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列御寇》有言:“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世路崎嶇,人心難測,識人是每個社會人都得被迫學(xué)習(xí)的生存技能,而在群雄逐鹿、縱橫捭闔之際,識人更是每個君主謀臣必須深諳熟用的手段。那么在爾虞我詐的三國,到底誰最會識人呢? 如果就此問題做個投票,或許曹操會得票最高,諸葛亮也會旗鼓相當(dāng),甚至孫權(quán)也會拿到提名獎,但在小編看來,三國里面有一人的識人之術(shù)長期被低估,諸葛亮也因沒聽他臨死一言而悔爛肚腸,那就是哭神劉備。 粗看《三國演義》,劉備似乎是個無能之輩,用智只會問諸葛亮計將安出,用武就讓二弟三弟上,整個人設(shè)就像《西游記》里的唐僧,只是好一塊白白胖胖的肥肉,硬是被兄弟謀臣抬著抬到了君王的位置。 然而劉備能坐到蜀漢開國之君的位置,也不是全靠哭來的,在識人方面,大耳賊就眼明心亮,尤其是對下面6人的判斷上,其見識甚至高出了曹操和諸葛亮! 1、關(guān)羽、張飛 劉備靠自己的識人之技籠絡(luò)的第一批人才,就是關(guān)羽和張飛,《三國演義》劉備初登場時,不過是涿縣街頭織席販履的地攤小販,只因識得關(guān)羽張飛為人中龍鳳,將來必能助自己成就大業(yè),于是空手套白狼,與二人結(jié)拜為兄弟,得到二人之神勇和張飛之資財,進而招兵買馬參加剿滅黃巾,獲得自己最初的政治資本。因能夠識人,劉備也從光腳的變成了穿鞋的。 2、魏延 從魏延登場,諸葛亮就將其視作眼中之釘肉中之刺,而魏延之所以還能在蜀漢建功立業(yè),就是因為他有劉備這個靠山。諸葛亮初見魏延就要將其斬首,劉備為其求情才留下一命,因識出魏延之才,在蜀國建國以后,劉備在大宴群臣的場合,將魏延任命為鎮(zhèn)遠(yuǎn)將軍和漢中太守,魏延也成為蜀國后期的唯一帥才,鎮(zhèn)守漢中十年而魏國不敢窺視。 因為諸葛亮的“反骨”論調(diào),諸葛死后,魏延被馬岱丁儀聯(lián)手治死,導(dǎo)致蜀國帳內(nèi)無人,姜維獨力難支,而漢中門戶又無得力人才鎮(zhèn)守,西蜀殘喘若干年就被魏國所滅。《三國演義》為神化諸葛亮,故意抹黑魏延,其實在對魏延的判斷上,諸葛亮遠(yuǎn)不如劉備。 3、張松 若說對魏延的判斷上劉備勝了諸葛亮,那么對張松的判斷上,劉備則是勝了曹操。張松本為西川劉璋臣下,因知劉璋并非明主,懷揣西川地圖,想將其販予明主。一開始張松挑的是曹操,誰知曹操嫌張松貌丑,頗為輕視,楊修力薦,曹操還是因其行為不羈,將其亂棍打出,白白錯失西川之地。 劉備遇到張松之后,卻沒有歧視張松之行貌,以禮相待,不僅獲得了入川地圖,張松還無間道臥底劉璋帳下,花言巧語讓劉璋納劉備入川,劉備也因此真正獲得了安身之地。 4、法正 世人均知諸葛亮是蜀漢軍師,卻不知劉備在得到法正后,諸葛亮基本只是后勤總管,軍事上都是法正在出謀劃策。法正跟張松一樣,都是劉璋部下,因和張松一起賣主,背負(fù)了道德污點,再加上法正有性格缺陷,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在他掌大權(quán)后,跟他結(jié)過小仇的紛紛倒霉,所以被很多人認(rèn)為不可取,劉備卻深喜法正大才,對此小節(jié)不以為意,依舊加以重用。 法正也真對得起劉備,屢出奇謀,勸劉璋投降,幫劉備賺得西川,又出奇謀將夏侯淵斬首,就連諸葛亮也對法正頗為佩服,關(guān)羽張飛被殺后,劉備執(zhí)意東征,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毖赞o之間,頗有自嘆不如之意。 5、馬謖 以上五人都是被劉備挖掘,或者別人都說不行,劉備偏說行的,而馬謖則是劉備識出不行,并且在死前專門警告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卻沒聽,后來驗證果然被劉備說中的。 馬謖妄自尊大,一味自是,不僅劉備識出不可大用,就連曹叡也知馬謖是個草包,而諸葛亮卻將馬謖引為知己小友,每次見面都從天亮談到天黑,真的跟其在《三國演義》中多智近妖的形象十分矛盾。 爾虞我詐是三國,劉備若真是個只會哭的膿包,也坐不到那么高的位置,可惜《三國演義》儒家傾向太過嚴(yán)重,讓人誤以為劉備仁義敦厚,所以只用掌握哭天抹淚兒這個技能就能拿到天下,實在是腐儒之見,扭曲歷史了。 當(dāng)然,以上只是小編的一家之言,各位朋友,你怎么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