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桃源圖卷 【年代】明 【作者】仇英 【現(xiàn)狀】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尺寸】635 x 40 CM 【材質(zhì)】紙本 設色 東晉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記》已成了文人墨客眼中的理想隱居之所,他們或通過詩歌形式,或通過筆墨方式,把理想中的桃花源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作品不勝枚舉,今天給各位讀者帶來的就是明代畫家仇英創(chuàng)作的一幅青綠山水作品《桃源圖卷》。畫卷大致可分為五個場景:發(fā)現(xiàn)桃源、桃源見聞、源中閑聊、桃源暢飲、離開桃源,卷前有清乾隆兩處御題。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清乾隆卷前引首:己未歲題趙伯駒桃源圖,有云山春靄鈔鑼溪之句。越四十年,己亥題仇英桃源圖,復用鈔鑼溪字,因失記數(shù)典以詢內(nèi)廷翰臣,自于敏中以下竟無知此事者。檢之十余年,迄莫能得。每往來胸次,頃幾暇偶閱舊刻元人所編陶靖節(jié)集《桃花源記》湯漢注中,始知本于桃源經(jīng),恍如重入仙源,頓逢舊跡,亦一快事。且知學問之道無窮盡也。仇英此卷即藍本伯駒,筆意超秀,頗能神似,洵為合作,即書卷短,以識賞遇。戊申小春御筆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乾隆題詩:鑼溪接武陵源,峽口通人宛見村。望去陌阡雞犬富,迎來老幼笑言溫,傳神別致超凡品。避世高情足靜論,粉本問從誰所得,伯駒真跡石渠存。(已亥暮春御題)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桃花源》是一首詩,《桃花源記》是這首詩前面的序,可是這個序比詩還長,而且比詩更有名。很多人大概都沒有看過那首詩,但大多數(shù)人看過序,陶淵明幻想出那樣一個桃花源,用了最簡單、最淺顯、最自在的語言和形式,不押韻,也沒有格律,帶我們進入一個思想領域,而且不露痕跡,完全是講了一個故事。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桃源文化悠久綿長,不僅唐宋元時期都有相關詩文創(chuàng)作,而且李昭道、荊浩、關仝、郭熙、李唐、馬和之、趙伯駒、伯骕、劉松年、趙孟頫、錢選、王蒙等人也都有桃源圖流傳,內(nèi)容形式不盡相同,而且大部分已經(jīng)遺失。至明代,桃源圖再次流行興盛,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動蕩引起的避世心理,主要是源于明人對自我覺醒和精神超越的思考與追問。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存世的約三十六幅桃源圖中有十余幅出自仇英之手,文征明之子文嘉的《鈐山堂書畫記》也證實了明代桃源題材繪畫風潮確實肇始于仇英。這幅畫卷以武陵漁夫的行蹤為主線,貫穿全篇,畫中繪有四十多個人物,他們形態(tài)各異、表情豐富,惟妙惟肖。其中有劃船的漁夫、打柴的樵夫、扛鋤的農(nóng)夫、聊天的村民,每個人都快樂地做著自己的事情,怡然自得,展現(xiàn)出田園生活的無限樂趣。畫中山水和人物完美結(jié)合,渾然一體,營造出景致優(yōu)美、悠閑自得的人間仙境。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仇英早期作品,以絹本為多,畫面空白較大,用筆細膩,剛中帶柔,圓中有方,設色濃重。中晚期作品,構(gòu)圖漸趨滿紙,用筆愈見剛直,運筆則自然而流暢,用色漸淡,有時亦作白描。仇英畫跡流傳有限,題年款者更尠。  明 仇英《桃源圖卷》局部 【作者簡介】 仇英,字實父,號十洲,生年不詳,卒于約公元1559年。漆工出身,祖籍太倉,長年寓居蘇州至終。明四大家之一,黃宗惺的《草正樓讀畫集》又呼仇英為“繞州畫瓷匠”式的人物。仇英先拜周臣為師,后又學沈周、文徵明。他的青綠山水畫相當成功,在人物畫方面也取得了極高成就。明末王稚登在《丹青志》上評仇英“發(fā)翠毫金,絲丹縷素,精麗艷逸,無漸古人?!边B門戶偏見極深的董其昌也在《畫眼》里贊嘆道,“仇英為近代高手第一,兼有南宋二趙之雅?!薄八勤w伯駒后身,即令文(徵明)、沈(周)未盡其法。”尤其在人物小景方面,仇英為以后三百多年的畫家們留下了標準的藍圖。總的來說,由于封建門閥主義統(tǒng)治,仇英的畫不被當時上流社會重視,但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品,是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