。奔豚證是一個非常多見的疾病,它既有寒又有熱,既有虛也有實,因此治療時必須認(rèn)真進(jìn)行鑒別。

  

大棗,又名紅棗、干棗、棗子。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

性味歸經(jīng):果:甘,溫。歸脾、胃經(jīng)。樹皮:苦、澀,溫。根:甘,溫。

功能主治:

果(大棗):補(bǔ)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用于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樹皮:消炎,止血,止瀉。用于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根:行氣,活血,調(diào)經(jīng)。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紅崩,白帶。

 

 

請教樓主古人是用什么刷牙,洗頭,洗澡的?

-----------------------------

哈哈,不知道閣下怎么想起來問這個問題,但古人一定是用純天然的洗頭和洗澡用品,這你不反對吧?

古人是怎么刷牙?在刷牙工具沒有發(fā)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采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nèi)則》:"雞初鳴,咸盥洗。"說明古代已養(yǎng)成了早晨進(jìn)行"盥洗"的習(xí)慣。直接關(guān)于"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shù)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里指的是飯后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rèn)為晚上漱口對保護(hù)牙齒有更大的效果。

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nèi)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薄堆訅蹠酚杏脻獠枋诘挠涊d,“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睋?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yù)防齲齒,是符合科學(xué)原理的。關(guān)于酒劑漱口,《醫(yī)說》:“劉幾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边@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jīng)驗。以后,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chǔ)上,又出現(xiàn)了揩齒法。

宋代張呆著《醫(yī)說》:“世人奉養(yǎng),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焙髞碛懈嗳酥鲝垼刻煸缤韮纱问?,以保持口腔衛(wèi)生。

早在秦漢時期,關(guān)于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tài)。為了保持口腔衛(wèi)生和預(yù)防牙齒疾病,除強(qiáng)調(diào)飯后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xí)慣。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有一個金制的龍形器物,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現(xiàn)在牙簽的雛形。

魏晉南北朝,在口腔衛(wèi)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簽”之記載。晉·陸云在致其兄陸機(jī)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之語。其制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簽當(dāng)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dāng)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臺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diǎn)取藥揩齒,香而光潔?!笔种缚X法見于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圣圖”。“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jìn)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X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至于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宋朝時的《太平圣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短绞セ莘健愤€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細(xì)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現(xiàn)在藥物牙膏的雛型。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配制過牙粉,他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曬干搗末,拿小篩子篩一下,然后裝起來。但是這種牙粉并不結(jié)合牙刷一起使用,蘇軾刷牙的時候,用小勺子舀一勺配好的牙粉,倒嘴里,喝一口水,咕嘟嘟,咕嘟嘟,然后吐出來。這與其說是刷牙,不如說是漱口。

北宋著名科學(xué)家沈括也配制過牙粉,他用的原料很單一,只有苦參,同樣是曬干搗末,拿篩子篩細(xì)。跟蘇軾不一樣的是,沈括刷牙是要用牙刷的,馬尾巴牙刷蘸清水,灑上牙粉,

 

左刷刷,右刷刷……打住,沈括用的不是高露潔,是苦參末。宋朝時除了牙粉,還有牙膏。

關(guān)于洗頭發(fā)和洗澡。----------------------------

古代人洗頭發(fā)的有皂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皂角洗頭發(fā)。

查了一下資料,發(fā)現(xiàn)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wèi)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xí)慣。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逗d浰槭鲁悸毠倭拧酚涊d“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span lang="EN-US">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diǎn)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涂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fā)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闭f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fā)。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span lang="EN-US">


瘕疝(jiǎshàn)根原

[原文]瘕疝者,腎肝之積也。木生于水,水之為性,得陽和而冰泮,遭陰肅而凍合,冰泮則木榮,凍合則木枯。腎水澌寒,木氣郁遏,臃腫結(jié)硬,根于少腹,而盤于陰丸,是謂寒疝。

水凝則結(jié),而為內(nèi)寒,木郁則發(fā),而為外熱,內(nèi)寒盛則牢堅而不出,外熱作則奔突而不入,大小無常,動止莫測。病發(fā)則痛楚欲死,性命攸關(guān),非細(xì)故也。

此肝腎之邪,而實原于任脈?!端貑?span lang="EN-US">?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者,諸陰之統(tǒng)任,少陰厥陰之氣,總原于任脈。腎中陽秘,則冰消凍釋,任中無固結(jié)之邪,腎中陽泄,水寒木郁,陰氣凝滯,乃成疝瘕帶下之疾。腎性蟄藏,肝性疏泄,水氣旺則結(jié)而為疝瘕,木氣旺則流而為帶下,無二理也。任為陰而督為陽,男則督旺,女則任旺,故男子之疝氣猶少,而女子之瘕帶最多。

法宜溫水木之寒,散腎肝之結(jié),結(jié)寒溫散,瘕疝自消。仲景大烏頭煎,烏頭桂枝二方,乃此病之良法也。

腎囊偏墜者,謂之頹疝,是肝木之郁陷,臃腫硬大,常出而不入者。其時時上下者,謂之狐疝,言如狐貍之出沒無常也。

【翻譯】瘕疝(腹中氣郁結(jié)塊的?。?,腎肝的積氣。木生于水,水的本性,得陽氣平和而冰也消融,遇到陰氣萎縮而凍合,冰消融則木氣旺盛,凍合則木枯。腎水寒冷,木氣郁遏,臃腫結(jié)硬,根源在小腹,而盤結(jié)在睪丸,這就是所謂的寒疝。

水凝則結(jié),而為內(nèi)寒,木郁則發(fā),而為外熱,內(nèi)寒旺盛則牢堅而不能排出,外熱發(fā)作則橫沖直撞而不能進(jìn)入,大小反復(fù)無常,動止無法揣測。發(fā)病則痛楚欲死,性命攸關(guān),不是小事。

這是肝腎的邪氣,而實際上本原于任脈?!端貑?span lang="EN-US">?骨空論》說:任脈得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種疝病,女子有白帶、腹部臍下有硬塊,推之可移,痛無定處。任脈,各種陰氣的統(tǒng)領(lǐng),少陰經(jīng)厥陰經(jīng)的氣,總的根原在于任脈。腎中陽氣固守,則冰消凍釋,任脈中沒有固結(jié)的邪氣,腎中陽氣泄露,水寒木郁,陰氣凝滯,于是形成疝、瘕、帶下的疾病。腎的性質(zhì)蟄藏,肝性疏泄,水氣旺則結(jié)而為疝、瘕,木氣旺則流而為帶下,完全一樣的道理。任脈為陰而督脈為陽,男子是督脈旺,女子是任脈旺,所以男子的疝氣還比較少,但女子的瘕、白帶最多。

治療方法宜用溫暖水木的寒,發(fā)散腎、肝的郁結(jié),把結(jié)寒溫暖發(fā)散掉,瘕、疝自然消除。仲景的大烏頭煎,烏頭桂枝湯二方,是治療此病的良法。

腎囊偏墜的,叫作頹疝(睪丸腫大堅硬,重墜脹痛或麻木不知痛癢),是肝木的郁陷,臃腫硬大,經(jīng)常出而不入。病發(fā)經(jīng)常的上下的,叫作狐疝(小腸墜入陰囊,時上時下),說象狐貍的出沒無常。

[原文]茱萸澤瀉烏頭桂枝湯

吳茱萸三錢,炮澤瀉三錢烏頭三錢,炮桂枝三錢芍藥三錢甘草二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溫服。仲景烏頭桂枝湯,用烏頭湯一杯,桂枝湯半杯,合煎,取一杯,分五服。不知,再服。

其知者,如醉狀。得吐為中病。今加茱萸澤瀉,去其寒濕,以絕疝瘕之根。其臃腫偏墜者,用此藥湯熱洗之,或用藥末,盛袋中,熱熨之,日作數(shù)次,令其囊消而止。

其狐疝之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者,仲景用蜘蛛散,亦良。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炒焦桂枝五分研末,取八分一匕,飲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翻譯】茱萸澤瀉烏頭桂枝湯

吳茱萸(炮)11克澤瀉11克烏頭(炮)11克桂枝11克芍藥11克甘草7克生姜11克大棗4

煎大半杯,溫服。仲景的烏頭桂枝湯,用烏頭湯一杯,桂枝湯半杯,合煎,取一杯,分五次口服。沒有感覺,再服一次。有感覺的,如同醉酒的樣子。得吐為擊中病灶?,F(xiàn)在加了茱萸、澤瀉,去其寒濕,以斷絕疝瘕的根。

病人臃腫偏墜的,用這個藥湯熱洗之,或用藥末,盛在袋中,熱熨之,日熱熨數(shù)次,使其囊消而止。

病人狐疝的偏有大有小,時上時下的,仲景用蜘蛛散,也是良方。

蜘蛛散

蜘蛛(炒焦)14枚桂枝2

研末,取3克一匙,使人感覺到自在,享受和樂,一天服兩次。蜜丸也可以。

{解讀}婦科癥瘕涵蓋了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子宮內(nèi)膜異位癥等,病種較多,是婦科常見病、疑難病癥。病機(jī)多因臟腑失調(diào),氣血阻滯,瘀血內(nèi)結(jié),氣聚為瘕,血瘀為癥。證候以氣滯、血瘀、痰濕、濕熱等四型多見。

 

 積聚根原

[原文]積聚者,氣血之凝瘀也。血積為癥,氣積為瘕。《金匱》:婦人宿有癥病,經(jīng)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此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緣瘀血癥聚,不在子宮,三月胎長,與癥痼相礙,故血阻而下,是癥病之為血也?!秱罚宏柮鞑?,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緣寒氣凝結(jié),水谷不消,則大便泄利,《難經(jīng)》謂之大瘕泄,是瘕病之為氣也。

癥瘕之病,多見寒熱,以氣血積聚,陽不外達(dá),故內(nèi)郁而發(fā)熱,陰不內(nèi)斂,故外束而惡寒。氣統(tǒng)于肺,血藏于肝,氣聚者,多下寒,血積者,多上熱。蓋離陰右降,而化金水,及其成水,而又抱陽氣,故下焦不寒,氣聚則金水失其收藏,陽不下蟄,是以寒生;坎陽左升,而化木火,及其成火,而又含陰精,故上焦不熱,血積則木火失其生長,陰不上根,是以熱作。

血性溫暖而左升,至右降于金水,則化而為清涼,血之左積者,木之不溫也,血之右積者,金之不涼也。氣性清涼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則化而為溫暖,氣之右聚者,金之不清也,氣之左聚者,木之不暖也。而溯其原本,總原于土,己土不升,則木陷而血積,戊土不降,則金逆而氣聚,中氣健運(yùn)而金木旋轉(zhuǎn),積聚不生,癥瘕弗病也。

【翻譯】積聚(腹內(nèi)結(jié)塊,或痛或脹為主要表現(xiàn)的疾?。?,氣血的凝瘀。血積為癥,氣積為瘕(婦女肚子里結(jié)塊的病)?!督饏T》說:婦人原來有的癥病,月經(jīng)斷了不到三個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肚臍以上的,這是癥痼害,之所以血不止,其癥不去的原因。緣于瘀血癥聚,不在子宮,三月胎長,與癥痼相礙,所以血阻而下,癥病是血引發(fā)的病?!秱氛f:陽明經(jīng)的病,若是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出連綿不斷,就要發(fā)作痼瘕之證,必然大便初硬后稀,之所以這樣,因為胃中冷,水谷不分別的原因。緣于寒氣凝結(jié),水谷不消化,則是大便泄痢,《難經(jīng)》叫大瘕泄,這個瘕病為氣病。

癥瘕的病,多見寒熱,因為氣血積聚,陽不外達(dá),所以內(nèi)郁而發(fā)熱,陰不內(nèi)斂,所以外束而怕冷。氣統(tǒng)于肺,血藏于肝,氣聚的,多下寒,血積的,多上熱。因為心火陰氣右降,而化金水,等到形成水,而又包含陽氣,所以下焦不寒,氣聚則金水失去收藏,陽不下蟄,所以生寒;腎水陽氣左升,而化木火,等到形成火,而又包含陰精,所以上焦不熱,血積則木火失去生長,陰不上根,所以熱發(fā)作。

血性溫暖而左升,到右邊降于金水,則化而為清涼,血左積的,木不溫暖,血右積的,金不清涼。氣性清涼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則化為溫暖,氣右聚的,金不清涼,氣左聚的,木不溫暖。追溯其本原,總是本原于土,己土不升,則木陷而血積,戊土不降,則金逆而氣聚,中氣健運(yùn)而金木旋轉(zhuǎn),積聚不生,癥瘕病不發(fā)作。

{解讀}水谷不別:人飲食入胃,通過小腸吸收后,固體廢物(即谷)入大腸以大便排出體外,液體廢物(即水)入膀胱以小便排出體外,這是正?,F(xiàn)象,即水谷有別;如果人生病了,有時液體廢物不入膀胱反入大腸,致使大便溏、瀉,這種現(xiàn)象叫水谷不別。

[原文]化堅丸

甘草二兩丹皮三兩橘皮三兩桃仁三兩杏仁二兩桂枝三兩煉蜜,陳醋丸酸棗大,米飲下三五丸,日二次。若癥瘕結(jié)硬難消,須用破堅化癖之品。內(nèi)寒加巴豆川椒,內(nèi)熱加芒硝大黃。

【翻譯】化堅丸

甘草74克丹皮111克橘皮111克桃仁111克杏仁74克桂枝111克煉蜜,加陳醋制成酸棗大的丸,用米湯喝下三五丸,每日二次。如果癥瘕結(jié)硬難消,須用破堅化癖的藥品。內(nèi)寒加巴豆、川椒,內(nèi)熱加芒硝、大黃。[原文]積聚之病,不過氣血,左積者,血多而氣少,加鱉甲牡蠣,右聚者,氣多而血少,

加枳實厚樸??傊?,氣不得血則不行,血不得氣則不運(yùn),氣聚者,血無有不積,血積者,氣無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其內(nèi)在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經(jīng)絡(luò)者,以膏藥消之。

【翻譯】積聚的病,發(fā)病原因不過是氣血,左積的,血多而氣少,加鱉甲、牡蠣;右聚的,氣多而血少,加枳實、厚樸。總之,氣得不到血則不運(yùn)行,血得不到氣則不循環(huán),氣聚的,血沒有不積的,血積的,氣沒有不聚的,只是有大小的分別罷了。病在內(nèi)在藏腑的,可以用丸藥治愈,在外在經(jīng)絡(luò)的,以膏藥治療。

[原文]化堅膏

歸尾四錢鱉甲八錢巴豆四錢,研黃連四錢三棱四錢莪術(shù)四錢山甲一兩二錢筋余一錢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凈丹八兩,熬膏

硼砂四兩磠砂四錢阿魏六錢,炒,研麝香二錢人參四錢三七四錢山羊血四錢肉桂四錢

以上八味,研細(xì),入膏?;鸹?,攪勻,稍冷,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攤。皮硝水熱洗皮膚,令透,拭干,生姜(切)擦數(shù)十次,貼膏。一切癖塊積聚,輕者一貼,重者兩貼,全消。漸貼漸小,膏漸離皮,未消之處,則膏黏不脫。

忌一切發(fā)病諸物,惟豬、犬、鴨、鳧、有鱗河魚、菘、韭、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雞、羊、黃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無鱗魚、天鵝肉、母豬、蕎麥、馬齒莧,則忌之終身。犯之,病根立發(fā)。若癖塊重發(fā),則不可救矣。

【翻譯】化堅膏

歸尾15克鱉甲30克巴豆(研)15克黃連15克三棱15克莪術(shù)15克山甲

44克筋余4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凈丹295克,熬膏

硼砂150克磠砂15克阿魏(炒,研)22克麝香7克人參15克三七15克山羊血15克肉桂15

以上八味,研細(xì),入膏。用火化開,攪勻,稍冷,倒入水盆,浸二三天,裝在罐子里,用狗皮攤。皮硝水熱洗皮

膚,令透,拭干,生姜(切)擦數(shù)十次,貼膏。一切癖塊積聚,輕者一貼,重者兩貼,全消。漸貼漸小,膏漸離皮,未消之處,則膏黏不脫落。

忌一切發(fā)病的物品,只有豬、犬、鴨、鳧、有鱗河魚、菘、韭、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雞、羊、黃瓜,凡有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的物品,都忌。象無鱗魚、天鵝肉、母豬、蕎麥、馬齒莧,則終身都忌諱。犯了忌諱,病根立即發(fā)作。如果癖塊二次發(fā)作,則不可救了。


好多版本……是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的比較好么?

-----------------------------

四圣心源.黃元御醫(yī)籍精品【(清)黃元御著李玉賓校注】

 

ISBN:9787509132548

作者:(清)黃元御、李玉賓出版社:人民軍醫(yī)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1月開本/介質(zhì):32開平裝

 

蛔蟲根原

[原文]蛔蟲者,厥陰肝木之病也。木郁則蠹生,肝郁則蟲化。木以水為母而火為子,乙木升于己土,胎于癸水,而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陽,是以火不上熱,甲木降于戊土,胎于壬水,而生相火,火降而化濁陰,是以水不下寒。肝升而膽降,火清而水暖,木氣溫暢,故蠹蛔不生,以其土運(yùn)而木榮也。土濕脾陷,不能榮達(dá)肝木,子母分離,寒熱不交。木以水火中氣,堙于濕土,不得上下調(diào)濟(jì),由是寒熱相逼,溫氣中郁,生意盤塞,腐蠹朽爛,而蛔蟲生焉。

凡物濕而得溫,覆蓋不發(fā),則郁蒸而蟲化,或熱或寒,不能生也。故蟲不生于寒冰熱火之中,而獨(dú)生于濕木者,以木得五行之溫氣也。溫氣中郁,下寒上熱,故仲景烏梅丸方,連、柏與姜、附并用,所以清子氣之上熱,溫母氣之下寒也。不去中下之濕寒,而但事殺蛔,土敗木枯,則蛔愈殺而生愈繁,此當(dāng)溫燥水土,以暢肝木,則蛔蟲掃跡而去矣。醫(yī)書殺蟲之方,百試不效者也。

【翻譯】蛔蟲,厥陰肝木的病。木郁則蛀蟲生,肝郁則蟲化。木以水為母以火為子,乙木升于己土,孕育于癸水,而產(chǎn)生君火,水升而化清陽,所以火不上熱,甲木降于戊土,孕育于壬水,而產(chǎn)生相火,火降而化濁陰,所以水不下寒。肝升而膽降,火清而水暖,木氣溫暢,所以蛔蟲不生,因為土運(yùn)而木榮。土濕脾陷,不能榮達(dá)肝木,子母分離,寒熱不交。木以水火中氣,堵塞于濕土,不得上下調(diào)濟(jì),于是寒熱相逼迫,溫氣中郁,生機(jī)回旋堵塞,腐蝕腐朽,蛔蟲產(chǎn)生了。

凡是物濕而得到溫暖,覆蓋不發(fā)散,則熱氣如蒸而蟲化,或熱或寒,不能生蟲。所以蟲不生于寒冰熱火之中,而單獨(dú)產(chǎn)生于濕木的,因為木得五行的溫氣。溫氣中郁,下寒上熱,所以仲景的烏梅丸方,黃連、黃柏與大姜、附子并用,目的是清除子氣的上熱,溫母氣的下寒。不去中下的濕寒,但只是殺蛔蟲,土敗木枯,則蛔蟲越殺越繁殖,這時候應(yīng)當(dāng)溫燥水土,以暢達(dá)肝木,那么蛔蟲絕跡了。很多的醫(yī)書殺蟲的方法,屢次試驗都沒有效果。

[原文]烏苓丸

烏梅百枚,米蒸搗膏人參二兩桂枝二兩干姜二兩附子二兩川椒二兩,去目,炒當(dāng)歸二兩茯苓三兩

木郁,法以燥土疏木為主。線白蟲證,是肝木陷于大腸,木郁不達(dá),是以肛門作癢。蟲生大腸之位,從庚金化形,

故其色白。而木陷之根,總由土濕,當(dāng)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瀉大腸滯氣,佐以升麻,升提手陽明經(jīng)之墜陷也。

【翻譯】烏苓丸

烏梅(米蒸搗膏)100枚人參74克桂枝74克干姜74克附子74克川椒(去目,炒)74克當(dāng)歸74克茯苓111

木郁,治療方法以燥土疏木為主。線白蟲證,是肝木陷于大腸,木郁不達(dá),所以肛門作癢。蟲生大腸的位置,從庚金化形,

所以其色白。而木陷的根源,總是因為土濕,應(yīng)當(dāng)于燥土疏木之中,重用杏仁、橘皮,以瀉大腸滯氣,輔佐以升麻,升提手陽明經(jīng)的墜陷。


便堅根原

[原文]便堅者,手足陽明之病也。手陽明以燥金主令,足陽明從燥金化氣,故手足陽明,

 其氣皆燥。然手陽明,燥金也,戊土從令而化燥,足太陰,濕土也,辛金從令而化濕。土濕者能化戊土而為濕,不能變庚金之燥,金燥者能化辛金而為燥,不能變己土之濕。以從令者易化,而主令者難變也。故傷寒陽明之便結(jié),腸胃之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結(jié),胃濕而腸燥者也。傷寒陽明之便結(jié),腸胃之熱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結(jié),胃之寒濕而腸之寒燥者也。

以陽主開,陰主闔,陽盛則隧竅開通而便堅,陰盛則關(guān)門閉澀而便結(jié)。凡糞若羊矢者,皆陰盛而腸結(jié),非關(guān)火旺也。蓋腎司二便,而傳送之職,則在庚金,疏泄之權(quán),則在乙木。陰盛土濕,乙木郁陷,傳送之竅既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腸以燥金之腑,閉澀不開,是以糟粕零下而不黏聯(lián),道路梗阻而不滑利,積日延久,約而為丸。其色黑而不黃者,水氣旺而土氣衰也。此證仲景謂之脾約,脾約者,陽衰濕盛,脾氣郁結(jié),不能腐化水谷,使渣滓順下于大腸也。誤用清潤之劑,脾陽愈敗,則禍變生矣。

【翻譯】大便堅硬的,手足陽明經(jīng)的病。手陽明經(jīng)以燥金主令,足陽明經(jīng)隨從燥金化氣,所以手足陽明經(jīng)的氣都是燥。然而手陽明經(jīng),是燥金,戊土從令而化燥,足太陰經(jīng),是濕土,辛金從令而化濕。土濕的能化戊土而為濕,不能改變庚金的燥,金燥的能化辛金而為燥,不能改變己土的濕。因為隨從轉(zhuǎn)化的容易轉(zhuǎn)化,而主令的難變。所以傷寒了陽明經(jīng)的大便干結(jié),這是腸胃的燥。反胃噎膈的大便干結(jié),是胃濕而腸燥。傷寒陽明的便結(jié),腸胃的熱燥,反胃噎膈的便結(jié),是胃的寒濕而腸的寒燥。

因為陽氣主開,陰主合,陽盛則竅開通而便堅,陰盛則關(guān)門閉澀而便結(jié)。凡是糞如同羊矢的,都是陰盛而腸結(jié),不關(guān)火旺的事。因為腎掌管大小二便,而傳送的職能,則在庚金,疏泄的權(quán)力,則在乙木。陰盛土濕,乙木郁陷,傳送的竅已經(jīng)堵塞,疏泄的功能不運(yùn)行,大腸連接到燥金的腑,閉澀不開,所以糟粕零星的下去而不粘連,道路梗阻而不滑利,時間長久了,纏繞扎束成丸狀。大便色黑而不黃的,水氣旺而土氣衰。此證仲景叫他脾約,脾約,陽衰濕盛,脾氣郁結(jié),不能腐化水谷,讓渣滓順利的下到大腸里。誤用清潤的藥物,脾陽越敗,那么災(zāi)禍變故產(chǎn)生了。

[原文]阿膠麻仁湯

生地三錢當(dāng)歸三錢阿膠三錢,研麻仁三錢,研煎一杯,去滓,入阿膠,火化,溫服。治陽盛土燥,大便堅硬者。

結(jié)甚,加白蜜半杯。胃熱,加芒硝大黃。精液枯槁,加天冬龜膠。肉蓯蓉湯

肉蓯蓉三錢麻仁三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甘草二錢桂枝三錢煎一杯,溫服。

治陽衰土濕,糞如羊矢者。凡內(nèi)傷雜病,糞若羊矢,結(jié)澀難下,甚或半月一行,雖系肝與大腸之燥,而根緣于土濕。

以脾不消磨,谷精堙郁,而化痰涎,肝腸失滋,郁陷而生風(fēng)燥故也。法宜肉蓯蓉滋肝潤腸,以滑大便。一切硝黃歸地,阿膠龜板天冬之類,寒胃滑腸,切不可用。

【翻譯】阿膠麻仁湯

生地11克當(dāng)歸11克阿膠(研)11克麻仁11克,研煎一杯,去滓,加入阿膠,用火化開,溫服。治陽盛土燥,大便堅硬的。

結(jié)塊嚴(yán)重的,加白蜜半杯。胃熱的,加芒硝、大黃。精液枯槁,加天冬、龜膠。肉蓯蓉湯

肉蓯蓉11克麻仁11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甘草7克桂枝11克煎一杯,溫服。

治陽衰土濕,糞如羊矢的。

 

凡是內(nèi)科的傷雜病,糞若羊矢,結(jié)澀難下,嚴(yán)重或半月一次,雖然是肝與大腸的燥,而根緣于土濕。因為脾不消磨,谷精郁結(jié),而化痰涎,肝腸失去滋養(yǎng),郁陷而產(chǎn)生風(fēng)燥的緣故。治療方法宜用肉蓯蓉滋肝潤腸,以潤滑大便。一切芒硝、大黃、當(dāng)歸、熟地、阿膠、龜板、天冬之類的,寒胃滑腸,切不可用。


泄利根原

[原文]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谷入于胃,脾陽升磨,精華歸于五臟,而化氣血,糟粕傳于大腸,而為大便。水入于胃,脾陽消克,化為霧氣,上歸于肺,肺氣降灑,化而為水,注于膀胱,而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腸,而后糟粕之后傳者,不至于滑泄。水之消化,較難于谷,陽衰土濕,脾陽陷敗,不能蒸水化氣,則水谷混合,下趨二腸,而為泄利。

谷貯于大腸,水滲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權(quán),則在于肝。今水入二腸,而不入膀胱,則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腸,是以泄而不藏也。蓋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寒則生氣不旺,而濕土郁陷,又復(fù)遏其發(fā)育之機(jī)。生長之意不遂,怒而生風(fēng),愈欲疏泄。膀胱空虛,既無可泄之物,大腸盈滿,水谷停積,故乙木后泄,而為下利。緣木氣抑遏,郁極而發(fā),為濕土所限,不能上達(dá),勢必下行,行則水谷摧注而下故也。其發(fā)之過激,沖突臟腑,則生疼痛。奔沖抵觸,而不得上達(dá),盤郁結(jié)塞,則生脹滿。其一切諸證,皆緣土敗而木賊也。

【翻譯】泄痢,肝脾的下陷。谷物進(jìn)入到胃里,脾陽升磨,精華歸于五臟,而化氣血,糟粕傳送到大腸,而為大便。水進(jìn)入胃里,脾陽消克,化為霧氣,上歸于肺,肺氣降灑,化而為水,注于膀胱,而為小便。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腸,然后糟粕才后傳的,不至于滑泄。水的消化,比谷物更難,陽衰土濕,脾陽陷敗,不能蒸水化氣,則是水谷混合,下到二腸,而為泄痢。

谷物貯存在大腸,水滲到膀胱,而其疏泄的關(guān)鍵,則在于肝?,F(xiàn)在水進(jìn)入了二腸,而不進(jìn)入膀胱,那么乙木疏泄之職能,不發(fā)揮在膀胱而到了大腸,所以泄而不藏。因為木生于水而長于土,水寒則生氣不旺,而濕土郁陷,又再遏制其發(fā)育的機(jī)能。生長之意不強(qiáng),怒而生風(fēng),越想疏泄。膀胱空虛,就是沒有可排泄物,大腸盈滿,水谷停積,所以乙木后泄,而為下痢。緣于木氣抑遏,郁極而發(fā),為濕土所限,不能上達(dá),勢必下行,行則水谷摧注而下的緣故。病發(fā)的太激,沖突臟腑,就產(chǎn)生疼痛。奔沖抵觸,而不得上達(dá),盤郁結(jié)塞,則生脹滿。其一切諸證,都緣于土敗而木賊。

[原文]苓蔻人參湯

人參二錢甘草二錢白朮三錢干姜三錢茯苓三錢肉蔻一錢,煨,研桂枝三錢煎大半杯,溫服。

大便寒滑不收,小便熱澀不利,加石脂以固大腸,粳米以通水道。泄利緣腸胃寒滑,法以仲景理中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斂腸,桂枝疏木,泄利自止。

若滑泄不禁,則用桃花湯,干姜溫其濕寒,石脂固其滑脫,粳米益其中氣而通水道,無有不愈也。

【翻譯】苓蔻人參湯

人參7克甘草7克白朮11克干姜11克茯苓11克肉蔻(煨,研)4克桂枝11

煎大半杯,溫服。大便寒滑不收斂,小便熱澀不痢,加石脂以固大腸,粳米以通水道。

泄痢緣于腸胃寒滑,治療方法以仲景的理中為主,而加茯苓燥土,肉蔻斂腸,桂枝疏木,泄痢自然停止。如果滑泄不停,則用桃花湯,干姜溫暖其濕寒,石脂固其滑脫,粳米益其中氣而通水道,沒有不痊愈的。

[原文]泄利之原,率因脾腎寒濕,法宜溫燥。間有木郁而生風(fēng)熱者,投以溫燥,泄利愈加。然乙木雖為風(fēng)熱,而己土則是濕寒,宜清潤其肝而溫燥其脾。仲景烏梅丸方,連柏與椒姜桂附并用,治蛔厥而兼久利,最善之方也。

《傷寒》: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與黃芩半夏生姜湯。以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其經(jīng)本隨陽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滿莫容,于是吐利皆作,膽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熱,此黃芩湯證也?!秱罚贺赎幹疄椴?,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緣厥陰之經(jīng),木郁風(fēng)動,津液耗損,故見消渴,風(fēng)木郁沖,故心中疼熱,下泄脾陽,乙木愈郁,己土被賊,故下利不止,此烏梅丸證也。少陽之利,但有上熱,故第用芩芍,以清膽火,厥陰之利,兼有下寒,故以連柏清上,而并以姜附溫下。此雖傷寒之病,而亦雜證所時有,凡泄利之不受溫燥者,皆此證也。雜證濕寒者多,燥熱者少,千百之中,偶爾見之,不得與傷寒少陽之利同法治也。

泄利之家,肝脾下陷,則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攝甲木,肺逆不能收斂相火,相火上炎,多生上熱。久泄不已,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瘡,瘡愈則利作,利止則瘡發(fā)??诏徴?,膽胃之逆甚,下利者,肝脾之陷劇也,迭為盛衰,累年不愈。是宜溫燥水土,驅(qū)其濕寒,下利既瘳,口瘡亦平。庸工見其口瘡,而清上熱,則脾陽益泄,利愈加而瘡愈增矣。

【翻譯】泄痢的本原,全因脾腎寒濕,治療宜用溫燥的藥物。偶尓有木郁而生風(fēng)熱的,用了溫燥藥物,泄痢更加厲害。然而乙木雖為風(fēng)熱,而己土則是濕寒,適宜清潤其肝而溫燥其脾。仲景的烏梅丸方,連柏與椒姜桂附并用,治蛔蟲陰厥而兼治長時間痢疾,最是好方子。

《傷寒》說:太陽與少陽結(jié)合發(fā)病,假如下利的,用黃芩湯。如果嘔吐的,用黃芩半夏生姜湯。因為少陽甲木從相火化氣,其經(jīng)本隨陽明下降,甲木不降,上逆而克戊土,戊土壅遏,水谷盛滿不能容納,于是嘔吐痢疾都發(fā)作,膽胃郁迫,相火升炎,而生燥熱,這是黃芩湯證?!秱氛f:厥陰的病,消渴(多飲、多食、多尿),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想吃,食則吐蛔蟲,下痢不止。緣于厥陰經(jīng),木郁風(fēng)動,津液耗損,所以表現(xiàn)為消渴,風(fēng)木郁沖,所以心中疼熱,下泄脾陽,乙木愈郁積,己土被賊,所以下痢不止,這是烏梅丸證。少陽的痢疾,只有上熱,所以按次序用芩芍,以清膽火,厥陰的痢疾,兼有下寒,所以用連柏清上,同時用大姜、附子溫下。這雖是傷寒病,但也雜證經(jīng)常有,凡是泄痢之忍耐溫燥的,都是此證。雜證濕寒的多,燥熱的少,千百人之中,偶爾見到,不能與傷寒少陽的痢疾用相同的方法治療。

泄痢的病,肝脾下陷,則肺胃必上逆。胃逆不能降攝甲木,肺逆不能收斂相火,相火上炎,大多產(chǎn)生上熱。長時間泄不停止,相火郁升,往往喉舌生瘡,瘡好了痢發(fā)作,痢疾停止了則瘡發(fā)作??诏?,膽胃的嚴(yán)重上逆,下痢的,肝脾的劇烈下陷,盛衰交替,多年不痊愈。這適宜溫燥水土,驅(qū)趕其濕寒,下痢病愈,口瘡也就好了。庸醫(yī)看到口瘡,而清上熱,則脾陽越泄,痢越嚴(yán)重而瘡越增加了。


痢疾根原

[原文]痢疾者,庚金乙木之郁陷也。金主氣而木主血,金生于土,木生于水。水溫土燥,則金融而氣調(diào),木榮而血暢;水寒土濕,不能升庚金而達(dá)乙木,則金木俱陷。

魄門者,腎之所司,而陽明燥金之腑也。金性斂而木性泄,其出而不至于遺矢者,庚金斂之也。其藏而不至于閉結(jié)者,乙木泄之也。濕土與金木俱陷,則金愈郁而愈欲斂,木愈郁而愈欲泄。金愈欲斂,故氣滯而不通,木愈欲泄,故血脫而不藏。

木氣疏泄,而金強(qiáng)斂之,隧路梗阻,傳送艱難,是以便數(shù)而不利。金氣凝澀,而木強(qiáng)泄之,滯氣纏綿,逼迫而下,血液脂膏,剝蝕摧傷,是以腸胃痛切,膿血不止。其滑白而晶瑩者,金色之下泄,其后重而腥穢者,金氣之脫陷也。久而膏血傷殘,藏腑潰敗,則絕命而死矣。

此其病濕寒為本,而濕熱為標(biāo)。病在少陰,則始終皆寒,病在厥陰,則中變?yōu)闊?,故仲景于少陰膿血用桃花湯,于厥陰下重用白頭翁湯。緣水病則生寒,木病則生熱,而寒熱之原,總歸于太陰之濕。蓋土濕而水侮之,則郁而為濕寒,土濕而木克之,則郁而為濕熱之故也。

【翻譯】痢疾病,庚金乙木的郁陷。金主氣而木主血,金生于土,木生于水。水溫土燥,則金融合而氣協(xié)調(diào),木榮而血暢;水寒土濕,不能升庚金而達(dá)乙木,則金木都下陷。

魄門,腎的掌管職能,而陽明燥金的腑。金性收斂而木性泄露,其出而不至于拉屎,庚金斂之。其藏而不至于閉結(jié)的,乙木泄之。濕土與金木都下陷,則金越郁積而越想收斂,木越郁積而越想排泄。金越想收斂,所以氣滯積而不通,木越想排泄,所以血脫而不收藏。

木氣疏泄,而金強(qiáng)制性的收斂,通路梗阻,傳送艱難,所以便多但不痢。金氣凝澀,而木強(qiáng)制排泄,滯氣纏綿,逼迫而下,血液油脂過多,剝蝕損傷,所以腸胃非常疼痛,膿血不止。病滑白而晶瑩的,金色的下泄,其腹痛急迫,肛門重墜不適而且腥臭穢氣的,金氣的脫陷。長時間的脂肪和血液損害,五臟六腑破敗,那么就絕命而死了。

這個病濕寒為本,而濕熱為標(biāo)。病在少陰,則始終都寒,病在厥陰,則中途變?yōu)闊?,所以仲景治療少陰膿血用桃花湯,治療厥陰下重用白頭翁湯。緣于水病則生寒,木病則生熱,而寒熱的本原,總歸于太陰經(jīng)的濕。因為土濕而水克制,郁而為濕寒,土濕而木克之,則郁而為濕熱的緣故。

[原文]桂枝蓯蓉湯

甘草二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丹皮三錢茯苓三錢澤瀉三錢橘皮三錢肉蓯蓉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濕寒,加干姜。濕熱,加黃芩。后重,加升麻。

【翻譯】桂枝蓯蓉湯

甘草7克桂枝11克芍藥11克丹皮11克茯苓11克澤瀉11克橘皮11克肉

 

蓯蓉11

煎大半杯,溫服。濕寒的,加干姜。濕熱的,加黃芩。后重的,加升麻。

[原文]痢家肝脾濕陷,脂血郁腐,法當(dāng)燥濕疏木,而以蓯蓉滋肝滑腸,盡行腐瘀為善。若結(jié)澀難下,須用重劑蓯蓉,蕩滌陳宿,使滯開痢止,然后調(diào)其肝脾。其脾腎寒濕,則用桃花湯,溫燥己土。其木郁生熱,則用白頭翁湯,涼泄肝脾,濕熱自當(dāng)應(yīng)藥而瘳也。

【翻譯】痢病肝脾濕陷,脂血郁腐,治療方法應(yīng)當(dāng)燥濕疏木,而用蓯蓉滋肝滑腸,全通行腐瘀為好。如果結(jié)澀難下,須用大劑量的蓯蓉,蕩滌陳舊的大便,讓滯積打開痢疾停止,然后調(diào)其肝脾。病人脾腎寒濕,則用桃花湯,溫燥己土。病人木郁生熱,則用白頭翁湯,涼泄肝脾,濕熱自然對癥下藥而痊愈。

{解讀}痢疾,古稱腸辟、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本癥以腹痛、痢下赤白膿血、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diǎn)。病機(jī)為濕熱之邪侵入腸胃,氣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腹痛,里急后重;濕熱郁滯于大腸,經(jīng)絡(luò)受損,故下痢赤白膿血;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濕熱之象。


淋瀝根原

[原文]淋瀝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膀胱為太陽寒水之腑,少陽相火隨太陽而下行,絡(luò)膀胱而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相火在下,逢水則藏,遇木則泄。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遺溺,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于閉癃,此水道所以調(diào)也。

水之能藏,賴戊土之降,降則氣聚也,木之能泄,賴己土之升,升則氣達(dá)也。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遺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閉癃。淋者,藏不能藏,既病遺溺,泄不能泄,又苦閉癃。

水欲藏而木泄之,故頻數(shù)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澀而不利。木欲泄而不能泄,則溲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則精血不秘。緣木不能泄,生氣幽郁而為熱,溲溺所以結(jié)澀,水不能藏,陽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而其寒熱之機(jī),悉由于太陰之濕,濕則土陷而木郁,疏泄不行,淋痢皆作。淋痢一理,悉由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則為痢,前郁于水腑則為淋。其法總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達(dá),則疏泄之令暢矣。

【翻譯】淋瀝病,乙木下陷于壬水。膀胱為太陽寒水之腑,少陽相火隨太陽而下行,絡(luò)膀胱而約束下焦,肝實則肝易生下熱,熱則閉癃(閉塞不通)。肝虛則耗其母腎,且疏泄無力控制,易遺尿。相火在下,逢水則收藏,遇木則泄。癸水藏之,所以排泄但不至于遺尿,乙木泄之,所以藏而不至于閉塞不通,這是水道所以調(diào)和。

水之所以能收藏,依賴戊土的下降,降則氣聚,木之所以能排泄,依賴己土的上升,升則氣達(dá)。胃逆而水不能藏,所以遺尿,脾陷而木不能泄,所以閉癃。淋病,藏不能藏,就發(fā)病遺溺,泄不能泄,又發(fā)病閉癃。

水欲藏而木泄之,所以頻繁想小便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所以梗澀而不痢。木本想排泄但不能泄,則是小便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則精血不藏。緣于木不能泄,生氣幽郁而為熱,小便所以結(jié)澀,水不能藏,陽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病寒熱的關(guān)鍵,全由于太陰的濕,濕則土陷而木郁,疏泄不暢通,淋痢都發(fā)作。淋病痢病一個道理,全是由于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則為痢,前郁于水腑則為淋。治療方法總適宜用燥土疏木,土燥而木達(dá),則疏泄的功能暢通了。

[原文]桂枝苓澤湯

茯苓三錢澤瀉三錢甘草三錢,生桂枝三錢芍藥三錢

 

煎大半杯,熱服。肝燥發(fā)渴,加阿膠。

【翻譯】桂枝苓澤湯

茯苓11克澤瀉11克甘草(生)11克桂枝11克芍藥11克煎大半杯,熱服。

肝燥發(fā)渴的,加阿膠。

[原文]脾為濕土,凡病則濕。肝為風(fēng)木,凡病則燥。淋家土濕脾陷,抑遏乙木發(fā)生之氣,

疏泄不暢,故病淋澀,木郁風(fēng)動,津液耗損,必生消渴。其脾土全是濕邪,而其肝木則屬風(fēng)燥。血藏于肝,風(fēng)動則血消,此木燥之原也。苓澤甘草,培土而瀉濕,桂枝芍藥,疏木而清風(fēng),此是定法。土愈濕則木愈燥,若風(fēng)木枯之至,芍藥不能清潤,必用阿膠。仲景豬苓湯,善利小便,茯苓、豬苓、澤瀉、滑石,利水而瀉濕,阿膠清風(fēng)而潤燥也。

水性蟄藏,木性疏泄。乙木生于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溫暖,溫氣左升,則化乙木,生氣暢茂,乙木發(fā)達(dá),疏泄之令既遂,則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澀,膀胱之熱澀者,風(fēng)木相火之雙陷于膀胱也。足少陽甲木化氣于相火,與手少陽三焦并溫水臟,手少陽之相火泄,則下陷于膀胱而病淋,足少陽之相火泄,則上逆于胸膈而病消。其原總由于乙木之郁也。膀胱熱澀之極者,加梔子黃柏,以清三焦之陷,則水腑清矣。

乙木之溫,生化君火,木郁陽陷,溫氣抑遏,合之膀胱淪陷之相火,故生下熱。然熱在肝與膀胱,而脾則是濕,腎則是寒。寒水侮土,移于脾宮,則脾不但濕,而亦且病寒。其肝與膀胱之熱,不得不清,而脾土濕寒,則宜溫燥,是宜并用干姜,以溫己土。若過清肝熱,而敗脾陽,則木火增其陷泄,膀胱熱澀,永無止期矣。惟溫腎之藥,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熱。若膀胱熱退,則宜附子暖水,以補(bǔ)肝木發(fā)生之根也。

腎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蟄藏,則精血皆下。其精液流溢,宜薯蕷、山茱以斂之,其血塊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者,膀胱熱癃,溲溺煎熬所結(jié)。水曰潤下,潤下作咸,溲溺之咸者,水之潤下而成也。百川下流,則歸于海,海水熬煉,則結(jié)鹽塊,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鹽也。白物者,脾肺濕淫所化。濕旺津凝,則生痰涎,在脾則克其所勝,在肺則傳其所生,結(jié)入膀胱。膀胱濕盛,而下無泄竅,濕氣淫泆,化為帶濁。白物黏聯(lián),成塊而下,即帶濁之凝聚者也,與脾肺生痰,其理相同,淋家下見白物,上必多痰。瀉濕宜重用苓、澤,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瀉之。

女子帶濁崩漏,與男子白濁血淋同理,皆濕旺木郁之證。內(nèi)傷百病,大率由于土濕,往往兼病淋澀,而鼓脹、噎膈、消渴、黃疸之家更甚。是緣陽虛土敗,金木雙郁,燥土溫中,輔以清金疏木之品,淋澀自開。庸工見其下熱,乃以大黃,益敗脾陽,謬妄極矣!淋家下熱之至,但有梔子、黃柏證,無有大黃芒硝證,其熱不在脾胃也。

一切帶濁、崩漏、鼓脹、黃疸,凡是小便淋澀,悉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陳蒿、梔子、澤瀉、桂枝,研末布包,熱熨小腹,外以手爐烘之,熱氣透徹,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翻譯】脾為濕土,凡發(fā)病則濕。肝為風(fēng)木,凡發(fā)病則燥。淋病土濕脾陷,抑遏乙木生發(fā)的氣,疏泄不暢,所以發(fā)病淋澀,木郁風(fēng)動,津液耗損,必定產(chǎn)生消渴。病人脾土全是濕邪,而其肝木則屬風(fēng)燥。血藏于肝,風(fēng)動則血消,這是木燥的本原。茯苓、澤瀉、甘草,培土而瀉濕,桂枝、芍藥,疏木而清風(fēng),這是定法。土越濕則木越燥,如果風(fēng)木枯到極限,芍藥不能清潤,必用阿膠。仲景的豬苓湯,善于通利小便,茯苓、豬苓、澤瀉、滑石,利水而

 

瀉濕,阿膠清風(fēng)而潤燥。水性蟄藏,木性疏泄。乙木生于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溫暖,溫氣左升,則化乙木,生

氣暢茂,乙木發(fā)達(dá),疏泄的功能既然暢通,則水道清通,而相火必藏。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則相火泄露,而膀胱熱澀,膀胱熱澀的,風(fēng)木相火雙陷于膀胱。足少陽甲木化氣于相火,與手少陽三焦共同溫暖水臟,手少陽的相火泄露,則下陷于膀胱而發(fā)病淋,足少陽的相火泄露,則上逆于胸膈而發(fā)病消渴。根原總是由于乙木的郁積。膀胱熱澀的極限,加梔子、黃柏,以清三焦的下陷,則水腑清了。

乙木的溫暖,生化君火,木郁陽陷,溫氣抑遏,會合在膀胱淪陷的相火,所以生下熱。然而熱在肝與膀胱,而脾則是濕,腎則是寒。寒水克制土,移到脾上,則脾不但濕,而且也發(fā)寒病。病人肝與膀胱的熱,不得不清,而脾土濕寒,則宜溫燥,這適宜并用干姜,以溫己土。如果過度的清肝熱,而敗壞脾陽,則木火增加其陷泄,膀胱熱澀,永無止期了。惟溫腎的藥物,不宜早用,恐怕助膀胱的熱。如果膀胱熱退,則宜用附子暖水,以補(bǔ)肝木生發(fā)的根本。

腎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沒有蟄藏,則精血都下。病人精液流溢,宜用薯蕷、山茱以收斂,病人血塊大量下泄,宜用丹皮、桃仁以暢通。淋病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膀胱熱癃,小便煎熬所結(jié)。水功能潤下,潤下作咸,小便的咸,水的潤下而形成的。百川下流,則歸于海,海水熬煉,則結(jié)鹽塊,膀胱即是人身的海,沙石即海水的鹽。白物,脾肺過度濕所化。濕旺津凝,則生痰涎,在脾則克其所勝,在肺則傳其所生,結(jié)入膀胱。膀胱濕盛,而下無泄竅,濕氣淫泆,化為帶濁。白物黏聯(lián),成塊而下,即帶濁的凝聚,與脾肺生痰,道理相同,淋病下見白物,上必多痰。瀉濕宜重用茯苓、澤瀉,如果病人痰多,用仲景的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瀉之。

女子白帶濁崩漏,與男子白濁血淋同一道理,都是濕旺木郁的病證。內(nèi)傷百病,大部分由于土濕,往往兼發(fā)淋澀病,而鼓脹、噎膈、消渴、黃疸等病更嚴(yán)重。是緣于陽虛土敗,金木雙郁,燥土溫中,輔佐以清金疏木的藥品,淋澀自然通開。庸醫(yī)見病人下熱,于是用大黃,更加敗壞脾陽,荒謬荒誕極了!淋病下熱的很嚴(yán)重,只有梔子、黃柏證,沒有大黃芒硝證,病熱不在脾胃。

一切帶濁、崩漏、鼓脹、黃疸,凡是小便淋澀,全適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陳蒿、梔子、澤瀉、桂枝,研末布包,熱熨小腹,外用手爐烘熱,熱氣透徹,小便即行,最妙的法子。


烏梅,別名酸梅、黃仔、合漢梅、干枝梅、梅實、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性味】酸、澀,平。

【歸經(jīng)】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用于肺虛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


肉蓯蓉,別名大蕓、寸蕓、蓯蓉、查干告亞(蒙語)。性味:歸經(jīng)甘、咸,溫。歸腎、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補(bǔ)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于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肉蔻,別名肉果、玉果、迦拘勒、肉豆蔻、頂頭肉等。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歸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主治】溫中澀腸;行氣消食。用于虛瀉;冷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


白朮,別稱:桴薊,于術(shù),冬白術(shù),淅術(shù),楊桴,吳術(shù),片術(shù),山薊、楊枹薊、山芥、天薊、山姜、乞力伽、山精、山連、冬白術(shù)、白大壽沙邑條根、枹楊、枹薊于術(shù)、冬術(shù)、浙術(shù)、種術(shù)、白茱、

【性味歸經(jīng)】苦、甘,溫。歸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升麻,別稱:龍眼根、窟窿牙根。

【性味歸經(jīng)】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風(fēng)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fā)斑;脫肛,子宮脫垂。


黃柏,【別名】黃檗、元柏、檗木、檗皮。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jīng)。

【用法用量】3~12g;外用適量。

【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除骨蒸清虛熱。用于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鹽黃柏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盜汗骨蒸。


茵陳蒿,性味:苦辛,涼。

歸經(jīng):入肝、脾、膀胱經(jīng)。功用主治: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fēng)癢瘡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