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鐵帽子王?鐵帽子王,它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yōu)厚的待遇,關(guān)鍵是能世襲罔替!大清276歷史中,共有12位承襲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誕生,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zhàn)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于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穩(wěn)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在這里我們主要介紹鐵帽子王的第一代主人以及后世有名望的傳承者,希望條友們能夠了解一下他們的歷史! 1.和碩禮親王 第一代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zhàn)四方作戰(zhàn)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后,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侍珮O死后,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于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和碩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愛新覺羅·代善 后世傳承的王爺當(dāng)中還有哪些是比較有名氣的呢? 愛新覺羅·杰書(1645年—1697年),第四代和碩禮親王,滿洲正紅旗人,《鹿鼎記》中的康親王是也。清朝宗室、重要將領(lǐng),清太祖努爾哈赤曾孫。順治六年(1649年),襲封多羅。順治八年(1651年),封號為康。順治十六年(1659年),追論伯父巽親王滿達(dá)海前罪,剝奪謚法及碑文,降爵為貝勒。禮親王世襲鐵帽子親王爵位,由滿達(dá)海之子常阿岱轉(zhuǎn)由杰書承襲,改封康親王。 三藩之亂起,拜正白旗都統(tǒng),授征南大將軍。康熙十三年(1674年),率軍前往浙江,圍剿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平定浙江,直搗福州。耿精忠大勢已去,親自前往投誠,平定耿精忠叛亂。同時,臺灣鄭經(jīng)令部將許耀率軍萬兵攻打福州,為杰書所敗??滴跏拍辏?680年),臺灣鄭經(jīng)潰敗后,清軍收復(fù)沿海廈門、金門、銅山等地。鄭經(jīng)兵敗,率領(lǐng)殘部逃回臺澎地區(qū)。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杰書逝世,謚號為良。 愛新覺羅· 杰書 愛新覺羅·世鐸(1843—1914年),第10代和碩禮親王,清朝宗室,滿洲正紅旗人,禮烈親王愛新覺羅·代善九世孫,清末后黨重要成員。1901年,任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1911年,任皇族內(nèi)閣弼德院顧問大臣。1914年去世,謚號恪。 2.和碩鄭親王 第一代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jì)爾哈朗 愛新覺羅·濟(jì)爾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滿洲正藍(lán)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碩莊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母為五福晉烏喇納喇氏,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 濟(jì)爾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yǎng),所以他與皇子們關(guān)系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guān)系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后,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從青年時代起,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因戰(zhàn)功赫赫,累封和碩鄭親王,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成為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順治十二年,薨,謚號為獻(xiàn),入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愛新覺羅·濟(jì)爾哈朗 愛新覺羅·端華(1807 - 1861),第10代和碩鄭親王,滿洲鑲藍(lán)旗人,鄭獻(xiàn)親王濟(jì)爾哈朗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第三子。清晚期赫赫有名的咸豐顧命八大臣之一,其弟名聲更響——肅順。道光六年(1826)封三等輔國將軍。道光二十六年襲爵鄭親王,不久詔授總理行營事務(wù)大臣及御前大臣。道光帝臨終時授為顧命大臣,相繼任閱兵大臣、右宗正。咸豐十年,皇帝逃往熱河時,隨從前往,授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咸豐死后,再受顧命,與怡親王載垣、其弟肅順等受命為“贊襄政務(wù)王大臣”,總攝朝政。后在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lián)手發(fā)動的辛酉政變中以專擅跋扈罪賜死,死后爵位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其弟肅順被斬首菜市口。一生兩顧命,敗在兩女人! 愛新覺羅·端華 3.和碩睿親王 第一代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40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是清初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出征,征討蒙古查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滿洲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并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zhàn)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在松錦大戰(zhàn)中立下卓越戰(zhàn)功?;侍珮O死后,多爾袞和濟(jì)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guān),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yuǎn)廣業(yè)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后,于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fù)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愛新覺羅·多爾袞 第三代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淳穎。 淳穎(1761.10.18~1800.12.22)滿洲正白旗,睿恪親王第三子,第三任睿親王(1778年-1800年)。 生于乾隆二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父親睿恪親王如松逝世,朝廷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豫愨親王愛新覺羅·德昭之子愛新覺羅·修齡承襲豫親王,淳穎只襲爵為輔國公。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清高宗以當(dāng)年多爾袞為小人誣蔑,及于開國有功,復(fù)任多爾袞為睿親王,追封謚號為“忠”,配享太廟,其爵位世襲罔替。下詔多爾博還為多爾袞后嗣,命令淳穎襲爵為睿親王。追封其先祖多爾博、蘇爾發(fā)、塞勒、功宜布及如松為睿親王。而后擔(dān)任過宗人府令、左總政、右總政、玉蝶館副總裁、正黃旗漢軍都統(tǒng)、滿洲鑲紅旗都統(tǒng)、正黃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總理正紅旗覺羅學(xué)、理藩院事務(wù),授御前大臣等職。嘉慶五年(1800)十一月初七日薨,享年四十歲。朝廷予以謚號為“恭”,由長子愛新覺羅·寶恩承襲睿親王爵位。 愛新覺羅·淳穎 第五代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仁壽(1810-1864年)清朝宗室大臣,滿洲正白旗,為淳穎第四子端恩長子,生于十五年三月初六日。道光三年賞戴花翎,六年八月襲睿親王,道光七年擔(dān)任正白旗總族長,后擔(dān)任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正紅旗蒙古都統(tǒng)等職,管理過左右兩翼宗學(xué),做過玉牒館總裁、鑲黃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 咸豐十一年九月三十日,慈禧太后恭親王發(fā)動辛酉政變,兩宮皇太后諭睿親王仁壽與醇郡王奕譞往密云捉拿肅順,夜就行館捕之。 同治三年十月初十日,逝世,享年55歲,謚曰僖。 愛新覺羅·仁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