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一種感覺,現(xiàn)在晚上11點之前睡覺都算早睡。 之前和朋友聊天時,猛然看了一眼時間,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是夜里11點了,便想趕快說晚安然后睡覺。 但是當(dāng)我那個“要睡了”剛發(fā)過去了,就換回了一連串的“哈哈哈哈哈”,我問他笑什么,他說:“你已經(jīng)步入老年生活了嗎?才幾點啊就睡覺!” 我說:“都已經(jīng)11點了,明天還得上班呢?那你幾點睡啊?” 他說:“凌晨一點吧?!?/span> 我晚睡的原因可能是他上班時間晚早上不用早起吧,便隨口問了一句:“那你早上幾點起呢?” 他脫口而出:“7點??!” 我問他:“為什么這么晚睡覺啊,不困嗎?” 他說:“肯定困啊,白天上班的時候給我個支點我就能馬上進入夢鄉(xiāng),但是晚上一下班回到家后就可精神了。一遍遍的刷抖音和微博,其實也沒啥好看的,但就是不想睡覺?!?/span> 其實,不只是他,我相信很多人都是存在這樣的情況。 下班挺早,也沒有任何的酒局,甚至已經(jīng)洗漱好躺在床上了,但是就一直在玩手機,哪怕眼皮都已經(jīng)打架了,但腦袋里還一直有個不屈的聲音告訴自己“我不困,我可以,我能行”。 晚安說了幾十遍,最后一句“吃雞嗎”喚起了身體內(nèi)所有的活躍分子。 記得以前上高中的時候,晚上九點半才下自習(xí),回到宿舍收拾一下就得十點了,那時就覺得睡得好晚好累,為了能好好睡一覺就想逃學(xué)。 而現(xiàn)在卻開始主動熬夜了。 每到周五放假的那一晚,我必定要到夜里三四點才睡覺,甚至有的時候玩?zhèn)€通宵,很多人都說“你晚上早點睡,然后早起再玩不一樣嗎?” 真!的!不!一!樣! 從學(xué)校到職場的轉(zhuǎn)變,真的不僅僅是身份的變化,更多的是一種心理的改變。 當(dāng)我們踏入成人世界后,會發(fā)現(xiàn)在多了之前從未有過的一些自由后,也相應(yīng)地多了更多的約束。 工作了,有錢了,能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了,有能力去自己想去的城市旅行了,可是卻發(fā)現(xiàn)萬事俱備的時候,東風(fēng)就是不刮了,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這些事情了。 每天的生活都被各種的會議、報告填滿了,下了班還得隨時微信待命,轉(zhuǎn)發(fā)朋友圈、點贊、評論,一個沒有辦到績效就又保不住了。 從放學(xué)后那句甜甜的“老師再見”,變成了如今那句無奈的“好的”,后面的表情還要再思索半天,一定要找一個顯得可愛而又有禮貌的表情才可以。 哪怕是周六周日在家還要再寫周報、工作計劃,就這樣,我們的私人時間一縮再縮……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才擁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了。身體得到了自由,靈魂找到了溫暖的家,可以無所畏懼的去釋放自己,可以坐著,可以躺著,可以追好看的劇,可以吃好吃的食物,哪怕什么都不做,就靜靜地一個人待著,都覺得非常享受。 所以,如果在這樣極度自由的時間里就這么睡下了,好像是對人生的一種浪費。 這時候肯定有人會跳出來告訴我們熬夜的各種壞處,如容易出現(xiàn)焦慮、神經(jīng)緊張,甚至猝死等之類的事情。 其實,這些事情很多自己也知道,熬夜的時候能感覺出來皮膚不好、狀態(tài)變差,那為什么還要選擇熬夜呢? 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xué)上被稱為“過度補償心理”,就是指個人在身體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起過度的補償行為或“矯枉過正”。 人在面對挫折和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會選擇逃避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面來,試圖通過擅長的方式去解決當(dāng)下的問題。 年輕人的這種報復(fù)性熬夜實就是一種過度補償行為,白天對時間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于是利用熬夜“空出來”的時間來補償自己。 其實除了熬夜,在日常的生活中“過度補償心理”也隨處可見。 比如,很多愛打游戲的高中生在高考后都會去網(wǎng)吧包宿,整日整夜的打游戲。 很多女生小時候家教嚴(yán),一直以一個乖乖女的形象示人,但是上大學(xué)后可能就變成了一個“狂野女孩”。 懷孕的時候不讓吃辣、吃涼,很多媽媽在生完孩子后,都會連著吃好幾周才覺得滿足。 這些事情都沒有錯,有這種心理也沒有什么不好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有個度。 當(dāng)我們面對自身的某種缺點,比如普通話不好,我們就加倍努力練習(xí),最后竟然憑借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成為了一名主持人,這是“過度補償心理”帶給我們的積極作用。 然而很多時候“過度補償性心理”帶給我的卻是更大的傷害,比如小時候家里窮而自卑的人長大后可能會生出一種攀比之風(fēng),時時刻刻都有虛榮心作祟。 所以,我們一定要分辨出哪些該“過度補償”,哪些真的不能“過度補償”,劃分好界限,不要讓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情發(fā)生。 最后,還是想說一句,熬夜真的有害身體健康,不如下次直接熬夜吧,哈哈哈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