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隋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趁機起兵,攻克隋都大興,自封唐王,立隋煬帝孫楊侑為帝。不久廢楊侑并自立為帝,改大興為長安,建立唐朝,隋亡。 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也是發(fā)行量最大,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由于其質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錢幣做工比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通寶已經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財的功效?!伴_元通寶”四字大有講究,所謂“開元”,就是“開辟新紀元”,而“通寶”則是“流通的寶物”。兩個詞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開辟新紀元之后的流通寶物”。意味著在唐代,“開元通寶”猶如秦半兩、漢五銖一樣,可以在一個新的時代流通到全國各地。 另外,許多人都認為開元通寶是年號錢,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年號是開元,這是錯誤的。開元通寶是非年號錢,在唐代初年就已經鑄造,是由歐陽詢親自題字,歐陽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從年代上講,歐陽詢就不可能給李隆基的鑄錢題字。而李隆基將年號定為開元,純屬巧合。 此枚開元通寶,背上月紋直徑25.44mm重3.6g.銅錢品相較好,包漿自然。關于開元通寶錢幣背面月紋與皇后指甲痕之間有一個傳說的故事。 自唐朝以來,民間關于開元通寶錢幣的傳說,除了將錢文讀作“開通元寶”之外,最有影響的就是有關開元通寶錢幣背面月紋的由來了。 “開元通寶”背面的甲痕這一傳說在民間影響很大,金朝李俊民曾經寫詩說:“金釵墜后無因見,藏得開元一捻痕”;陳其年也有詩曰:“有似開元錢樣,一縷嬌痕巧印”。說的就是唐玄宗晚年懷念楊貴妃,睹錢思人的情景。這本來都屬于無稽之談,早在北宋時期司馬光就已經考證指出,鑄造開元通寶錢時,竇皇后早已去世,文德還沒有被冊立,楊貴妃甚至尚未出生。但是以訛傳訛,民間至今仍然流傳有這種傳說。 中亞地區(qū)粟特人建立的昭武九姓各個城邦國家,西域地區(qū)的突騎施汗國、回鶻汗國,以及周邊的日本等國,都仿照開元通寶錢幣鑄造了他們自己的貨幣。今天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和布哈拉的昭武九姓中的康國和安國,就是直接用開元通寶錢幣當做母錢,翻砂仿鑄的, 開元通寶錢幣在絲綢之路沿線曾經不但被作為通用貨幣大量流通使用,而且還作為標準貨幣被大量仿鑄的事實,說明開元通寶已經成為整個東方貨幣文化體系內各國鑄錢的標準,其影響早已超越了國界,不但屬于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并且在絲綢之路沿線已經具有了國際貨幣的屬性,發(fā)揮了國際貨幣的職能。這對于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理解當今人民幣的跨境流通及其國際化進程,都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