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5日 A廳 20:30 中國歷代青銅器專場 



蓋銘 

器銘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lot3585 商晚期·青銅奚卣 蓋銘:奚。 器銘:奚。 帶提梁高:29.8cm RMB: 16,000,000-22,000,000附:號簽 “LONDON ESKENAZI C4856”。出版:1.羅振玉《夢郼草堂吉金圖續(xù)編》圖版第二六頁,民國七年(1918年)。2.山中商會《世界古美術(shù)展覽會》圖版第二六號,日本東京,昭和七年(1932年)。 3.《中國殷周銅器展》第二六號,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1958年。 4.梅原末治《日本搜儲支那古銅精華》第一冊圖版第五四號,日本大阪山中商會,1959年。 5.水野清一《古代中國銅器與玉器:殷周文化與銅器》圖版第十五號,《東方藝術(shù)》冬日刊,1959年。 6.水野清一《古代中國銅器與玉》圖版第七八、七九號,銘文第70H號,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1959年。 7.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的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一)》圖版第二六一頁,卣類第四九號,吉川弘文館,1984年。 8.埃斯卡納齊(Eskenazi)《埃斯卡納齊——二十五周年》圖錄第五號,封面,英國倫敦,1985年。 9.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二三冊第一二五二八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10.埃斯卡納齊《私人收藏早期中國藝術(shù)》圖錄第十號,封底,英國倫敦埃斯卡納齊有限公司,2016年。 著錄:11.吳大澂《字說》第九至十頁,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2.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弟十第六頁,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3.王國維《國朝金文著錄表》表三第二二頁,民國三年(1914年)。14.羅福頤《三代秦漢金文著錄表》表四第八頁,民國二十二(1933年)。15.王辰《續(xù)殷文存》卷上第六七頁一、二號,考古學(xué)社,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6.劉體智《小校經(jīng)閣金石文字拓本》卷四第四頁第六號,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7.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二第三五頁第二號,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18.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著錄表》下冊第四四八頁第二五三六號,學(xué)生書局,1977年。 19.巴納、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卷七第八冊第七四五頁,第一一六四號,藝文印書館,1978 年。 20.嚴一萍《金文總集》第二七四二頁第四九八四號,藝文印書館,1983年。 21.《殷周金文集成》第十冊第零四七三四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1984至1994 年。 22.王獻唐《國史金石志稿》第二一三頁,青島出版社,2007年。 23.劉雨、沈丁、盧巖、王文亮《商周金文總著錄表》第七一零頁第五一八四號,中華書局,2008年。 展覽:24.“中國殷周銅器展”第二六號,日本東京高島屋,1958年。25. “二十五周年”第五號,英國倫敦埃斯卡納齊有限公司,1985年。26. “私人收藏早期中國藝術(shù)”第十號,英國倫敦埃斯卡納齊有限公司,2016年。2.日本東京岡村小林(HisashiOkura)舊藏。3.英國倫敦埃斯卡納齊有限公司(EskenaziLimited)舊藏。4.美國紐約羅訥爾德·勞德(RonaldLauder)舊藏。5.英國倫敦埃斯卡納齊有限公司(EskenaziLimited)舊藏。7.英國倫敦埃斯卡納齊有限公司(EskenaziLimited)舊藏。此青銅奚卣為金石大家羅振玉故藏,清代即已面世,銘文最早著錄于吳大澂一八九三年自刻《字說》一書,羅氏代表作《夢郼草堂吉金圖續(xù)編》錄有其舊影。民國時流入日本,一九三二年出版在山中商會舉辦的《世界古美術(shù)展覽會》圖冊內(nèi),并歸東京岡村小林收藏。后復(fù)又在英國和美國輾轉(zhuǎn),分為倫敦埃斯卡納齊、紐約羅訥爾德·勞德等現(xiàn)代藏家所有。自晚清至今,該器出版、著錄二十余次,并在多國參與展覽。 
民國七年(1918年)羅振玉《夢郼草堂吉金圖續(xù)編》書影 
左:日本昭和七年(1932年)山中商會《世界古美術(shù)展覽會》書影 右:1959年 梅原末治《日本蒐儲支那古銅精華》書影 
清光緒十九年(1893 年)吳大澂《字說》書影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書影 
喜歡紫砂壺的朋友,請加下面微信交流
微信:zishagcd559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出版:1. 梁詩正等奉敕纂修《西清古鑒》卷三第十九頁,乾隆二十年(1755 年)。2.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四冊第零一八八一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著錄:3. 盛昱《鬱華閣金文》第二冊二五號,稿本,清(1899 年以前)。4. 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卷二第五九頁,容庚校輯稿本,清(1899 年以前)。5. 吳大澂《愙齋集古錄》第六冊第五頁第一號,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6. 羅福頤《三代秦漢金文著錄表》表一第三一頁,民國二十二(1933 年)。7. 劉體智《小校經(jīng)閣金石文字拓本》卷二第五七頁第四號,民國二十四年(1935 年)。 8.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三第一八頁第八號,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 9.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冊第二四九頁,哈佛燕京學(xué)社,民國三十年(1941 年)。 10. 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著錄表》上冊第一二四頁第七一一號,學(xué)生書局,1977 年。 11.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第五三頁第零八五一號,中華書局,1981年。 12. 嚴一萍《金文總集》第三九一頁第零九三七號,藝文印書館,1983年。 13. 《殷周金文集成》第四冊第零二三八九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1984 至1994 年。14. 王獻唐《國史金石志稿》第二一三一頁,青島出版社,2007 年。15. 劉雨、沉丁、盧巖、王文亮《商周金文總著錄表》第三四六頁第二六七四號,中華書局,2008 年。遞藏:1. 清宮舊藏(乾隆二十年即1755 年以前入藏)。2. 顧壽臧舊藏(顧壽臧為南潯“四象”之一顧福昌次子,民國初年上海絲業(yè)巨頭,收藏金石甚富)。說明:芮國之君為周王朝的卿士,一度地位甚高。成王臨終之際,芮伯在顧命大臣中排列第二,顯赫之世可見一斑。文獻中稱芮君為“芮伯”,青銅器銘文則多稱“芮公”,然不乏稱“芮伯”之器。最早由清宮舊藏,著錄于乾隆時編修的《西清古鑒》,晚清民國時期,盛昱、方濬益、吳大澂、劉體智、羅振玉、容庚諸多金石大家的稿本、書籍皆有論及。出宮后由南潯“四象”之一顧福昌次子顧壽臧收藏。《西清古鑒》著錄的芮公鼎共計三件,三鼎中有兩器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形制、紋飾、銘文、乃至皮殼都一致,屬一位芮公的成組列鼎。除臺北故宮博物院兩件藏器外,日本出光美術(shù)館亦庋藏一件春秋早期芮公鼎,其腹部較清宮三鼎為深,兩側(cè)設(shè)附耳,銘文作“芮公鑄飤鼎,子孫永寶用享”,年代稍晚。故本器是唯一一件留在大陸的傳世芮公鼎,更是已知唯一可流通的芮公器。

清宮舊藏、《西清古鑒》著錄的芮公鼎共計三件, 除本拍品外,上圖二器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芮公鼎。 芮公成組列鼎, 此三件從形制、紋飾、銘文、乃至皮殼都一致。 本拍品為留在大陸唯一一件傳世芮公器,更是已知唯一可流通的芮公器。 

乾隆二十 年 梁詩正等奉敕纂修《西清古鑒》書影 
清(1899 年以前)盛昱《鬱華閣金文》書影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年)吳大澂《愙齋集古錄》書影 
左:小校經(jīng)閣藏芮公鼎拓片 上有劉體智題跋“烏程顧氏兩甗齋舊藏” 即顧壽臧舊藏 右: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 收錄的芮公鼎銘文猗文閣拓本 左下即顧壽臧鈐印 
民國三十年(1941 年)容庚《商周彝器通考》記顧壽臧藏芮公鼎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收藏?zé)狳c》 后面精彩繼續(xù)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青銅盂為大型盛飯器,兼可盛水盛冰,一般為侈口深腹圈足,有獸首耳或附耳。相對其他器物,盂存世量較少。通過其自名可知其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飯,可能與簋配合使用,簋中飯取自盂中。盂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晚期前段,婦好墓即有發(fā)現(xiàn)。盂流行于西周,春秋時期尚有所見。此件即典型的商代晚期盂,侈口,直壁深腹,底承外撇的高圈足。頸部紋飾帶高浮雕三個龍首,三條短出戟,以龍首為中心,出戟為界,對稱裝飾首尾相隨的彎角鳥紋,輔以輔以云雷紋地。腹部滿工作百乳雷紋,亦稱斜方格雷乳紋,鼎、簋和罍的腹部常以之作為主要紋飾。圖案呈斜方格,每一格邊緣皆云雷紋,中間有一乳突。百乳雷紋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的乳突比較平坦,西周時代則既長又尖銳。圈足六條出戟,對稱裝飾長冠龍紋,填充云雷紋地。腹部內(nèi)作銘文“幸父丁”,為簡式祭辭。據(jù)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藝術(shù)與考古系教授羅伯特·貝格利(Robert W. Bagley)教授考證,這種形制可能在渭河流域的先周文化比較流行。高:18cm RMB: 2,800,000-4,000,000 出版:1. 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中國商周青銅器(Archaic Chinese Bronzes from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第八號,英國倫敦東方青銅器公司,1989 年。 2. 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弗蘭克·阿茲之收藏(The Frank Arts Collection)》第七號,英國倫敦東方青銅器公司,2011 年。 展覽 :3.“ 中國商周青銅器(Archaic Chinese Bronzes from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第八號,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英國倫敦東方青銅器公司,1989 年6 月。 4. “ 弗蘭克· 阿茲之收藏(The Frank Arts Collection)” 第七號, 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香港亞洲藝術(shù)展銷會,2011 年10 月2 日至7 日。 遞藏:1. 美國凱薩琳·西·漢考克(Katherine Sea Hancock)舊藏。 2. 美國紐約艾蘭(Alan)與西蒙·哈特曼(Simone Hartman)舊藏。 3. 英國倫敦東方青銅器公司戴克成(Christian Deydier)舊藏,1989 年。 4. 比利時弗蘭克·阿茲(Frank Arts)舊藏。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鉦的形體似鐃,而比鐃高大和厚重,俗稱大鐃。鉦的鼓部短闊,體部為兩瓦相復(fù)合狀,口部呈凹弧,兩側(cè)尖銳,舞部正中有一管狀甬,甬與鉦體內(nèi)腔相同,甬近舞部上,或有一寬旋。使用時,口部朝上,柄插入木柄座中。鉦始見期不明,目前所見多認為是商代晚期,亦有西周到春秋之說,流行于南方百越地區(qū)。此件青銅鉦甬起圓鼓的旋,甬、旋上佈滿勾云紋。鼓部上方中間,凸起一矩形,形成高低錯落,滿佈勾云紋。鼓部下方,以粗壯的陽線繪獸面紋,除兩目圓碩,其馀的冠、鼻、口、角等粗細基本均勻,線條內(nèi)亦填充勾云紋,形成古樸稚拙之感。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一點收藏》 后面精彩繼續(xù)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此青銅觚一對,器型、紋飾、銘文相同。大侈口,頸部向下收,頸部下端與腹部直徑基本相同。腹中部微微隆起,高圈足,下有狹邊。頸部、腹部、圈足皆有四條自上而下的出戟,頂端端飛出觚口,挺拔張揚。頸部以出戟為中軸,對稱四個焦葉紋裝飾,內(nèi)部分兩層,上層高浮雕倒置拉長、僅存五官的內(nèi)捲角型獸面紋;下層作四瓣目紋,其馀填充細密精緻的云雷紋地。觚腹部裝飾兩個內(nèi)捲角型獸面紋,四條出戟兩個為鼻基線,兩個作分界,佈云雷紋地。腹、足之間設(shè)兩道弦紋,有“十”字孔,只留其形,不貫穿。圈足以四出戟為軸和界,滿工云雷紋地。上層裝飾面面相對的蟬紋,下層主體作曲折角型獸面紋。圈足內(nèi)側(cè)有銘文“獻亞疋天黿”,這是“獻”、“亞疋”和“天黿”三個徽記組合而成的復(fù)合徽記。通過器型、紋飾判斷,為商末周初器。此組成對傳承,頗為難得。1. 高:34cm 2. 高:34.2cm 數(shù)量:2 件




賽克勒基金會及大都會博物館編號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甗是蒸食之器,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體用以盛放谷米,稱為甑,下部為鬲,用以煮水,中間有箅,水蒸氣透過孔進入甑內(nèi)。青銅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鑄造,數(shù)量甚少。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已較為常見,特別是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甗是絕大多數(shù)殉葬銅禮器的墓中必有之物,和鼎、簋、豆、壺、盤、匜組成一套禮器。西周早期青銅甗與商代晚期的基本相同,柱足較為細長,甑鬲連體,侈口立耳,分襠柱足,腹深比商代為淺,鬲體升高。此件青銅甗即是商末周初之器,造型特點偏西周初年風(fēng)格??谘赝獬?,其上有雙耳俏立,耳作絞索狀。甑腹部向下內(nèi)斂,口沿下一周裝飾獸面紋帶。獸面紋以凸出的棱脊為鼻基線,除圓鼓的雙目外,面部身軀皆以繁密的云雷紋填充。鬲較為高挑,分襠上浮雕簡化的獸面紋。除內(nèi)卷角、雙目、耳、口外浮雕而起,其皆省略,無面部輪廓。兩者紋飾都表現(xiàn)出商末周初獸面圖案蛻化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特徵。甑與鬲一體鑄造,中間隔箅,箅有五個十字形開孔,穿有圓環(huán)與甗體相連。器口內(nèi)壁有銘文“□”,為商末周初時期一族的族徽。出版:1. 陳夢家《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青銅器集錄》第四一四頁圖(A)第一三二號,第二零九頁銘(R)第二三五號,中國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科學(xué)出版社,1962年。2. 杰西卡·羅森《賽克勒藏西周青銅禮器(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第二卷B冊第三三四至三三五頁第三一號,賽克勒基金會、賽克勒博物館、哈佛大學(xué)出版,1990年。3.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七冊第零三一二三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著錄:4. 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補》第十九頁第二三五號,臺聯(lián)國風(fēng)出版社,1980年。5.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第八九頁第一四一零號,中華書局,1981年。6. 嚴一萍《金文總集》第八五八頁第一五五二號,藝文印書館,1983 年。7. 《殷周金文集成》第三冊第零零七八零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1984至1994 年。8. 劉雨、沉丁、盧巖、王文亮《商周金文總著錄表》第一三零頁第九零六號,中華書局,2008年。2.美國紐約亞瑟·賽克勒(Arthur M. Sackler)舊藏。


賽克勒基金會及大都會博物館編號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 :此簋侈口束頸,鼓腹圈足,底承狹邊,獸首雙耳,長方垂珥,敦樸穩(wěn)定,雄渾莊嚴。口沿弦紋下浮雕帶狀鳳鳥紋,左右對稱,中心處各有高浮雕之龍首,高圈足亦飾以鳳鳥紋帶。雙耳頂端為闊耳突鼻之獸首,耳身裝飾陰刻長弦紋象徵獠牙或翅膀,垂珥為抽象濃縮的獸爪和獸尾。簋腹內(nèi)有銘文“冉父癸”。簋是商周時期重要的禮器。西周時代,在祭祀和宴饗時,簋與列鼎配合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青銅簋出現(xiàn)在商朝中期,西周時期形式較多,此即為典型的西周早期流行的侈口鼓腹獸首耳式簋。出版:1.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的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一)》圖版第九七頁,簋類第一三六號,吉川弘文館,1984年。2. 杰西卡·羅森《賽克勒藏西周青銅禮器(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第二卷B冊第四一一至四一二頁第五十號,賽克勒基金會、賽克勒博物館、哈佛大學(xué)出版,1990年。3.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八冊第零三八五一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著錄:4. 巴納、張光?!吨腥諝W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彙編》卷八第九冊第八三四頁,第一四七一號,藝文印書館,1978 年。5.嚴一萍《金文總集》第一零一七頁第一八九八號,藝文印書館,1983 年。6. 《殷周金文集成》第六冊第三二一八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1984至1994 年。7. 劉雨、沉丁、盧巖、王文亮《商周金文總著錄表》第四六九頁第三五一七號,中華書局,2008年。2.美國紐約亞瑟·賽克勒(Arthur M. Sackler)舊藏。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收藏奇跡》 后面精彩繼續(xù) 



盒內(nèi)杉村勇造墨書題跋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此青銅尊黑漆古皮殼,侈口長頸,腹部微微鼓起,略粗于頸,下承外撇高圈足。頸部與圈足近腹處,各裝飾兩條弦紋,其馀光素。腹部裝飾曲折角型獸面紋,獸面僅有浮雕五官,眉平、末端鉤,上連接曲折角。橢圓目,半環(huán)耳,花式鼻,闊口彎折,內(nèi)現(xiàn)兩排鋒利的牙齒,屬變形的獸面紋。這種獸面只保留角、目、鼻、耳、爪等彼此各不相連的線條,多為素面,少數(shù)有地紋。獸面兩側(cè),長頸鹿角龍紋和鳳鳥紋上下疊合。主紋之外,滿工以細密的云雷紋填充。器內(nèi)底有銘文“析爭父乙”四字,為簡式祭辭。附:原配舊紅木盒,內(nèi)有杉村勇造墨書題跋。杉村勇造(1900 ~ 1978),號忍丘學(xué)人,東京出身,中國美術(shù)學(xué)者,出光美術(shù)館館長。曾在中國留學(xué),研究金石學(xué)、書志學(xué),更涉齊白石研究,著有《畫人·齊白石》。出版: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紋樣的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二)》第六四頁第二- 四六七號,吉川弘文館,1986年。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青銅水器多用于盥洗,故又稱之為盥器。盥器可分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四種,包括盤、匜、鑒、汲壺、浴缶等。盤為承水器,是宴前飯后要行沃盥之禮所用,《禮記·內(nèi)則》載:“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蔽诸聲r,用盉或匜澆水于手,用盤承接棄水。此青銅盤方唇口,淺腹下斂,對稱附耳。近平底,承以高圈足。腹外壁及圈足皆裝飾獸體變形紋帶。獸體變形紋每一個圖案的個體皆為彎曲的線條,有呈C 形和S 形,亦有橫S 形,近乎捲曲回顧的龍,不辨首尾。此盤早年為美國藏家所有,后收入賽克勒基金會,器底有編號“V-215”,曾多次出版,并于歐美諸國展覽。出版:1. 羅伯特·普爾《古代中國的青銅禮器》,幻燈片講座,紐約文學(xué)藝術(shù)出版社,1968 年。2.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的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一)》圖版第三六二頁,盤類第四二號,吉川弘文館,1984 年。3. 杰西卡·羅森《賽克勒藏西周青銅禮器(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第二卷B 冊第七二零至七二四頁,第一二二號,賽克勒基金會、賽克勒博物館、哈佛大學(xué)出版,1990 年。著錄:4. 巴納、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彙編》卷七第八冊第七零八頁,第一零六五號,藝文印書館,1978 年。展覽:5.“ 草原 :東歐亞草原的古代青銅器——來自亞瑟·賽克勒基金會的藏品(Ancient Bronzes of the Eastern Eurasian Steppes from the Arthur M.Sackler Collections)”,基克拉迪藝術(shù)博物館,希臘雅典,2002 年9 月14日;波茲南考古博物館,波蘭波茲南,2004 年1 月29 日至4 月18日;國家考古博物館,義大利佛羅倫斯,2004 年5 月15 日至9 月4 日;丹努斯博物館中心,西北密歇根學(xué)院,美國密歇根特拉弗斯城,2009 年1月18 日至3 月30日。遞藏:1. 弗蘭克·卡洛(Frank Caro)舊藏,美國紐約,1965 年6 月3 日。2. 伊莉莎白·A·賽克勒(Elizabeth A. Sackler)舊藏,1994 年。3. 亞瑟·M·賽克勒基金會(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舊藏。



銘文及拓片 木盒內(nèi)墨書題簽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此件小臣先辰尊為西周早期器,民國時期江西蘋鄉(xiāng)文氏寅齋舊藏,最早見于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補遺》一書,后歸日本藏家濱本助千代私藏,十馀次著錄。尊大侈口,向下漸收,豎直頸,腹部扁鼓,圓膨而出,下承外撇的高圈足,足底有增高的狹邊。腹壁對稱高浮雕兩個貘首,其馀光素。器內(nèi)底鑄有銘文“小臣先辰父辛”六字,“小臣”為官職,“先”為氏,“辰”為名,“父辛”為辰之父,吳其昌在《金文曆朔疏證》中,收錄同銘組器共十六件。《說文》云:“尊,酒器也。從酋廿,以奉之。”現(xiàn)今所稱的尊,指高體的大型或中型容酒器,乃沿用宋代定名。金文之中,稱禮器作尊彝。尊,象雙手捧奉酉形,彝象雙手獻祭瀝血的雞形,合起為尊酒奉雞牲祭祀之意。尊彝是祭祀禮器的共名,而非特指某種禮器的專名,故酒器和食器,金文中泛稱尊彝。依傳世金文可知尊在當時有專名。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鳥獸尊和觚形尊三大類。觚形尊在商代晚期后段到西周早期乃至中期流行,春秋晚期又有短暫的復(fù)興。此小臣先辰尊即西周早期觚形尊的典型器,《西清古鑒》曾著錄一件清宮舊藏父乙尊,器型、紋飾與本件相同,可茲參照。整器唯一的裝飾貘首鑄造精細,兩圓耳后擺,雙目狹縱,長吻低垂,惟妙惟肖。青銅禮器常設(shè)獸首,有龍、虎、牛、羊、象等,貘相對較少。陝西茹家莊曾發(fā)現(xiàn)西周早期貘尊,堪稱珍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甫父乙尊,亦作貘首,年代較本件稍晚。唐代白居易曾著《貘屏贊》道:“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古人對貘的寓意由此可見。貘首與素雅淡綠的銅色配搭相宜,疏朗大方。RMB: 600,000-800,000 附:老紅木底座,日本老木盒。 著錄:1.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補遺》卷上第三三頁,民國二十年(1931 年)。 2. 吳其昌《金文曆朔疏證》卷二第二二頁,民國二十五年(1936 年)。 3.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一第二一頁七號,民國二十六年(1937 年)。 4. 白川靜《金文通釋》第七輯第三五五頁,日本東京白鶴美術(shù)館,1964 年。 5. 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著錄表》下冊第四零六頁第二三零一號,學(xué)生書局,1977 年。 6. 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第二五零頁第四三一八號,中華書局,1981 年。 7. 嚴一萍《金文總集》第二六零四頁第四七三四號,藝文印書館,1983 年。 8. 《殷周金文集成》第十一冊第零五八三五號,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中華書局,1984 至1994 年。 9. 王獻唐《國史金石志稿》第一六四頁,青島出版社,2007 年。 10. 劉雨、沉丁、盧巖、王文亮《商周金文總著錄表》第八七九頁第六三七二號,中華書局,2008 年。 11. 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二一冊第一一五八七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遞藏:1. 江西蘋鄉(xiāng)文氏寅齋舊藏,民國。 2. 日本濱本助千代舊藏,始于1963年。 
歡迎關(guān)注公眾號:《五味收藏》 后面精彩繼續(xù) 




銘文及拓片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 周禮·秋官·掌客》有: “壺四十。”鄭玄注: “壺,酒器也。”許多青銅壺自帶銘文,如曾伯陭壺銘 “:用自作醴壺。”也有自言用途,殳季良父壺銘 :“用盛旨酒?!苯鹞闹械摹皦亍弊直緸橄笮危苾蓚?cè)有系的大腹容器。青銅壺自商代早期出現(xiàn),一直延續(xù)到東漢甚至更晚,式樣繁多,種類龐雜。此件方壺延續(xù)戰(zhàn)國中期制式,蓋呈覆斗形,折沿,四個坡面各矗立一圓雕鳳鳥,四面及頂面各裝飾羽翅紋。壺口外侈,頸部收束,圓肩,設(shè)四個鋪首耳。深腹向下收斂,承以高圈足。壺頸部裝飾三角紋,內(nèi)部填充羽翅紋,腹部裝飾三道羽翅紋帶,圈足飾一塊羽翅紋。鋪首獸面的角、眉、面部亦由羽翅紋構(gòu)成,盤轉(zhuǎn)勾旋??谥兴暛h(huán)上有三個出廓的羽翅,與漢代流行的出廓玉璧異曲同工。壺口沿兩處刻銘,一為“元壽二年武庫容四斗”,一為“廿斤八兩”,標明其置放處所、容量、重量。值得一提的是,西漢元壽二年恰好為公元前一年。出版:1. 羅伯特·普爾《古代中國的青銅禮器》,幻燈片講座,紐約文學(xué)藝術(shù)出版社,1968 年。2. 珍妮·蘇《賽克勒藏東周青銅禮器(EA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第二八三頁圖第五零點五號,美國紐約賽克勒基金會,1995 年。遞藏:美國紐約亞瑟·賽克勒(Arthur M. Sackler)舊藏,得于1968 年以前。  

左:蓋銘 右:器銘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此件卣平面扁體,隆蓋,菌形鈕,蓋緣折,下部收束。器口有內(nèi)圈口,頸設(shè)雙環(huán)耳,連接提梁;垂鼓腹,下有高圈足外撇,承以加高的邊條。蓋鈕形似瓜楞,橫向有平行弧紋有序排列。蓋緣一圈作方折的云雷紋,下臨一周連珠紋。頸部一周,上下有連珠紋帶分割,中部浮雕虎首,兩側(cè)以此對稱作方折的云雷紋。圈足有弦紋兩條,提梁呈繩索狀。蓋、器上下對銘,皆有“天黿”二字,屬徽記。依器型、紋飾及銘文斷為商晚期器。

器內(nèi)銘文 及賽克勒基金會編號▲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爵是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禮器,見于夏代晚期,器壁多薄,表面粗糙,無銘文,腹部偶有簡略的連珠紋,流和尾較水平,流作狹槽形,不設(shè)柱或有小釘狀柱。鋬弧度大,纖薄,爵體呈扁體,底部平。從形制看,尚帶有陶爵的特征。商代早期青銅爵延續(xù)夏代形式,流開始加寬,口沿加厚,設(shè)有雙柱,分釘形和菌形兩種。商代中期,器壁普遍較厚,菌形柱有演化為平頂柱帽者,足部作粗實尖銳的錐足。至商代晚期,爵發(fā)展成熟,流和尾長度接近,雙柱從流口之際向后轉(zhuǎn)移,流前段有加高趨勢,鋬上多作犧首,柱有菌形、帽形等多種,足以三角錐形為多,少數(shù)有三角刀形。西周早期延續(xù)商末風(fēng)格,兩者極難區(qū)分。此件青銅爵便是商末周初器,器型較通常所見者大。鑄造厚實,流前段高而闊,尾略短,雙帽狀柱高聳。柱頭上大,中收,兩道陰弦紋,下部大。腹部有兩條凸起的弦紋,其余部分光素。鋬較纖細,頂部裝飾牛首,三足修長,向下外侈。爵的銘文多在鋬內(nèi)側(cè)的腹壁上,此件則鑄在立柱和鋬左側(cè)器壁上,較為少見,屬銘文較多的爵。“艅作父乙寶”中,艅為作器者,制器用來祭祀父乙,這種格式常見于商末周初。出版:1. 羅伯特·普爾《古代中國的青銅禮器》,幻燈片講座,紐約文學(xué)藝術(shù)出版社,1968 年。 2. 杰西卡· 羅森《賽克勒藏西周青銅禮器(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第二卷B 冊第六四八至六四九頁,第一零八號,賽克勒基金會、賽克勒博物館、哈佛大學(xué)出版,1990 年。 遞藏:1. 英國倫敦悉尼·摩斯(Sydney Moss)舊藏,1966 年以前。 2. 美國紐約亞瑟·賽克勒(Arthur M. Sackler)舊藏,1966 年以后。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 軎是車馬器,一般與轄成套使用。軎套在車軸兩端,用以加固軸頭。形狀一般呈長筒形,一端粗一端細,粗端套接車軸。轄是車軸上的銷子,呈長條形,插入軸末端的方孔內(nèi),以防車輪脫出。商代晚期出現(xiàn)青銅軎和青銅轄,銅制的軎與轄一直流行到西漢前期,以后便用鐵制造。此組車器車轄圓雕虎首,寫實而作,圓耳,兩目炯炯有神,闊鼻大口,獠牙猙獰。車軎圓柱形,較細的一端浮雕蕉葉紋,與車軸相接的一端留有兩個方孔,用以插轄。商周時期有著嚴格的車馬制度,此器尊貴華美,當為貴冑在禮儀場合所乘之車的配飾。出版:1. 李學(xué)勤《中國青銅器賞萃(The Glorious Traditions of Chinese Bronzes)》第一零零至一零一頁第三二號,新加坡國家文物局,2000年。展覽:2. “中國青銅器光輝的傳承(The Glorious Traditions of Chinese Bronzes)”第三二號,新加坡,2000年。3. “金木水火土:香港文物收藏精品展”,香港藝術(shù)館,2002年至2006年。遞藏:思源堂何安達(Anthony Hardy)舊藏。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 此柄刀造型別致,柄部高浮雕成站立的獸形。獸圓目凸出,眉蜿蜒而下成鉤鼻,臉側(cè)有“C”形耳,鬃發(fā)自鼻直至腦后。身軀直立,前肢卷曲,分附胸側(cè)。腿踡縮半蹲,單尾垂地。刀身彎曲,尾側(cè)有一貫穿孔。青銅刀自商代晚期已有出現(xiàn),延續(xù)至戰(zhàn)國。此刀的獸體與商周禮器中動物紋風(fēng)格相近,當為祭祀的配套禮器。出版:1. 《古代中國青銅(ANCIENT CHINESE BRONZES)》第二三號,蘭理捷公司東方藝術(shù),2011年。展覽:2. “古代中國青銅(ANCIENT CHINESE BRONZES)”第二三號,美國紐約,2011年3月19日至4月9日。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此帶鉤碩大,首端圓雕龍頭,鼓目彎角,鼻吻前伸。鉤身為一大一小兩條龍交體之形,大龍粗壯,龍尾即鉤首,身軀扭動,鉤尾即龍頭。面如方斗,短鼻闊口,大眼尖耳,脊背凸起,四爪抓握小龍。小龍纖細,龍首銜咬大龍龍尾,無腿,帶有卷曲的羽翼,龍尾置于大龍額頂。整器設(shè)計巧妙,鏤空穿插,繁而有序。


賽克勒基金會編號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說明: 鐏是戈柲末端的構(gòu)件,東周時出現(xiàn)。此件青銅鑄造,錯金銀裝飾。截面近橢圓形,一側(cè)稍闊,一側(cè)略狹,用以掌控戈的方向。鐏上部豎直,開小孔,中部三道紋,下部為兩個交纏的羽翅形,末端作帽狀。紋飾錯銀為主,夾以錯金,分別構(gòu)成三角紋、勾云紋、云雷紋,率性而不失工整,充滿流動的韻律感。本件為亞瑟·賽克勒(Arthur M. Sackler)舊藏,上有編號“V-3918”。遞藏: 美國紐約亞瑟·賽克勒(Arthur M. Sackler)舊藏,得于1977年以前。西泠印社二〇一九秋季 十五周年拍賣會 時間: 12月11日至12月13日(周三至周五) 地點: 浙江世貿(mào)君瀾大飯店 (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 拍 賣 - 時間: 12月13日至12月16日 (周五至周一) 地點: 浙江世貿(mào)君瀾大飯店 (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