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熱愛美食的文人,在讀者心中容易加分在文人墨客當(dāng)中,除了寫詩作畫之外,如果還能熱愛美食,在讀者心目中很容易加分。 比如“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蘇軾;將乳酪做成“或煎酥,或作皮,或縛餅,或酒凝,或鹽腌,或醋捉,無不佳妙”的張岱;“過一地即覽一地之人情,經(jīng)一方則睹一方之勝概。且食所未食,嘗所未嘗”的李漁; 又比如一生不辜負(fù)愛與美食的汪曾祺、將大吃大喝視為對生命的一種尊重的的蔡瀾…… 當(dāng)然,還少不了清代文人袁枚。 袁枚生于乾隆年間,西子湖畔,所以他刻有一枚印章,自稱“錢塘蘇小是鄉(xiāng)親”。 袁枚天資聰穎,從小擅長寫詩歌。24歲考中進(jìn)士,從此踏上仕途。當(dāng)官那幾年,他勤政清廉,在百姓當(dāng)中獲得威望與贊譽(yù)。 怎奈性情與官場格格不入,無意于功名利祿。于是,33歲那年,他毅然辭官,歸隱鄉(xiāng)野。 從此之后,余生漫漫,袁枚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將所有時間用于自己喜歡的事。 如此,才算不負(fù)此生。 2.袁枚天生就是一個美食家張岱有言:“人無癖,不可交也?!?/p> 之所以不可交,想來是因?yàn)?,沒有癖好的人,生活中鮮有情趣吧。 他在自撰墓志銘中這樣寫道:“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弊x之,不難想象生活的五彩斑斕、絢麗多姿。 袁枚跟張岱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時期,在生活情趣的培養(yǎng)上兩人也十分相像。 袁枚一生好吃、好色、好花、好竹、好藏書、好金石字畫、好山林之樂……也算是豐富多彩、雅俗共賞的詩意人生。 他擁有不同的身份和標(biāo)簽:散文家、文學(xué)評論家、乾隆才子、詩壇盟主、還被世人稱為隨園主人、通天老狐…… 不過,最為大家熟知的,還是“美食家”這個頭銜。 作家陸文夫,在小說《美食家》中寫過這樣一段話:“當(dāng)美食家可不一樣了。一是要有相應(yīng)的財富和機(jī)遇,吃得到,吃得起;二是要有十分靈敏的味覺,食而能知其味;三是要懂得一點(diǎn)烹調(diào)的原理;四是要會營造吃的環(huán)境、心情和氣氛。” 照這個標(biāo)準(zhǔn)看,袁枚天生就是一個美食家。因?yàn)樗绣X、有才,還有閑情。 袁枚過了而立之年,決定隱居后,在南京小倉山買下一個住所。而這住所,正是《紅樓夢》里的大觀園。園子重建修整一新,被命名為隨園,不知是否取隨心所欲、隨遇而安之意。袁枚,自然成為“隨園主人”。 后來,他在《隨園詩話》中對此事記有一筆:“雪芹撰《紅樓夢》一部,備記風(fēng)月繁華之盛,中有所謂大觀園者,即余之隨園也?!毕氡兀闹袨榇松罡械靡獍?。 在這里,袁枚的生活正如他寫下的一幅對聯(lián)那樣,恣意瀟灑,詩意盎然: 放鶴去尋山里客, 任人來看四時花。 也正是在這里,他寫下多本不同內(nèi)容、不同題材的著作。其中,以《隨園食單》流傳最廣。 具 4.熱愛美食的人,同樣熱愛生活當(dāng)袁枚在談美食烹飪時,談?wù)摰钠鋵?shí)也是他的生活態(tài)度、對生命的觀點(diǎn)、對世界的理解。 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一位讀者寫信給他,請教如何向別人做自我介紹這樣的問題。大概因?yàn)榇迳舷壬贻p時開過飯店,對食物更有一種親切,他告訴對方,當(dāng)一個人描述自己如何做好炸牡蠣這件事的時候,其實(shí)就是在自我介紹,闡述自己與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 “當(dāng)然不必非得炸牡蠣不可。炸肉餅也行,炸蝦丸也可以 。”他如此幽默地回復(fù)。 袁枚對美食的探究,正是他對美食的癡迷,也是對生活的熱愛。 當(dāng)下流行一個詞,叫作精致。精致的生活固然顯得優(yōu)雅,其背后卻有一種生活態(tài)度,叫作講究。 袁枚是個講究人。 這在《隨緣食單》的戒單中獲得充分體現(xiàn)。所謂戒,就是需要注意和杜絕的各種事情。袁枚寫道: “凡事不易茍且,而于飲食尤甚?!?/p> 我們總是說,生活除了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yuǎn)方。其實(shí),心若燦爛,眼前并不茍且,心若陰暗,去了遠(yuǎn)方,也依然會有茍且。 有一個成語,叫作暴殄天物。袁枚寫道: “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p> 他警戒世人,自己享用美食的同時,不要忘記體恤人力、珍惜食物,也不該做出炭火燒烤活鵝掌、尖刀取活雞肝這樣的行為,實(shí)在太折磨生命。 在當(dāng)下物欲橫流、縱情聲色的浮華時代,有些食客,為了滿足口欲,獵捕、殺戮,無所不及。為追求新奇,甚至采取活猴取腦這樣的方式,想想真是殘忍。 同樣是烹調(diào)、品享美食,袁枚的仁慈之心,也是他做人講究的一個方面。 關(guān)于食材的優(yōu)劣選擇,他這樣寫道: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資稟。人性下愚,雖孔孟教之,無益也。物性不良,雖易牙烹之,亦無味也?!?/p> 也就是說,作為人,天性很重要;作為食,新鮮最重要。 袁枚在古稀之年,游歷各地名山,因此品鑒到各地美酒與名茶,最終薈萃成為《隨緣食單》中壓軸的茶水單。 行走江湖,胸懷曠達(dá),寫字著文,不忘情懷,正所謂“七碗生風(fēng),一杯忘世?!?/p> 如果說,隨園是袁枚為自己安置于塵俗之中的世外桃源,借此隨心、隨喜、隨性地度過一生,那么,《隨園食單》便是他活色生香的人生的濃縮與倒影。 一蔬一飯之間,盡顯閑情。 一酒一茶之間,皆屬雅趣。 袁枚充追求詩意、探尋美食的一生,讓我想起英國詩人托爾金說過的一句話: 如果有更多的人熱愛與詩歌,勝過愛黃金,這世界會是一個更好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