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瀉藥,腸子都黑了——消化科主任忠告:這些瀉藥不能隨便用原創(chuàng) 胃腸病科普 2019-12-08 09:05:18 11月份,山東省婦幼保健院消化內鏡中心接連發(fā)現(xiàn)了了數(shù)十個結腸黑變病患者,大多數(shù)是中青年女性。 消化內鏡中心的高峰玉主任不禁感慨: 又是濫用瀉藥、保健藥惹得禍,得病人群明顯比以前增多了! 有研究認為結腸黑變病與結腸息肉、結腸癌的發(fā)生有關,還可能引起嚴重腹脹腹痛、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 可能因為此類患者長期便秘導致致病物質在腸道內滯留時間延長,刺激腸黏膜上皮細胞增生,反復刺激可發(fā)生腺瘤或癌變,雖然目前尚無定論,但仍有必要定期行腸鏡檢查。 什么是結腸黑變病呢?結腸黑變病是一種少見的腸道疾病,病變良性而且可逆。多數(shù)無明顯癥狀,病人往往在進行腸鏡檢查時發(fā)現(xiàn)腸壁的黑變,即色素沉著。 主要病因是長期服用(持續(xù)至少 1 年,每周至少 3 次)含有蒽醌類物質的瀉藥(比如蘆薈膠囊)。 是以結腸黏膜色素沉著為特征的代謝性非炎癥性病變,多數(shù)預后良好,停藥以后,多可恢復。 蒽醌類化合物不僅存在于致瀉作用的大黃、虎杖等藥物中,也存在于其他中草藥物中,比如番瀉葉、蘆薈、何首烏、決明子等。 大量的蒽醌類物質導致結腸黏膜上皮細胞損傷并進一步凋亡,從而釋放出脂褐素,被吞噬細胞吞噬,導致色素沉積,使腸壁呈棕褐色或黑色。 蘆薈含有蒽醌類物質 結腸黑變病的結直腸癌發(fā)生率明顯增高國內外相關對照研究均表明,結腸黑變病患者結腸息肉,甚至癌變發(fā)生率也高于正常人。 如國內的劉中輝等將經(jīng)全結腸鏡診斷的結腸黑變病98 例,組成黑變病組;隨機選取結腸鏡診斷無結腸黑變病252 例,組成非黑變病組,對照發(fā)現(xiàn): 結腸黑變病組結腸息肉發(fā)現(xiàn)率達40.8%,遠高于非結腸黑變病組的23.0%。 哪些藥物會使大腸變黑?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保健意識的增強,美容、保健逐漸成了我們嘴邊的熱詞,無孔不入的過度夸張的廣告就趁機蹭上了熱度。 如“排毒美容養(yǎng)顏”、“減重塑身”、“給腸子洗洗澡”、“清宿便、潤腸道、排腸毒”,這些熱詞潛移默化的成了我們的養(yǎng)生秘訣。 這些秘訣對應的就是蒽醌類瀉藥或含蒽醌類成分的保健品及減肥美容藥等,具體包括蒽醌類中藥大黃、番瀉葉、蘆薈等有關產品,如香丹清、復方蘆薈膠囊、排毒養(yǎng)顏膠囊、三黃片、牛黃解毒片、麻仁潤腸丸、酚酞及減肥茶等。 而對于便秘患者,便宜顯效的蒽醌類瀉藥便成了“剛需”,便秘導致患者進入了依賴蒽醌類瀉藥排便的惡性循環(huán),常年累月的服藥,結腸黑變病的病程也逐漸加重。 正常腸道VS黑變病 一位60歲老人三年前自行服用番瀉葉“清理腸道”,腸鏡檢查檢查圖片。 結腸黑變病患者有什么表現(xiàn)?結腸黑變病無特殊的、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 其診斷主要需要行結腸鏡檢查,通過在腸鏡鏡下表現(xiàn)和腸黏膜活組織病理檢測來確診。 患者多是因為其他疾病或者行常規(guī)體檢時,通過腸鏡檢查發(fā)現(xiàn)此病。 有專家通過大量的臨床病例分析,總結出該病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分別是便秘、便秘與腹瀉交替、腹痛、腹瀉、腹脹、肛門墜脹感、便血、黏液膿血便等,但是單純靠臨床癥狀,醫(yī)生還無法對此病作出診斷。 查出結腸黑變病了咋辦?隨著便秘的發(fā)病增加,腸鏡的普及應用,結腸黑變病的檢出率近年來明顯上升。 結腸黑變病其實是良性病變,說它是良性病變是因為消除致病因素后“黑腸子”又可以變回來。 還有更像豹紋的 治療結腸黑變病目前沒有特效藥,解決便秘是關鍵。 便秘患者可通過停用蒽醌類的瀉藥,使用其它類型的瀉藥,如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劑Ⅳ,即臨床常用的舒泰清,它屬于容積性瀉劑,通過與水分子結合形成較穩(wěn)定的氫鍵,使腸道內容物的水分不被結腸過分吸收,從而起到潤滑腸道、軟化糞便,使腸道內容物體積增加,促進結腸恢復正常生理運動,是目前國內通用的安全的瀉劑。 調整飲食,如:多喝水,多吃粗纖維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良好習慣,不在排便時讀書讀報看手機; 積極鍛煉身體,保持良好的心情等等綜合調節(jié)來解決便秘的問題。 一般停藥即可恢復因為大腸黑變病的色素沉著是良性的,可逆的,所以預后一般較好。 但是結腸黑變病多伴發(fā)結腸息肉,結直腸腫瘤等癥,為避免這些癥狀,請一定記得定期復查,治療伴發(fā)癥: 2、有腸道息肉的患者,建議一年復查一次; 如果息肉病理提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3~6 月一次; 如果提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同時選擇了保守治療,3 個月就得復查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