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這種看似保護孩子的行為,對孩子成長并不好周末帶沛沛去附近學校的足球場玩耍。晴朗的午后,足球場來了好些家長和小孩子。 有一群小孩子圍成一圈玩丟手絹游戲,歌聲和笑聲吸引我家孩子一路尖叫著朝他們奔去,一同圍過去的還有一個4歲左右的小男孩。 負責在別人身后藏手絹的小姑娘,伸手指著這個4歲的男孩大聲說:“你走開,我不跟你玩?!毙∧泻读艘幌?,還是走上前想靠近。 于是小姑娘跺著腳又重復了一遍:“你走開,我說了不跟你玩,討厭鬼?!闭f完,還用手刮臉做怪相。 小男孩被罵“討厭鬼”后一臉迷茫,他回頭去看媽媽。小男孩的媽媽隨后跟來了,聽見兒子被別人拒絕還挨了罵,特別生氣。 她狠狠地訓斥小姑娘說:“你才是討厭鬼,這么小就學會欺負人了,沒禮貌?!比缓蟛挥煞终f把小男孩拽走了。 表面上看,這位媽媽在孩子委屈時做到了及時保護,但實際上,這種用訓斥的暴力方式替孩子出惡氣的行為,既不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 當孩子被其他的小朋友無情拒絕時,為何不贊成家長“越庖代俎”給孩子“出惡氣”?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過:要讓兒童把人際關系的敏感期發(fā)展好,就要讓他自己完成這樣一個周期。在這個周期中,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直到孩子需要,成人才介入。 作為家長,其實我很能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誰也不愿意看見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但家長過分介入、越庖代俎的行為至少有兩個弊端: 一是家長向孩子示范了一種簡單粗暴的問題解決方式。孩子無法判斷父母行為的對錯,但卻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漸漸地孩子會學家長用暴力去處理自己在人際關系上遇到的問題,久而久之變成一個令人討厭的孩子。 二是家長替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教孩子解決問題,不僅讓孩子對父母越來越依賴,也會讓孩子變得膽小自卑,社會適應能力差,無法很好的融入社會。 《少年說》中,高一女孩魯茸卓瑪在節(jié)目中曾淚流滿面地說過一段話:媽媽,以前你在我身邊時,我一直覺得生活特別容易,特別幸福。直到有一天,我來到這個離家千里的學校,我才發(fā)現(xiàn)我什么都不會。 家長不可能一輩子陪伴孩子,替孩子遮風擋雨,替孩子解決問題;孩子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世界里,不遭遇任何敵意和攻擊。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 孩子步入幼兒園,就是他們進入社會步入江湖的開始,家長要做的不是替孩子左抵右擋被動地面對問題,而是要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提前教會孩子怎么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具體指什么能力?根據(jù)百度定義:社會能力包括適應性技能和社會技能。 適應性技能包括:獨立工作的技能、體格發(fā)展能力、言語發(fā)展能力及學業(yè)能力等。孩子的適應性技能可以通過家庭和學校教育這些途徑得到完善和提高。 社會技能包括:與他人交往的行為、與自我有關的行為、與任務有關的行為。概括起來主要是與人相處、溝通的能力,這是評估孩子社會能力最為重要的方面。 孩子如果沒有掌握基本的適應性技能,如果又缺乏一定的與人溝通、解決人際沖突的能力,很容易使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和與人交往出現(xiàn)各種問題,孩子會漸漸變得敏感、自卑、焦慮甚至出現(xiàn)攻擊性行為。 想起網(wǎng)上的一段話:從不教孩子獨立的父母,是最無知最殘忍的,他們就像老鷹不教小鷹飛翔,卻在成年后不由分說把它推下懸崖。 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就是在教會孩子獨立,那家長應該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呢? 當孩子想和別人玩被拒絕,如何運用ICPS法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一、什么是ICPS法? 美國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中,提出了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學術名稱叫做“人際認知問題的解決”。因為名字比較拗口,舒爾博士想到用“我能解決問題”,即ICPS來表示。 ICPS法的核心就是運用對話教給孩子解決沖突和與人相處的思考技巧。一個完整的ICPS對話包括四個部分:一是明確問題出在哪里;二是理解自己及他人感受;三是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四是預估解決辦法的后果。 二、如何運用ICPS法解決問題?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理解問題出在哪里。 家長應認真傾聽孩子的情緒。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拒絕,被拒絕的孩子都會因此感到失落、難過,甚至會對和別人打交道產(chǎn)生畏懼心理。 在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家長應該第一時間擁抱孩子,去理解她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陪伴。并告訴孩子,被別人拒絕是人際交往中很正常的事情,對方并沒有惡意,教會孩子要以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節(jié)目中,蔡少芬6歲的小女兒因為多次跟別人玩被拒絕,難過地跟她訴苦,蔡少芬的做法得到了網(wǎng)友的高度評價。 她抱著女兒說:我覺得你的感受是真實的,我也接納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樣東西,就是你笑容多一點,你主動一點,你做回自己,他們肯定會被你吸引的。如果你還計較,你永遠不是一個快樂的人。 家長應幫助孩子思考問題所在。安撫孩子后,家長要通過有效對話,引導孩子進行思考,明確發(fā)生的是什么問題。這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家長平時可以在游戲中,在日常的交流中有目的性對孩子這兩個方面進行訓練。 孫瑞雪指出:成人在介入孩子的人際關系發(fā)展敏感期時,不要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而是傾聽孩子,讓孩子說出他們的糾紛,讓他們找出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第二步:家長要引導孩子理解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被別人拒絕時,家長調(diào)整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進行安撫后,應該正面引導孩子去努力理解他人的感受。比如我前面講到的小男孩想加入丟手絹游戲的例子:
通過進行能引發(fā)孩子思考的對話,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拒絕自己是為什么,知道原因后,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三步:思考多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后果,并進行選擇。這是ICPS法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幫助孩子理解問題在哪里之后,引導孩子思考解決辦法。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一個問題往往不止一種解決辦法,要鼓勵孩子多思考,想出盡可能多的辦法,并引導孩子認識到每種辦法帶來的后果,進行比較后,讓孩子最終選擇其中一個去執(zhí)行。 還以丟手絹例子來說:
顯然,如果小男孩要成功地融入這個群體,參加丟手絹游戲,最后一個辦法是最好的。 需要強調(diào)的是:整個過程,家長只是起引導和點撥的作用,不能自己去代替孩子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要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無論哪種方案,都不要去干預,讓孩子自己在不斷地實踐和受挫中,最終懂得怎么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自己的社會能力越來越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