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草書釋讀5三、人體:鼻 “口”是一個部首,“目”也是一個部首,但鼻不是。“鼻”屬于部首“自”。 3.1.自 “自”是一個象形字,人的鼻子,下面是兩個鼻孔,中間兩橫和上面的人字形,應當在高一點的位置,表示兩眼之間的皺紋。羅中立先生的名作《父親》,老人兩眼之間就有這種皺紋(提示心臟有病)。“自”是“鼻”的本字,《說文解字》說:“自,讀若鼻”。 后來借為“自己”的“自”,大約是表示自己,往往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 金文、小篆中,下面鼻孔不畫了,但上面人字形皺紋還保留。秦簡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隸定,也有人字形;另一種把撇捺變成了撇橫,這個我們講過多次。這個我們講過多次,如隸書“來”字,草書“天”字,都有這樣變化。漢隸中也有把人字形寫成豎橫的。 草書“自”有幾種寫法,最老實是皇象的章草,短撇一啄,接下來鐵圍勢,鐵圍中兩橫,奮筆勢。陸機《平復帖》“自”,把一啄和鐵圍勢合并了。奮筆勢兩橫縮短就是兩點,兩點邊寫就是一豎或者一撇。張芝、智永不寫短撇改用一點,然后鐵圍勢,再奮筆勢或豎筆勢。這些寫法只是稍有變化而已,其實是差不多的。 王獻之《忽動帖》有一個“自”,看起來取勢與眾不同,其實跟陸機寫的是一樣的,只是把第一筆升高了。 3.2.鼻 剛才說“鼻”本來寫起來很簡單,后來借用于“自”了。借出去的東西往往要不回來,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驗?這一來表示鼻子下面要加一個聲符“畀”(bì),成為新字。 “畀”在廣東話中是常用字,“給錢”就是“畀錢”。草書“鼻”,上面的“自”不變,中間的“田”,大口用羊角勢,里面橫豎十字,省略;下面橫撇豎,變成“大”字形,即戈法化勢。 這樣寫出來就是草書的“鼻”字。上面的“自”,皇象寫得規(guī)規(guī)矩矩,你用剛才說的那些方法草化“自”也是可以的。 3.3.臭 這個字甲骨文就有,下面畫個狗,上面“自”就是狗鼻子。狗鼻子對氣味最敏感,所以本來讀xiù,臭,也是所有的氣味,后來慢慢演變成chòu,只剩下難聞的氣味了。 趙孟頫、鄧文原和高二適都寫過這個字,下面本來是“犬”,我講過草書可可以省一點,直接寫“大”字形,這是戈法化勢。 四、人體:耳 “耳”也是一個部首,“耳”部的字不少。 4.1.耳 “耳”是象形字,有簡單的,有復雜的。甲骨文、金文都是這樣,給我們看見老祖宗怎樣畫耳朵。小篆脫離耳朵樣子,秦簡完全是小篆的隸定。 我們先來看看小篆“耳”的構成。它用了三條線,先圈出一個框,然后在框內加上一橫。這里我說是三條線,一說三筆,因為實際寫起來,第一條線就需要分為兩筆來寫。秦簡是早期隸書,筆順依據(jù)小篆的寫法,由此產(chǎn)生章草,草化的基本思想還是圍,把“耳”字外框,當作大口那樣圍起來。最后再加一點,就是原來那一橫。你可以說這草字是鐵圍勢,然后里面加一側點?;蛘叻殖蓨^筆勢加倚人勢也可以。 “耳”在今草中只寫一個框架,里面無須寫筆畫??赐豸酥妒咛分械摹岸?,應該是奮筆勢?!岸背S米骶淠└袊@詞,有時最后一豎隨感情拉得很長。智永《千字文》把框架中的空間壓得非常小,不留空白,看起來有點像“了”字,懷素也差不多,這樣寫不是奮筆勢了,可歸入曲鉤勢。左下角是林散之題名的“耳”,出自王羲之《十七帖》,線條似學懷素。 4.2.耶 “耶”在古文中經(jīng)常用作語氣詞,使用頻率很高。這個字左邊是“耳”,這是部首,右旁是邑。當“耳”出現(xiàn)在一個字的左邊,草華方法有些變化??此骶笇懙恼虏荩菔莾蓹M一豎。因為一豎寫完要轉出右旁,所以看起來是兩橫一撇。這還是奮筆勢,只是兩橫之間過渡用虛筆。至于下面轉出到右旁的這弧線,跟“耳”本身沒有關系。 衛(wèi)恒的寫法,縮小兩橫,橫變成了點,還取消了橫豎之間的明節(jié)點,畫出大圈就是曲鉤勢。衛(wèi)恒把最后這轉后的這筆寫得很實,加上這一筆就“子”字形,飛帶化勢了。 “子”字形飛帶化勢,出現(xiàn)在左邊可以表示很多意思?!白印北旧砭褪且粋€部首,如“孫”字;“子”字形還可以表示絞絲旁,讀音是mì,如“細”字。“車”如果出現(xiàn)在左邊,也可以寫成“子”字形。這是不是很容易搞錯?當然是?!岸弊之斪鞑渴壮霈F(xiàn)在左邊,就應該有所區(qū)別。首先“耳”字不象子部、纟部和車部,這三部最后一筆是實筆,而“耳”只是虛筆??紤]到很多人這一筆可能寫實,那上面虛化一筆,不寫出來這就有所區(qū)別了。 索靖、衛(wèi)恒、王羲之“耳”字旁都是這樣寫法。應該說,這在當時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右旁是邑耳勢,在草書中像節(jié)耳化勢一樣,一豎也可以寫為一點,成為邑耳化勢。簡言之,本來曲鉤勢加一豎是邑耳勢,現(xiàn)在曲鉤勢加一點,是邑耳化勢,我們后面還會遇到它。 4.3.聽 “聽”,小篆是這樣寫的,隸書有省一橫的,就是“心”上面的那一橫。這樣,“聽”可分為三個部分。左上角是“耳”,草化方法跟剛才一樣,曲鉤化勢?!岸毕旅媸锹暸?,音同“挺”,可以省略不寫。右旁是“德”字的簡省,省去了雙人旁,草化方法是從下到下三段,各用一小橫替代,奮力筆勢。最后把左邊的“耳”曲鉤勢和右旁的奮筆勢裹束起來,就是草書“聽”。 這兩字現(xiàn)在你可以識了,都是草書“聽”。我想說一下分筆勢的問題,看孫過庭這個“聽”,第一勢是曲鉤化勢,虛化中間一筆,第二筆從左邊起筆,到右旁就是三橫奮筆勢。你不能把奮筆勢的第一筆歸給左邊“耳”,講不通。我多次贊揚孫過庭的優(yōu)點,也指出過懷素的缺點。這里兩個字比較一下,自然就見高低。死背草字沒有用,懂得草法自然容易記憶。 4.4.聲 見過這種樂器嗎?這叫磬。懸掛起來后,用小槌擊打有非常清越的聲音。磬在歷史上出現(xiàn)很早,據(jù)考證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了。國博這件石磬是商朝的,三千多年了。 甲骨文的“磬”字,中間是一個磬,為曲尺形;磬上面不是草,有人說是架子,或說可能是繩子;左下角是手,抓住小槌,以前講過這是“攴”(pū)字。敲打的意思,整個字就是在演奏。籀文“磬”大致差不多。小篆在下面加了一個“石”,表示是石磬。 知道了“磬”,就懂得“聲”這個字了。小篆寫法,上面基本上同籀文的“磬”。下面寫了一個“耳”,表示聽到了擊磬的聲音。秦簡省略了小篆那兩個口,只用一橫替代。智永草書“聲”,進一步省去了“又”。跟秦簡一對比,知道這寫法本源于小篆和秦隸。 有一個傳說是羊欣寫的“聲”,取勢比智永簡單。智永這寫法取四個筆勢,羊欣只有三個(七九三):第一勢取奮筆勢,“七”字形,跟“士”意思是一樣的。第二勢把左下角和右上角筆畫組合,取鳳翅勢,形如“九”字形。第三勢“耳”字,取曲鉤勢,形如阿拉伯數(shù)字3。跟智永寫的仔細比一比,只是略有變化。但看起來比較靈動,很多人會喜歡。 懷素《自敘帖》有三個“聲”,取勢完全相同,特點是不省略左邊的“口”。宋代黃庭堅、爾加瓦祝枝山受他影響。但寫草書要分清筆勢,過于纏繞,連綿不斷,分不清筆勢,實為草書大忌。王鐸有一個“聲”,更多了一個圈眼,我想他是從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化出來的。 草書創(chuàng)作主要表現(xiàn)在取勢變化上,放在這里給大家參考。 五、人體:牙齒 “牙”和“齒”是兩個概念,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統(tǒng)言之皆稱齒,稱牙,析言之則前當唇者稱齒;后在輔車者稱牙,牙較大于齒。”“輔車”指牙床,后牙床那些大齒稱為“牙”?!把馈焙汀褒X”都可以用于統(tǒng)稱,或者合稱“牙齒”。分而言之,嘴唇后面,能接觸到嘴唇的是齒,齒比較小;齒再往里面那些大的稱為牙,牙大于齒。成語有“唇齒相依”這說法,不會說“唇牙相依”,大象有兩個長長的牙,但古人稱象齒,因為位置在嘴唇前。 5.1.齒 知道了“齒”的定義,馬上就能理解甲骨文的“齒”字,外框是嘴巴,嘴唇下有幾個牙齒。小篆“齒”上面加了“止”,表示聲音。秦簡上寫的“齒”,就是小篆的隸定。 草書“齒”承小篆和秦隸而來,用了四個筆勢:上面的“止”,把曲線拉直,成為豎筆勢,這是一。上下嘴唇一個“口”字形,用鐵圍勢,這是二。上面兩顆牙齒,有羊角勢,這是三。一橫加下面兩顆牙齒,用雞頭勢,這是四。注意這一橫用了兩次,鐵圍勢和雞頭勢都用到橫。裹束起來,就得到草書的“齒”字。 5.2.牙 《說文》:“牙,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薄皦妖X”就是大牙齒,金文表現(xiàn)的就是“上下相錯之形”。這里跟嘴唇?jīng)]有關系了,所以不畫嘴唇。小篆出之金文,線條拉長了,作了美化。小篆可拆成兩部分,上面牙兩筆,下面也用兩筆,這是草書的來源,上面取奮筆勢移位,下面曲線拉直,變成一豎一撇。一撇一豎是立人勢,一豎一撇就是立人倒筆勢。然后裹束起來,成為草字“牙”。裹束后筆勢改變了,我們看見中間是一個鉤裹勢,鉤裹勢上面皇象寫了一個短橫,看起來有點像策,跟鉤裹勢相交的是一個長撇,這是掠。有些同學不喜歡單一筆勢,其實單一筆勢是避不開的。 皇象《急就章》中有兩個“牙”字,最后一筆寫法不同。一個用掠,另一個用策。用了策,看起來很容易誤會成“與”。我在前面講過,“與”在章草中寫法是這樣的,在今草中類似“天”,絕對不會和“牙”摘錯。就算是懷素寫的這個“與”,也和“牙”相關很大。 今天就講這些,謝謝。 711草書釋讀5三、人體:鼻 “口”是一個部首,“目”也是一個部首,但鼻不是?!氨恰睂儆诓渴住白浴?。 3.1.自 “自”是一個象形字,人的鼻子,下面是兩個鼻孔,中間兩橫和上面的人字形,應當在高一點的位置,表示兩眼之間的皺紋。羅中立先生的名作《父親》,老人兩眼之間就有這種皺紋(提示心臟有?。??!白浴笔恰氨恰钡谋咀?,《說文解字》說:“自,讀若鼻”。 后來借為“自己”的“自”,大約是表示自己,往往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 金文、小篆中,下面鼻孔不畫了,但上面人字形皺紋還保留。秦簡有兩種寫法,一種是隸定,也有人字形;另一種把撇捺變成了撇橫,這個我們講過多次。這個我們講過多次,如隸書“來”字,草書“天”字,都有這樣變化。漢隸中也有把人字形寫成豎橫的。 草書“自”有幾種寫法,最老實是皇象的章草,短撇一啄,接下來鐵圍勢,鐵圍中兩橫,奮筆勢。陸機《平復帖》“自”,把一啄和鐵圍勢合并了。奮筆勢兩橫縮短就是兩點,兩點邊寫就是一豎或者一撇。張芝、智永不寫短撇改用一點,然后鐵圍勢,再奮筆勢或豎筆勢。這些寫法只是稍有變化而已,其實是差不多的。 王獻之《忽動帖》有一個“自”,看起來取勢與眾不同,其實跟陸機寫的是一樣的,只是把第一筆升高了。 3.2.鼻 剛才說“鼻”本來寫起來很簡單,后來借用于“自”了。借出去的東西往往要不回來,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驗?這一來表示鼻子下面要加一個聲符“畀”(bì),成為新字。 “畀”在廣東話中是常用字,“給錢”就是“畀錢”。草書“鼻”,上面的“自”不變,中間的“田”,大口用羊角勢,里面橫豎十字,省略;下面橫撇豎,變成“大”字形,即戈法化勢。這樣寫出來就是草書的“鼻”字。上面的“自”,皇象寫得規(guī)規(guī)矩矩,你用剛才說的那些方法草化“自”也是可以的。 3.3.臭 這個字甲骨文就有,下面畫個狗,上面“自”就是狗鼻子。狗鼻子對氣味最敏感,所以本來讀xiù,臭,也是所有的氣味,后來慢慢演變成chòu,只剩下難聞的氣味了。 趙孟頫、鄧文原和高二適都寫過這個字,下面本來是“犬”,我講過草書可可以省一點,直接寫“大”字形,這是戈法化勢。 四、人體:耳 “耳”也是一個部首,“耳”部的字不少。 4.1.耳 “耳”是象形字,有簡單的,有復雜的。甲骨文、金文都是這樣,給我們看見老祖宗怎樣畫耳朵。小篆脫離耳朵樣子,秦簡完全是小篆的隸定。 我們先來看看小篆“耳”的構成。它用了三條線,先圈出一個框,然后在框內加上一橫。這里我說是三條線,不說三筆,因為實際寫起來,第一條線就需要分為兩筆來寫。秦簡是早期隸書,筆順依據(jù)小篆的寫法,由此產(chǎn)生章草,草化的基本思想還是圍,把“耳”字外框,當作大口那樣圍起來。最后再加一點,就是原來那一橫。你可以說這草字是鐵圍化勢,然后里面加一側點?;蛘叻殖蓨^筆勢加倚人勢也可以。 “耳”在今草中只寫一個框架,里面無須寫筆畫。看王羲之《十七帖》中的“耳”,應該是奮筆勢。“耳”常用作句末感嘆詞,有時最后一豎隨感情拉得很長。智永《千字文》把框架中的空間壓得非常小,不留空白,看起來有點像“了”字,懷素也差不多,這樣寫不是奮筆勢了,可歸入曲鉤勢。左下角是林散之題名的“耳”,出自王羲之《十七帖》,線條似學懷素。 4.2.耶 “耶”在古文中經(jīng)常用作語氣詞,使用頻率很高。這個字左邊是“耳”,這是部首,右旁是邑。當“耳”出現(xiàn)在一個字的左邊,草化方法有些變化??此骶笇懙恼虏?,取勢是兩橫一豎。因為一豎寫完要轉出右旁,所以看起來是兩橫一撇。這還是奮筆勢,只是兩橫之間過渡用虛筆。至于下面轉出到右旁的這弧線,跟“耳”本身沒有關系。 衛(wèi)恒的寫法,縮小兩橫,橫變成了點,還取消了橫豎之間的明節(jié)點,畫出大圈就是曲鉤勢。衛(wèi)恒把最后轉后的這筆寫得很實,加上這一筆就“子”字形,飛帶化勢了。 “子”字形飛帶化勢,出現(xiàn)在左邊可以表示很多意思?!白印北旧砭褪且粋€部首,如“孫”字;“子”字形還可以表示絞絲旁,讀音是mì,如“細”字?!败嚒比绻霈F(xiàn)在左邊,也可以寫成“子”字形。這是不是很容易搞錯?當然是?!岸弊之斪鞑渴壮霈F(xiàn)在左邊,就應該有所區(qū)別。首先“耳”字不象子部、纟部和車部,這三部最后一筆是實筆,而“耳”只是虛筆??紤]到很多人這一筆可能寫實,那上面虛化一筆,不寫出來這就有所區(qū)別了。 索靖、衛(wèi)恒、王羲之“耳”字旁都是這樣寫法。應該說,這在當時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右旁是邑耳勢,在草書中像節(jié)耳化勢一樣,一豎也可以寫為一點,成為邑耳化勢。簡言之,本來曲鉤勢加一豎是邑耳勢,現(xiàn)在曲鉤勢加一點,是邑耳化勢,我們后面還會遇到它。 4.3.聽 “聽”,小篆是這樣寫的,隸書有省一橫的,就是“心”上面的那一橫。這樣,“聽”可分為三個部分。左上角是“耳”,草化方法跟剛才一樣,曲鉤化勢。“耳”下面是聲旁,音同“挺”,可以省略不寫。右旁是“德”字的簡省,省去了雙人旁,草化方法是從下到下三段,各用一小橫替代,奮力筆勢。最后把左邊的“耳”曲鉤勢和右旁的奮筆勢裹束起來,就是草書“聽”。 這兩字現(xiàn)在你可以識了,都是草書“聽”。我想說一下分筆勢的問題,看孫過庭這個“聽”,第一勢是曲鉤化勢,虛化中間一筆,第二筆從左邊起筆,到右旁就是三橫奮筆勢。你不能把奮筆勢的第一筆歸給左邊“耳”,講不通。我多次贊揚孫過庭的優(yōu)點,也指出過懷素的缺點。這里兩個字比較一下,自然就見高低。死背草字沒有用,懂得草法自然容易記憶。 4.4.聲 見過這種古代樂器嗎?這叫磬。懸掛起來后,用小槌擊打有非常清越的聲音。磬在歷史上出現(xiàn)很早,據(jù)考證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了。國博這件石磬是商朝的,三千多年了。 甲骨文的“磬”字,中間是一個磬,為曲尺形;磬上面不是草,有人說是架子,或說可能是繩子;左下角是手,抓住小槌,以前講過這是“攴”(pū)字。敲打的意思,整個字就是在演奏。籀文“磬”大致差不多。小篆在下面加了一個“石”,表示是石磬。 知道了“磬”,就懂得“聲”這個字了。小篆寫法,上面基本上同籀文的“磬”。下面寫了一個“耳”,表示聽到了擊磬的聲音。秦簡省略了小篆那兩個口,只用一橫替代。智永草書“聲”,進一步省去了“又”。跟秦簡一對比,知道這寫法本源于小篆和秦隸。 有一個傳說是羊欣寫的“聲”,取勢比智永簡單。智永這寫法取四個筆勢,羊欣只有三個(七九三):第一勢取奮筆勢,“七”字形,跟“士”意思是一樣的。第二勢把左下角和右上角筆畫組合,取鳳翅勢,形如“九”字形。第三勢“耳”字,取曲鉤勢,形如阿拉伯數(shù)字3。跟智永寫的仔細比一比,只是略有變化。但看起來比較靈動,很多人會喜歡。 懷素《自敘帖》有三個“聲”,取勢完全相同,特點是不省略左邊的“口”。宋代黃庭堅、明代祝枝山受他影響。但寫草書要分清筆勢,過于纏繞,連綿不斷,分不清筆勢,實為草書大忌。王鐸有一個“聲”,更多了一個圈眼,我想他是從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化出來的。 草書創(chuàng)作主要表現(xiàn)在取勢變化上,放在這里給大家參考。 五、人體:牙齒 “牙”和“齒”是兩個概念,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統(tǒng)言之皆稱齒,稱牙,析言之則前當唇者稱齒;后在輔車者稱牙,牙較大于齒?!薄拜o車”指牙床,后牙床那些大齒稱為“牙”?!把馈焙汀褒X”都可以用于統(tǒng)稱,或者合稱“牙齒”。分而言之,嘴唇后面,能接觸到嘴唇的是齒,齒比較?。积X再往里面那些大的稱為牙,牙大于齒。成語有“唇齒相依”這說法,不會說“唇牙相依”,大象有兩個長長的牙,但古人稱象齒,因為位置在嘴唇前。 5.1.齒 知道了“齒”的定義,馬上就能理解甲骨文的“齒”字,外框是嘴巴,嘴唇下有幾個牙齒。小篆“齒”上面加了“止”,表示聲音。秦簡上寫的“齒”,就是小篆的隸定。 草書“齒”承小篆和秦隸而來,用了四個筆勢:上面的“止”,把曲線拉直,成為豎筆勢,這是一。上下嘴唇一個“口”字形,用鐵圍勢,這是二。上面兩顆牙齒,有羊角勢,這是三。一橫加下面兩顆牙齒,用雞頭勢,這是四。注意這一橫用了兩次,鐵圍勢和雞頭勢都用到橫。裹束起來,就得到草書的“齒”字。 5.2.牙 《說文》:“牙,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壯齒”就是大牙齒,金文表現(xiàn)的就是“上下相錯之形”。這里跟嘴唇?jīng)]有關系了,所以不畫嘴唇。小篆出之金文,線條拉長了,作了美化。小篆可拆成兩部分,上面牙兩筆,下面也用兩筆,這是草書的來源,上面取奮筆勢移位,下面曲線拉直,變成一豎一撇。一撇一豎是立人勢,一豎一撇就是立人倒筆勢。然后裹束起來,成為草字“牙”。裹束后筆勢改變了,我們看見中間是一個鉤裹勢,鉤裹勢上面皇象寫了一個短橫,看起來有點像策,跟鉤裹勢相交的是一個長撇,這是掠。有些同學不喜歡單一筆勢,其實單一筆勢是避不開的。 皇象《急就章》中有兩個“牙”字,最后一筆寫法不同。一個用掠,另一個用策。用了策,看起來很容易誤會成“與”。我在前面講過,“與”在章草中寫法是這樣的,在今草中類似“天”,絕對不會和“牙”摘錯。就算是懷素寫的這個“與”,也和“牙”相關很大。 今天就講這些,謝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