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岳:這兩張圖是一百多年,兩份專利證書當中的機械圖紙。第一張屬于愛迪生的公司;第二張屬于法國的一位印刷廠排版工人,里昂斯科特。 1877年,愛迪生繪制出了一張古怪的機器圖紙,交給他的助手制作。幾天之后,面對成型的機器,愛迪生面對眾人說這是一臺會說話的機器,所有人都不相信。在大家懷疑的目光中,愛迪生轉動這臺機器的手柄,對著機器上的一個小喇叭唱了一首民謠瑪麗有只小羊羔,引得眾人一陣哄笑。稍后再次轉動手柄,真的這臺機器里傳出來愛迪生的聲音,所有人都震驚了。為這事兒愛迪生還和人打賭,贏了一根雪茄。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愛迪生是第一個發(fā)明留聲機的人,那首瑪麗有只小羊羔,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錄制好的聲音。但這個常識,在2008年被改變了。 一個叫戴維喬萬諾尼的人,在法國專利局發(fā)現(xiàn)了,1860年的一份專利,申請人是前文提到的里昂斯科特。這份專利的名稱是聲音振計器。同時他還發(fā)現(xiàn)了斯科特遺留下來的一批資料。其中有一些,被煤煙熏過的黑色紙片,上面可以看到被針狀物劃過的一道道痕跡。 在美國一家大學的幫助下,人們修復了這些帶有白色劃痕的黑色紙片。發(fā)現(xiàn)這些劃痕記錄的是一首歌曲。輸入到電腦之后,放出來的是一個男人在唱,致月光,一首法國歌曲。 這一發(fā)現(xiàn)算是把留聲機的發(fā)明提前了十七年。第一個被記錄下來的人類聲音,也從愛迪生的小羊羔會變成了里昂的致月光。只不過,雙方各自發(fā)明,互不知道,互不干擾。但是從原理結構上講,都是通過把聲波振動,用針刻畫在載體上。愛迪生用的是錫箔后來改成蠟筒,里昂用的是煙熏過的紙和玻璃片。 可惜,這個里昂斯科特實在沒什么名氣,他的成就,至今不太為人所知。甚至連他的照片都沒有。 有意思的是,兩人發(fā)明留聲機的初衷都不是為了記錄傳播音樂。愛迪生希望用這個設備,當做辦公室記錄會議使用。 里昂則是希望,機器成功以后,可以幫助排字工人更準確的排字。任何報紙書籍的小樣,直接讀出來就好,工人按照錄音來挑選鉛字,可以避免出現(xiàn)錯誤。 誰知道,留聲機進入市場之后,世人竟然忘記了兩位發(fā)明者的好意,把這東西當成了純粹的娛樂工具。
|
|