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上熱下寒體質(zhì),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調(diào)理。 其實,在傳統(tǒng)中醫(yī)的治療中,有一種引火歸元法,就是將上越之火,引回到命門之中。在這里,針對上熱下寒體質(zhì),我們可以先打通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 所以,我們可以借用張仲景的方子——甘草瀉心湯(由炙甘草、黃芩、干姜、半夏、大棗、黃連6味中藥組成)來調(diào)理。 甘草瀉心湯主要治療脾胃虛弱,中焦升降失司,氣機痞塞之證的。它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加重炙甘草用量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調(diào)中補虛,配合辛開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氣虛弱,寒熱錯雜所致的痞證。 其中,炙甘草、干姜、大棗,以固護脾胃之氣;半夏以燥濕,降逆,消痞,使胃氣得降,為以降為順。黃連、黃芩以清解上焦火熱之邪,消除中焦痞塊,為打通中焦掃除障礙。 諸藥配伍,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有溫藥也有涼藥。具有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苦并進以調(diào)其升降,補瀉兼施以顧其虛實之特點。 那么,又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熱下寒呢? 中醫(yī)認為,上熱多是功能亢進,平時上半身動得較多。如眼睛動得多,常常熬夜、看手機、刷視頻;嘴巴動得多,飲食無度,暴飲暴食等;而唯一動得較少的就是我們的下半身,老坐著,缺乏運動和鍛煉。 上面動的多,熱能產(chǎn)生多,必然要傷津灼液,陰血不足,陽氣就會相對偏亢,氣有余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于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擋了。而火熱之性向上,陰寒趨于下,這種火熱只好反彈上去,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上熱下寒。 簡而言之,上熱下寒的出現(xiàn),正是由于中焦不通,陰盛于下,虛陽上浮所致。下寒的產(chǎn)生,并不是真的陽虛厲害,上熱的出現(xiàn),也不是真的火氣較大,而是身體里的火沒有被利用起來。 總之,針對上熱下寒體質(zhì)的調(diào)理,我們要打通中焦,引火歸元,把這些火熱之氣有效利用起來,最終達到陰陽平衡。而不能一看見上面有火就清熱瀉火,用一些涼藥,結(jié)果火勢雖暫時下去了,但很快又會反復的。因此,上熱下寒體質(zhì),最好是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來選藥調(diào)理比較好。 |
|
來自: 致虛守靜666 > 《中醫(y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