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婁江東畔的一名棄嬰,成長為譽滿海內(nèi)外的國畫大家;他一生為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殫精竭慮,接續(xù)文化正脈,留下時代筆墨;他所屬的“新金陵畫派”,首次重寫傳統(tǒng)山水,推動國畫藝術步入光輝燦爛的當代……他就是著名畫家宋文治先生。 宋文治:(1919-1999年),現(xiàn)代畫家。江蘇太倉人。曾任江蘇省國畫院副畫師,后任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江蘇分會副主席,南京大學教授,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省政協(xié)常委。出版有《宋文治畫集》《宋文治作品選集》等。 1919年,宋文治出生于江蘇太倉,被養(yǎng)父宋夢周從育嬰堂抱養(yǎng),他本人對此并不諱言,提及此事常說自己是“螟蛉之子”。或許是“婁東”文脈的滋養(yǎng),宋文治自幼便在繪畫中找到精神的倚靠,從描摹香煙盒上的古典人物畫,到照著《芥子園畫譜》自學中國畫。 1941年,他考取蘇州美專滬校,在那里宋文治接受了系統(tǒng)的繪畫訓練。1947年被推薦至安亭師范任教,開啟了其數(shù)十年的教育生涯,1957年被調(diào)入江蘇省國畫工作。 宋文治到上海的時候,同樣來自太倉的朱屺瞻已是有名的大畫家了。因為同鄉(xiāng)的關系,宋文治經(jīng)常拿著自己的作品去找朱屺瞻請教,朱屺瞻對這個來自同鄉(xiāng)的后生頗為賞識一面自己指點,還向宋文治介紹滬上名家張石園先生。 張石園先生當時畫名甚高,對“四王”的山水的臨摹已經(jīng)達到亂真的地步。跟隨張石園學習期間,宋文治開始對“四王”山水進行了研究和學習。多年后,宋文治經(jīng)常說:“我的繪畫出自‘四王’?!毕雭恚@也是對其授業(yè)恩師的追憶。 有一次,宋文治到相鄰的嘉定南翔鎮(zhèn)懷少小學教學交流,順道游覽了鎮(zhèn)上的古漪園。園中各處題詞深深吸引了宋文治:字體高古,筆力遒勁,非常人能及。不久后,一次宴席上,他見鄰座一位老先生的扇子上面的作品正是之前古漪園題字的那位先生所作,遂借來拜觀,落款處赫然寫著陸儼少的名字。持扇人是陸儼少的族兄,宋文治請他引見,可惜未能見到。 過了些日子,宋文治又從安亭專程到南翔拜訪,又恰巧陸儼少出了遠門。直到第三次,陸儼少正在田地里鋤草,宋文治又登門拜訪,兩人終才見上面。“三顧茅廬”一時成為一段佳話,陸儼少還專門為宋繪制長卷一幅,起名為《松隱圖》,并在同年里兩次題跋,在第二次他寫道“往來俱不遠,歲晚肯相尋”來紀念兩人的相識。 陸儼少比宋文治大十歲,宋文治曾說:“從我第一次見到他(陸儼少),我就將他視為終生的知己,崇拜的國畫家。”宋文治曾提出正式拜陸儼少為師,陸儼少辭而不就,陸儼少對宋文治說:“我對前輩王同愈老先生‘不為人師’的教導印象極深,所以堅決辭讓,未允所請。
![]() ![]() ![]() ![]() ![]() ![]() ![]() ![]() -END- |
|
來自: 閑人品悟 > 《國畫技法理論及山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