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為什么選擇自殺? 這在當時是一宗轟動全國的大事件。當然,自殺是無疑的。只是作為大學者,滿清遺老,遜帝身邊人,王國維的自殺承載了太多的東西。 關(guān)于他到底為何選擇自殺,一直以來有多種猜測。但都是生者的看法,我們無法還原逝者彼時心中所想,也沒有時光機倒流去參破事件,只能在各種說法中取自己喜歡的去相信。 殉清說 第一種是場面上的說法。王國維的姻親羅振玉拿出一份他的“遺折”交給溥儀,溥儀對王“遺折”表現(xiàn)出來的耿耿忠心非常感動,進行了追封。羅振玉是前清遺老,又借機會大搞王國維紀念活動,造成他“殉清”的實錘。 王國維遺書里的“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又確實契合了當時的國內(nèi)形勢。北伐如火如荼,當時革命軍草擬了一份成功后要清算的遺老,王國維赫然榜上有名?!笆雷儭本褪强此萍磳l(fā)生的北伐成功,溥儀前途不妙,作為他身邊舊臣,確實有可能“受辱”。 當時溥儀已經(jīng)被逐,國辱加身,如果北伐成功再來一遍,王國維的確是有“再辱”的擔心,從而促使他做出自殺“殉清”,“義無再辱”的決心。 逼債說 但其實溥儀也有自己的猜測,因為后來他發(fā)現(xiàn)了羅振玉提供的“遺折”是偽造的。羅振玉為何要對王國維的“遺折”造假,就是因為兩人幾十年知交,而最后因為聯(lián)姻之事交惡?很可能另有隱情。 羅振玉比王國維大十幾歲,是他的貴人,在生活、學問、留學各個方面都對他有領(lǐng)路人、資助人的身份。只是從日本流亡回來之后,王國維的各方面都日益精進,但是作為羅振玉的門生卻不愿意牽扯到那些遺老的爭斗之中,兩人裂痕日深。 到王國維長子去世,羅振玉不和他商量直接把女兒接回,讓他認為是奇恥大辱,兩人關(guān)系正式破裂。 而溥儀認為正是羅振玉對王國維的追債行為造成了他的自殺。 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溥儀交了一批宮藏字畫給王國維去賣,羅振玉插了手,并將貨款截留抵債。因為早年王國維確實接受了羅振玉相當多的接濟,包括進身溥儀身邊成為大員,也是羅振玉的關(guān)系。這樣說起來,王國維對羅振玉,確實是有還不清的人情和債務。 兩人關(guān)系破裂之后,羅振玉便以此為借口截留這筆款項。但實際上在溥儀或者王國維看來,兩人都結(jié)了姻親了,這些舊人情賬還不一筆勾銷?何況早年王國維的著作都掛了羅振玉的名頭,為他帶來了極大的聲譽。這個時候忽然翻起舊賬,截留貨款索要債務,給依然窮困的王國維極大的壓力,造成了他憤而沉湖。 溥儀認為王國維遺書中“經(jīng)此世變”是指羅王之間的世態(tài)炎涼,“義無再辱”的“再辱”就是債主上門而無力償還之辱。 當然這也只是溥儀的猜測,畢竟因此自殺,還是感覺有些不夠充分。即便真有此事,也是王國維早就心存一死的決心,這些亂七八糟的生活瑣事只是成為他爆發(fā)的導火索。而羅振玉假造“遺折”,把“殉清”一事坐實,一則可能是有些后悔兩人的決裂,感覺抱歉;二則借此脫身,卸掉自己在此事中的責任。 文化殉葬 這是陳寅恪之說,也是今天被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說法。這也是最冠冕堂皇的說法,“殉清”之說,畢竟陳舊過時,而為“傳統(tǒng)文化”陪葬,即使到了現(xiàn)在,依舊可以感天動地。 為何陳寅恪有此一說? 王國維于1927年自殺,距離五四運動已經(jīng)過去了八年。而這八年,正是西學大舉東進,而傳統(tǒng)文化被打擊得體無完膚的八年。國共合作,共同北伐,不但代表帝制的終結(jié),也代表了舊學終結(jié)的可能。和王國維同樣國學大師身份的陳寅恪,所看到傳統(tǒng)文化的困難處境是一樣的。 王國維和陳寅恪都是國學做底,但是都曾經(jīng)接受西學思想。王國維曾經(jīng)斷言西方文化是破壞性文化,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以及各種國際化的思潮,都是來破壞中國文化的。陳寅恪對傳統(tǒng)文化前途的擔憂,正與王國維同。 這兩位國學大師,眼看著自身的文化根基崩塌于前。承受著新舊文化交替時期的信念垮塌的打擊,在他們看來,為自己畢生所學、所愛而死反倒是一種正常的義舉。“一個被正在滅亡的文化所化的知識分子,他的殉葬是這個文化滅亡的標志?!?/span>這是陳寅恪說的,這既是說王國維,也是說他自己。 所以王國維之死,陳寅恪之隱,是殉情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方式罷了。 陳寅恪認為,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走到盡頭。那么傳統(tǒng)文化人,也只有死或隱了。 都是猜測 羅振玉身為前清遺老和王國維故人,不論自己信與不信都可以認定他“殉清”;而溥儀身為皇帝而落魄,最能感受人生落差之大的苦惱與羞辱,所以堅信王國維被“逼債”而選擇自殺;陳寅恪作為同樣身份的國學大師,認為王國維是為傳統(tǒng)文化殉葬的理解也是和他自身的思維境界相符的。 也許是這其中的某一個原因,但是也可能是所有這些東西一起殺死了這位國學大師。很多事情,我們今天來推測,或者當時的人猜測,都是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尋找最適合自己頭腦內(nèi)思維定式的結(jié)果。 其實不一定是真相,可是自己相信就行了。 羅振玉信了自己,松了一口氣,身上的負罪感少了。 溥儀信了自己,感覺自己沒那么屈辱,至少活著。 陳寅恪信了自己,活著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認為自己的判斷是英明的。 至于王國維到底是為什么自殺? 我們百年之后,也許能得真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